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结核病又称“痨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在我国属于乙类传染病。人体除头发、牙齿和指甲外,几乎所有器官都可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其中肺结核最为常见。
2025年3月24日
是第30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今年的宣传主题是:
全面行动 全力投入 全民参与 终结结核
图源:“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众号
什么是结核病?
结核病又称“痨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在我国属于乙类传染病。人体除头发、牙齿和指甲外,几乎所有器官都可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其中肺结核最为常见。
图源:中国疾控中心
传染病致死的“头号杀手”
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2024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指出:估算2023年全世界新发结核病患者1080万例,发病率为134/10万,125万人死于结核病,结核病重返全球单一传染病死因首位,导致死亡人数几乎是HIV/AIDS的两倍;2023年新发结核病患者较2022年的1070万例略有增加,也高于2021年的1040万例和2020年的1010万例;全球结核病发病率在2010-2020年期间为下降趋势,年均递降率约为2%,2023年发病率则较2020年(129/10万)上升了4.6%,但这种增长率已大幅放缓。
在我国,结核病的防治工作同样面临巨大挑战。WHO估算,我国2023年新发结核病患者数为74.1万,估算发病率为52/10万。在30个高负担国家中,我国估算结核病发病数排第3位,占全球发病数的6.8%。
然而,在首都北京,结核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24年,北京市报告肺结核患者4729例,报告发病率为21.6/10万,低于全国40.4/10万的平均水平,持续保持全国结核病低疫情地区之一。
接触了结核病人就一定会被感染吗?
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患者的飞沫,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患者在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时,会排出含结核菌的飞沫,在空气中水分蒸发后变成体积更小的带菌飞沫核,周围人吸入带菌飞沫核可受到感染甚至发病。该菌生命力顽强,躲藏于阴暗处可存活6-8个月。
图源:西部战区总医院
既然结核分枝杆菌如此顽强,那么接触了结核病人就一定会被感染吗?
医生表示,被感染的决定因素较多,包括传染源的病情严重性、咳嗽频度、病人居室的通风情况等。
一般而言,传染源咳嗽、咳痰、打喷嚏等症状越严重,传播风险越大。接触者与传染源的接触程度越密切、时间越长,越容易被感染。
如出现咳嗽、咳痰、低热、盗汗、乏力、咯血等症状,且大于2周以上,请及时到结核病诊治机构就诊。
得了结核病怎么办?
有些患者认为结核病不治疗也能自愈,看病时结核病已经发展到很严重的程度,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传染了多少健康人,这是不可取的。有些患者症状好转自己就把结核药停了。结核病是一种慢性病,短时间用药后虽然能缓解,甚至病灶消失,但病灶内的结核杆菌并没有被完全杀灭,它会以一种休眠状态存在,患者一旦擅自减药或停药,未被杀灭的结核杆菌可再次大量繁殖,导致结核病复发。大量研究结果和临床统计表明,用药不规律或不完成疗程是治疗结核病失败的重要原因。所以不要盲目乐观,必须严格按照医嘱,坚持全疗程、不间断地规律用药,最大限度地杜绝结核病复发。
与此相反的,现实中也有很多人得了结核病就非常的悲观无望,他们认为一旦得了结核病终身都医治不好,有些患者甚至认为结核病是“不治之症”,这些都是因为缺乏结核病相关知识造成的。我们要正确认识结核病,不要无端地惧怕结核病,结核病不可怕,只要听从医护人员的嘱托,规律服药全程进行治疗,结核病是可防可治的。盲目的悲观情绪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力,不利于疾病的恢复。作为患者的家人和朋友要为患者提供情感、经济上的支持,要理解、鼓励患者,做患者精神、情感上的依靠。
如何预防结核病?
接种疫苗
新生儿接种卡介苗可预防儿童重症结核和结核性脑膜炎。
戴口罩和勤通风
与肺结核患者接触时,最好佩戴N95口罩;勤通风可以稀释室内结核菌的含量,减少被感染的风险;建议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通风时间不少于30分钟。
科学消毒
结核菌有“3怕”,即怕光、怕热、怕酒精。在日常生活中结核病患者使用过的衣物、被褥可以经常晾晒,餐具可以煮沸消毒,接触过的物体表面用75%的酒精擦拭。
积极进行预防性治疗
预防性治疗是指针对易发病的结核菌感染者使用抗结核药物,以预防结核病的发生。尤其是近期接触感染结核菌的人群、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此类患者感染结核菌后容易发展为结核病,应积极接受预防性治疗。
滑动查看更多栏目
来源:车上一批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