波伏瓦《青春手记》:为什么写日记?为了不被放逐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24 17:26 3

摘要:西蒙娜·德·波伏瓦是法国20世纪重要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于1949年出版了享誉世界的《第二性》。这部著作在思想界引起极大反响,被誉为女性主义的经典著作。1954年,她凭借《名士风流》获得法国龚古尔文学奖。

两手空空站在人生的入口,我突然奇迹般地发现了自我。

——西蒙娜·德·波伏瓦《青春手记》

西蒙娜·德·波伏瓦是法国20世纪重要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于1949年出版了享誉世界的《第二性》。这部著作在思想界引起极大反响,被誉为女性主义的经典著作。1954年,她凭借《名士风流》获得法国龚古尔文学奖。

今年的三八国际妇女节,我们与上海译文出版社联合举办了波伏瓦作品《青春手记》的新书分享会。这部作品是波伏瓦18至22岁期间的私人记录,不仅包含她的日记、笔记摘录,还有她写给朋友的信件底稿,以及她对于自己人生的短期和长期规划。这部书在波伏瓦去世后由她的养女整理出版,此次在国内首次引进翻译。

《青春手记》是波伏瓦的一部作品,但是通过它真正完成的作品是波伏瓦自己。波伏瓦有一句名言,就是“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其实这句话用在波伏瓦自己身上也很合适,就是波伏瓦她也不是天生的。我们在《青春手记》里面会看到她无数次的摇摆,无数次的自我怀疑,还有许多进一步要退两步的那种艰难探索。这恰恰证明了她不是一生下来就那么坚定、从容、睿智、勇敢。我们将一页页地见证她的诞生,见证她是如何从一个懵懂的少女蜕变成那个我们所熟悉的,自由而又独立的波伏瓦。

——《青春手记》责编缪伶超

一个人如何成为自己?

如果你也曾思考过这个问题,以下本场活动的内容回顾或许能为你提供解答。

活动直播回放

查看活动直播回放

翻译《青春手记》——与波伏瓦的一段美好邂逅

《青春手记》译者沈珂:

我翻译这本书不久,就经历了我们大家都经历过的一个特殊时期。我记得我坐在书桌前译到了这样一段话:“我不喜欢这样的生活,不喜欢这样日复一日的相似,可是我又能做什么呢?我觉得这样的生活没有目标。”我在翻译过程中,第一次热泪盈眶。这不仅仅是因为她对于这样一个生活状况的白描式的书写,更在于她曾经也遭遇过这样的境遇,曾经也对生活有过这样的质疑,曾经也对这种生活状态有过迷茫。但更重要的是,她如何在这种迷茫中重新走出来,用她自己的方式摆脱这样的迷茫和境遇。我觉得这是整个翻译过程中带给我巨大力量的部分。

波伏瓦不是今天才成为译本出现的——女性主义起源地《第二性》

女性主义哲学家张念:

波伏瓦不是今天才成为译本出现的。中国在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这样一个年代,最早传入且最受青年读者欢迎的就是存在主义思想——萨特和波伏瓦所代表的存在主义思想。

记得大学时代,我们女生宿舍的书架上几乎都有波伏瓦的《第二性》。为什么呢?不是因为它的点击率有多高,也不是因为她是一个流行的网红作家。而是波伏瓦作品的生命和90年代女大学生的生命的震动是同频的。年轻的女孩子们探讨欲望,探讨身体的感受、冒险,翘课去漫游。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身体置于其中的时代空气和温度,才让我们遇见了这个叫波伏瓦的女作家。

如今我也跟我的学生推荐:年轻的时候读读波伏瓦和萨特,那是非常强悍的青春哲学。它可不是一种说法、一种意识形态。为什么它叫存在主义思想?存在主义不是来告诉你结论的,它也不是来做你的生命导师的。就像波伏瓦为什么写这么多个人生命历程的记录。这种伴随一生的漫长书写,和她生命的呼吸是一致的。这种写作不是为了求名,也不是为了求利,而是一个生命非常绚丽的一道投影,就是她的写作生活。

《第二性》是女性主义理论的起源地。那么女人有没有存在感呢?在古早的宏大叙事中,女人没有任何存在感。但是回到存在主义,回到身体,身体首先是朝向我自身的感觉,身体是已然性化的身体。那么存在主义告诉我们,女人是存在的。80年前一本女性主义经典已经告诉我们,身体感受的逻辑实存着,这一点非常重要。

