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GT-203型牵引榴弹炮:中国陆军的“重锤”!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5 00:00 4

摘要:在包头一机厂(617厂)和二机厂(447厂)之间的北方兵器城里陈列着这样一门炮,它是一门牵引式火炮,拥有203毫米的口径,火炮的轮子多大6个,它就是曾经被誉为“亚洲第一炮”的“FGT-203毫米牵引榴弹炮”。

文章素材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猴大爷说

在包头一机厂(617厂)和二机厂(447厂)之间的北方兵器城里陈列着这样一门炮,它是一门牵引式火炮,拥有203毫米的口径,火炮的轮子多大6个,它就是曾经被誉为“亚洲第一炮”的“FGT-203毫米牵引榴弹炮”。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西蜜月期间,我国利用从西方引进的技术,选择研发203毫米牵引式榴弹炮。

之所以选择牵引式,是因为当时没有能适合承载安装203毫米大口径榴弹炮的履带式装甲车或者中兴越野卡车底盘。

当时我军远程的火力压制打击武器还是五十年代研发装备的59式加农炮系列,和北方大国比起来,差距明显。

1986年8月,北方工业公司与SRC公司英国分部和西班牙ERT/EDB公司签订了“火炮武器系统研究和发展的协议”,同年9月203毫米加榴炮项目正式立项。

FGT-203型牵引榴弹炮,“FGT”是该火炮型号的缩写,

F:可能代表“牵引式”(Field)或“野战”(Field Gun),表示这是一种牵引式火炮,通常由车辆牵引移动;

G:通常代表“火炮”(Gun),表明这是一种火炮系统;

T:可能代表“牵引”(Towed),进一步强调这种火炮是牵引式的,而不是自行火炮。

“FGT”合起来可以理解为“牵引式野战火炮”(Field Gun Towed),表明这是一种用于野战环境的牵引式火炮系统。

该炮口径203.2毫米,药室容积23升,炮管内有64条右旋膛线,射击初速933米每秒,高低射界为-5°至+55°,方向射界为左右各25°,射击密集度为纵向1/250、横向0.8mil。

炮管为较短的45倍口径,采用了电渣重熔和身管自紧技术,因此有较高的强度和较长的使用寿命(据称寿命可达1000发左右)。

为了有效改善炮架受力状态并降低火炮全重,该炮还配装有炮口制退器,并在大架上采用了高强度的马氏体时效钢。

此外,203毫米牵引榴弹炮首次采用了结构新颖的卡口式炮闩和液压式开关闩机构,这种结构的优点是有利于减小耳轴至炮身尾端的距离,易于实现分装式弹药的装填自动化。

在发射弹药的能力上,203毫米牵引式榴弹炮装有一套输弹装置,可确保使用分装弹药的该炮能够从任意角度装填弹药并达到3发/分钟的最大射速,以及1.5发/分钟的持续射速的能力。

所使用的弹药包括底凹弹和底排弹,其中底凹弹弹重95.6公斤,最大射程可达40公里,底排弹弹重100.1公斤,以52°仰角发射,最大射程则可达到50公里,杀爆面积超过3500平方米。

配用的药筒是全可燃药筒,可在药室中燃烧殆尽。

配合大药室、大装药量、长身管、低膛压的设计,减缓了炮膛的烧蚀,大幅度提高了火炮身管寿命。

此外,该炮配备的刚性全可燃发射药筒也是国内当时的首次应用,这种药筒内部采用了先进的装药结构,其药筒直径255毫米,全长1033毫米,主要成分是硝化棉和纸,具有燃烧温度低、燃烧残留物少等优点。

作为牵引式火炮,FGT-203毫米牵引榴弹炮的自重达到了16.4吨,牵引长度足有14.38米。

公路上的最大时速为90公里/小时,越野时速50公里/小时。

火炮从行军状态到战斗状态的转换时间时间≤5分钟,成员编制为8人制炮兵班。

自1988年6月起,FGT-203型牵引榴弹炮先后进行了四个阶段总共八轮的靶场测试,总发射炮弹235发,试验结果显示该炮总体设计基本成功。

但是问题仍就存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射击精度差

即便是后来采取了优化弹体壁厚、弹口螺纹、弹带等部位设计参数和工艺,增加弹丸定心部直径1毫米,并在弹带后增加长36毫米的短圆柱部,改善内弹道性能,减小弹丸初始章动,但是效果依然不够满意。

第二,炮口震动大

炮口制退器设计效率过高,实测结果在65%以上,难以调整冲击波场的分布和对炮手的影响,同时带来较大的炮口震动。在炮口制退器研制过程中采用了低于机械性能要求的材料,结果导致1991年9月第二轮射击试验时发生了炮口制退器断裂,火炮翻转180度,折断大架的严重事故。

