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19世纪英国卢德运动砸毁纺织机,到清朝拆毁吴淞铁路,历史上抵制新技术的行为往往基于相似的逻辑:新技术冲击既有利益格局,导致短期阵痛。上海机器织布局1893年焚毁时,围观群众拍手称快,认为"洋机器抢了织工饭碗",却未预见机械化纺织将创造码头工人、机械技师等新岗
电商直播与网购的狂飙突进,让"实体经济受冲击"的争议愈演愈烈。若效仿历史上那些抵制新技术的群体,对数字经济按下暂停键,真能让经济重回繁荣吗?
从19世纪英国卢德运动砸毁纺织机,到清朝拆毁吴淞铁路,历史上抵制新技术的行为往往基于相似的逻辑:新技术冲击既有利益格局,导致短期阵痛。上海机器织布局1893年焚毁时,围观群众拍手称快,认为"洋机器抢了织工饭碗",却未预见机械化纺织将创造码头工人、机械技师等新岗位。这种"保护存量、扼杀增量"的思维,本质上是对经济系统自组织能力的低估。
当下对电商的质疑,与百年前如出一辙。某服装店主抱怨:"直播卖货有的东西比我们进货都便宜,我们实体店根本没法竞争。"数据显示,2023年直播电商带动物流、仓储、MCN机构等上下游新增就业超3000万。正如蒸汽机淘汰了马车夫却创造了铁路工人,技术革命总会重塑就业结构而非消灭就业。
某老字号开设"24小时养生直播间",线下体验馆扫码可溯源药材种植过程,2024年其线上销售额反哺实体店客流量增长18%。这种"线下场景化+线上规模化"的混合模式,正在打破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专家测算,电商渗透率每提升1%,会促使实体店坪效提升0.7%,倒逼传统商业提升服务模式。
政府层面的政策设计更显智慧。某地推出的"数字商圈改造计划",既对直播带货征税规范,又设立30亿元转型基金支持实体店数字化。这种"疏堵结合"的治理,比简单抵制更符合经济规律。正如明清海禁未能阻止海商走私,现代行政手段也难以逆转技术浪潮。
杭州女装街的转型颇具启示。2022年70%商户濒临倒闭,政府牵头搭建"云上"平台后,商户通过3D量体、AR试衣等技术实现"线下体验+线上复购",2023年客单价提升240%。这说明抵制不如融合,关键在重建价值分配体系:
历史反复证明,技术抵制从来不是解药。当1882年上海市民怒砸电灯公司,他们不会想到百年后中国会成为全球最大照明设备出口国。今天面对数字经济的冲击,或许更应思考:如何让直播间的流量灌溉实体经济的根系,而非执着于砍掉生长中的新枝。毕竟经济活力从来不在保护旧模式,而在创造新可能。
来源:摸扎校尉-胡八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