波伏瓦的《青春手记》既展现了她与普通人相似的烦恼——原生家庭矛盾,社会对女性的不友好以及学业压力,也记录了她的快乐:天才女友,阅读的愉悦,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一个真实的少女波伏瓦

《青春手记》译者沈珂:

在翻译《青春手记》时,我遭遇到了情感上的抵抗。这种抵抗来自于我曾经的阅读经验,包括她的小说、自传。我印象当中的波伏瓦,是一个冷静的、理智的、刻苦的文学家或者是哲学家的形象。这次作为一个译者进入《青春手记》,我发现我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波伏瓦。

这个波伏瓦与作为存在主义女哲学家呈现出来的女性形象非常不一样。这个“不一样”在于非常真实——它真实地让我看到了一个18岁(延伸至22岁)少女面对情感的撕扯,面对家庭的动荡,包括面对友谊、面对小伙伴、面对日复一日的生活,面对世界等等所呈现出来的那种痛苦。我觉得这个可能是她在之后的作品中,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去掩盖,或者去收回的。

一个热烈的少女波伏瓦

《青春手记》译者沈珂:

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曾经有过自己的18岁。相较于以后进入青年、中年,18岁的青春可能是我们感情浓度最强的一段时间。对于波伏瓦来说同样如此。在整个《青春手记》中,对表兄雅克的迷恋占了非常多的篇幅,她也花了非常大的笔墨去诉说。这份热烈的程度,是我在以往关于波伏瓦的阅读当中从没有见过的。我觉得正是这份热烈给前面的真实加了码。她的热烈并非单纯源于对雅克的迷恋,她真正热烈的,其实是生命和生活本身。这种热烈的情感,慢慢地在她对表兄的情感当中呈现出来。但更多的,是呈现在她对阅读和写作的那份热爱上。

波伏瓦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

《青春手记》译者沈珂:

对于波伏瓦来说,一个很重要的事件是她14岁时宣布不再信仰上帝。这是她在思想上与过去的一种告别或者断裂。因为这样一个断裂,才会形成关于《青春手记》的书写。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不再信仰上帝,她才会在内心渴望另一种绝对存在的呈现,或者是产生了对这样一种绝对存在渴望

一年之后,15岁左右的波伏瓦立下一生的志向:“我要成为作家”。因为她慢慢地发现,把男性当成一个绝对存在的愿景,可能还不如她对写作和阅读的热望更能支撑她的整个人生。所以,写作对她来说是一个非常自主的、自我构建的重要选择。

《第二性》说“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变成的”,这个“变”其实是被迫的、被外面的社会规约所限制、所造就的一种境遇或状况。而今天我们如果说波伏瓦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这种“变”是完全具有其主体性、主观性,是她自我创建和自我选择的结果。所以这两个“变”有着本质的差异。

波伏瓦给我们最重要的一课:像艺术家一样去感知

女性主义哲学家张念:

我觉得存在主义者,尤其女性存在主义者,在遭受灾难时,她们的视角像艺术家一样。拉上厚厚的窗帘帷幕,点上蜡烛,她们一定要跳舞和歌唱,没有卖惨。还有一点,在如此窘迫的生存条件下,她们一点都不自卑自怜,而是随时随地感官张开着去关注对面走来的陌生人会是谁?我的邻居遭遇了什么?她的整个感官是向世界打开的,她多么幸福和快乐,尽管她们们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我不太关注外部的世界,我关心的是这个生命,这个生命是如何选择、担当和行动的。”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这是波伏瓦给我的珍贵的lessons(一课)。

一则“免责声明”

趁人不备盗取秘密,这是最卑鄙的事。

我常常会因为自己言多必失而苦恼,

若有人读这些手记,

无论是谁,我永远不会原谅。

这是一种丑陋恶劣的行为。

请遵守这一提醒,

尽管如此郑重其事有些可笑。

当时在做这个选题的时候,我心中也闪过这样的疑惑:一个少女的日记,我们这样子去读它,是不是有侵犯她隐私或者违背她意愿的嫌疑?后来我查了很多资料,找到了她的养女在2008年这本书出版时的采访视频。那个访谈其实解开了我心里的疑惑。

可能年轻时的波伏瓦的确觉得这个日记是不能被别人看到的,但是在她走过了人生大部分的历程,写完《第二性》以后,她会发现女性留下的讲述自己经历的第一手材料实在是太少了。如果你的经历只能通过别人的嘴巴说出来,那就很容易受到歪曲,也很容易被隐藏其中一些很重要的细节。这些第一手的日记如果能够帮助到别人的话,她是愿意跟大家做分享的

——《青春手记》责编缪伶超

来源:福建文化志愿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