第三、火力密度低

射速相对较慢导致火力密度低,效能差。

152毫米加榴炮最大射速是203毫米榴弹炮4-5倍,尽管203毫米炮弹威力大,但两发152毫米炮弹的威力却可以超过203毫米炮弹。

因此,如果不考虑射程,在战术使用上203毫米榴弹炮的实际效能明显低于152毫米加榴炮。

第四、机动性差

炮架尾轮着地随行牵引的设计结构虽然新颖,但是实际使用时可靠性较差。

火炮的45倍径身管长度过大,为了保证牵引车的牵引和回转,使用了长达3.5米的牵引杆,进一步恶化了牵引可靠性。设计时虽然采取了各种减重措施,但火炮的战斗全重仍接近17吨,作战时如果单纯依靠人力推拉火炮进出阵地将十分不便,撤出阵地慢,战损率大于其它火炮。

在设计制造这款火炮时,科研人员也不是没想过其他的方式。

在弹道样炮生产出来之后,配套的炮架还没有完成。

于是,军工人员利用手里现成的美制底盘,生产过1门搭载在M158型底盘上的样炮。

这门履带式底盘的试验样炮,它的诞生时间甚至比牵引版本还早。

不过,因为药室容积、身管倍径比、还有后坐力等原因,弹道样炮与底盘的配合存在问题,离定型列装相去甚远。

1990年底,兵器工业总公司和兵器科学研究院在北京举行了203毫米炮及相关项目的汇报展示,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相关单位的重视和支持,决定将研制工作继续下去,并着力转入满足国内要求的203毫米自行炮系统的研制轨道上来,并积极开展了舰载203毫米炮的预研。

然而,就在似乎一切顺利的时候,1991年底,FGT-203毫米牵引火炮的研制工作告一段落,该项目因技术原因和不符合现代战争要求而终止研发项目,转而研发155毫米火炮和大口径远程火箭炮系统。

进入21世纪,中国自主研发的PLZ-05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AR-3远程火箭炮等先进武器系统相继问世,这些系统在国内外市场上赢得了广泛赞誉,不仅提升了中国在国际军贸领域的竞争力,也为中国军队提供了强大的火力支援手段。

这些成就的背后,离不开FGT-203毫米牵引榴弹炮等早期项目所积累的技术经验和教训。

如今,在包头一机厂和二机厂之间的北方兵器城里,FGT-203毫米牵引榴弹炮静静地陈列着,成为了那段历史的见证者。

它不仅是军事爱好者心中的“亚洲第一炮”,更是中国兵器工业发展历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注脚,提醒着人们创新之路从不平坦,每一次尝试都是向更高目标迈进的坚实步伐。

火炮篇一、

火箭炮篇

A3式102毫米火箭炮: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国产第一代火箭炮

63式107毫米火箭炮: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攻坚利器!

63式130毫米火箭炮:南疆对越战场上的进攻利器!

70式130毫米自行火箭炮:一款在对越战场上颇受好评的装备

81式122毫米火箭炮:三十年来撑起中国陆军火力打击的主力装备

81式107毫米多管火箭炮:一款知名度不高且不常见的武器

83式273毫米火箭炮的传奇之路

85式107毫米单管火箭炮:难得一见的游击战神器!

89式122毫米自行火箭炮:我军重型机械化部队的主力火力压制武器

二、榴弹炮

54式122毫米榴弹炮:参加过历次自卫反击战的功勋主力炮!

炮击越军戈摆大桥 56式152毫米榴弹炮百步穿杨!

66式152毫米加榴炮: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威震南疆的王牌火炮

83式122毫米榴弹炮:我军炮兵部队的匆匆过客

三、加农炮

炮击越军公安屯:民兵炮连54式76毫米加农炮扬威对越战场!

56式85毫米加农炮: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英雄炮!

59式130毫米加农炮:我军炮兵火力的中坚 共和国的功勋炮

60式122毫米加农炮:南疆对越战场上的我军绝对主力火炮!

86式152毫米加农炮:性能不俗,可惜生不逢时的我国第一款大口径远程加农炮

四、迫击炮

53式82毫米迫击炮:扬威耀武二十载的沙场老兵!

55式120毫米迫击炮:对印自卫反击战中痛击印军

两山轮战的杀敌利器:56式160毫米重迫击炮

63式60毫米迫击炮:南疆对越战场上的“步兵之王”再谈

63式60毫米迫击炮:一款相当不错而且实用的战地火力支援武器

64式120毫米迫击炮:性能优秀却生不逢时的团属火力打击武器!

67式82毫米迫击炮:南疆对越战场上步兵的王牌支援武器!

71式100毫米迫击炮: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功臣炮”

89式60毫米迫击炮:我军第二代半迫击炮的辉煌历程与落寞

五、无后坐力炮

52式57毫米无后坐力炮:山寨美国的我军第一款无后坐力炮

65式82毫米无后坐力炮:对越作战中步兵的攻坚利器!

78式82毫米无后坐力炮: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六、高射炮

55式37毫米高射炮:新中国防空史上的传奇武器,至今仍在战场发光发热!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来源:陈贝尔新鲜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