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生,发现植物新物种!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24 23:59 4

摘要:近日,华中农业大学联合国内外多家单位在国际植物分类学期刊PhytoKeys上发表了题为“Chelonopsis guchengensis, a new species of Lamiaceae from Hubei Province in Central Ch

近日,华中农业大学联合国内外多家单位在国际植物分类学期刊PhytoKeys上发表了题为“Chelonopsis guchengensis, a new species of Lamiaceae from Hubei Province in Central China”的研究论文,首次报道了在湖北南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的一个唇形科铃子香属新物种——谷城铃子香(Chelonopsis guchengensis X.Q.Liu, Z.C.Wei, Y.H.Xu, Y.X.Chen & J.Wen)。

新物种以其模式标本采集地湖北南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所在地“谷城”命名,中文名为“谷城铃子香”,这是首次以“谷城”命名的植物新物种。该物种的发现不仅丰富了铃子香属成员组成,同时为湖北南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成果提供了有力证据。

铃子香属,隶属于唇形科,为东亚特有属,是多年生草本至灌木。铃子香属植物大多花色艳丽,枝繁叶茂,且蘖能力强,较耐修剪整形,是良好的园林绿化植物。铃子香属的两个亚属分别为中国—日本和中国——喜马拉雅分布类型。该属共有14种及2变种,除3种特产于日本外,其余种类几乎全为我国特有种,且为狭域分布。新发现的谷城铃子香可以从叶型、株高、生活型、花色等形态特征与铃子香属其他种类综合明显区分开,并有独立的分布区,可以确定其为一个新物种,并进一步得到了分子系统发育的验证。

图1 谷城铃子香形态特征

(A. 生境;B. 花;C. 花正面;D. 花解剖图;E. 雌雄蕊及小苞片;F. 叶片正面及反面;G. 花苞;H. 萼片)

谷城铃子香(图1)的形态特征为:半灌木,高约1至2米。茎圆柱形,具条纹,多分枝,密被白色硬毛,青绿色或紫红色。叶片对生,长卵圆形、叶基渐狭、叶缘锯齿状、叶片尾尖,长2至10厘米,宽1至5厘米,上面绿色附白色硬毛,下面灰绿无毛,接近枝条顶端的相邻叶片呈十字交叉状;侧脉5至7对,在上面凹陷,下面隆起;叶柄纤细,近圆柱形,长1至3厘米,密被微柔毛。花紫红色,聚伞状花序,几全部生叶腋中,通常为2花。花冠长约5厘米,上下唇不等长,下唇明显长于上唇。花冠筒长约3厘米,伸出萼筒许多,喉部膨大,外部密被白色绒毛,内面无毛,沿下唇中轴线生不规则斑点。总梗长1至2厘米,被微柔毛。小苞片2,线状披针形,长1至1.5厘米,宽1至2毫米。二强雄蕊,前对较长,花丝丝状,扁平,被微柔毛,花药卵圆形,具须毛。花萼为规则的很大的5个三角形齿,花萼筒外被白色柔毛,内面无毛,先端渐尖,网脉明显,幼时为紫红色,与茎同色,成熟后变绿。花期9月至10月。分布于谷城县南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神农架林区海拔570米左右的山谷及湿润肥沃的灌丛中。

图2 铃子香属系统发育树及谷城铃子香的系统发育位置

(红色为谷城铃子香,蓝色为小叶铃子香)

通过两个核基因及五个叶绿体基因构建的铃子香属系统发育树及谷城铃子香的系统位置如图2。谷城铃子香被归入等齿铃子香亚属,并进一步划分至小叶铃子香组、小叶铃子香系。该物种与其近缘种小叶铃子香(C. giraldii)形成独立分支,且遗传分化明显。

图3 小叶铃子香的形态特征

(A. 生境;B. 枝条;C. 植株;D. 叶片正面及反面;E. 宿存花萼)

研究团队通过形态学对比发现,该物种与近缘种小叶铃子香在植株高度、叶片形状及大小上存在显著差异(图3)。谷城铃子香在株高上明显高于小叶铃子香,前者平均株高在1.0至2.0米,呈半灌木状,枝条细长;而后者多为灌木状,高约0.3至2米。谷城铃子香的叶片大小约2-10*1-5 厘米,为长卵圆形,叶片基部渐狭且边缘呈锯齿状,叶端尾尖,两面都具白色柔毛;小叶铃子香的叶片大小约为2.5-4*1.8-2.5厘米,叶片较小,为卵圆形,叶片基部平截且边缘钝齿,叶端钝尖。前者有5-7对侧脉,后者有3至4对侧脉,都在上面凹陷,下面隆起。并且小叶铃子香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一带,而谷城铃子香目前只在华中地区的谷城和神农架林区有发现。

华中农业大学果蔬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硕士研究生徐玉晗为论文第一作者,华中农业大学刘秀群教授和美国史密森研究院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Jun Wen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襄阳市自然资源与城乡建设局魏正才、华中农业大学傅强、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向春雷、湖北南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邓正群、襄阳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站(襄阳市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刘厚超、湖北林业勘察设计院陈玉星等参与本项研究。本研究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为31870193)的支持。

论文链接:

来源:科学小狂人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