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下,年轻人的工作不再拘泥于“格子间”“朝九晚五”,职业选择开始多元化。从爱好出发,实现兴趣变现,比如潮流鉴定师、数码测评师、插画师、手账制作师等,一些年轻人将自己的长处与热爱发挥到极致。
近日,“95后北大元培毕业生回应转行当演员”的话题登上社交平台热搜,引发广泛讨论。
当下,年轻人的工作不再拘泥于“格子间”“朝九晚五”,职业选择开始多元化。从爱好出发,实现兴趣变现,比如潮流鉴定师、数码测评师、插画师、手账制作师等,一些年轻人将自己的长处与热爱发挥到极致。
曾经困扰几代人的终极命题:既不愿俯首于现实的“六便士”,也不愿孤注一掷追逐“月亮”,迎来新的和解。
图源|新华社
一
什么是“好工作”?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打工人和大学毕业生把“好工作”定义为低竞争、与个人生活愉快共存、心理健康和有价值。当Z世代把“打游戏”“玩剧本杀”“养宠物”变成工作,当灵活用工从“糊口手段”变成“生活方式”,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就业形态的变革,更是一代人对自我价值的重新定义。
从“上岸”到“下海”,传统的就业观正在被颠覆。与老一辈钟情于“铁饭碗”、接受“朝九晚五”的择业观不同,青年群体不再执着于传统观念里的“好工作”,更向往与自己的兴趣爱好契合的工作,在他们眼中,选择、喜欢并以此为生,何乐而不为?比如在上海某招聘会现场,一位“00后”女孩在“二次元招聘专区”,盯上了“谷子店运营”的职位。这个听起来像“谷子买卖”的岗位,实则是负责二次元周边商品的销售与活动策划。而隔壁展台,足球教练、桌游主持、剧本杀DM(主持人)等新兴岗位的招聘海报,正以“时薪80—120元”的标语吸引着年轻人的目光。对他们而言,“收入”不再是唯一标准,“有趣、能成长、有成就感”才是关键。
从“兴趣变现”到“斜杠人生”。在数字平台上,年轻人的“脑洞副业”正在疯狂生长。有人选择成为声优,用声音“接单”,从录制语音包到为短视频配音,实现月入过万;有人选择成为PPT设计师,单份报价500—2000元不等;甚至有人做宠物侦探,帮主人寻找走失宠物,每单收费2000元,堪比“人宠界的福尔摩斯”。副业经济的兴起,反映出年轻人就业观念的变化,副业不仅是收入的补充,更是年轻人兴趣的延伸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或许,未来的职场不再有“主业”与“副业”之分,只有“热爱”与“更热爱”的选择。
从要“面子”到要“里子”的华丽转身。从北大元培毕业生转行当演员,到年轻人根据兴趣选择当私人导游或自由插画师,再到“00后”主播借助DeepSeek在直播领域大放异彩……无不展现出当代年轻人从“内卷”到“多元绽放”的蜕变。年轻人不只把工作看成“谋生的工具”,而是视之为一种成长与生活的方式,期待在其中延展兴趣、沉淀自己,或者干脆是求得一份内心的平和治愈。“唯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有理由相信,年轻人在自己喜欢的工作之中,能够激发热情,获得突破,舒展人生。
图源|上海财经大学
二
对于很多人来说,爱好和职业之间很难画上等号。英国小说家毛姆100多年前的著作《月亮与六便士》中,主人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抉择,曾引发人们的深思:要“月亮”,还是要“六便士”?
困扰几代人的“月亮”与“六便士”的问题,为何会被当代年轻人破解?
大胆选。Z世代对工作的期望不仅仅停留在物质的满足上,还希望能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他们敢于“祛魅”,敢于“做自己”。如今,一些高分学生本可以上普通高校甚至上名校,却选择到职业本科院校去学技能,走上了技能成长之路。当下年轻人在学习、就业等重大选择中,不再执着于卷学历,他们敢于突破传统职业观念的束缚,采取更加理性、务实的态度,更勇敢地拥抱就业市场。
有得选。近年来,随着我国新经济、新产业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诸多新兴领域,同时新领域催生着新业态。一批工作内容新颖、工作模式多样的新职业相继涌现,民宿管家、易货师、带货主播、电子竞技员……为年轻人提供了更丰富的职业选择。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也打破了就业者的时空局限,让年轻人拥抱更具自主性、独立性的职业。当传统岗位饱和度高、竞争激烈,如同一片红海之时,新兴领域仿若一片待开发的蓝海,召唤着更多年轻人泛舟求索。
值得选。随着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的兴起,“兴趣变现”成为年轻人职业选择的重要途径。从手办涂装师、手账制作师,到数码测评师、潮流鉴定师,背后莫不是“兴趣经济”的影子。从很多案例故事中不难得出结论:如果说搞副业是顺势而为,那么“兴趣变现”则是年轻人主动布局,乘着“互联网+”的东风,探寻小众兴趣的商业化价值,将爱好技能打造成获得经济保障和实现个人发展的途径。此外,这种模式还促进了创业精神的培养,鼓励年轻人积极探索新领域,提升自身技能,在数字经济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定位。
图源|IC photo
三
当代青年对“月亮”与“六便士”的和解,既是对“内卷”的温柔抵抗,也是在拥抱数字经济时代赋予年轻人的新机遇。
坚持热爱,不必寻求“标准答案”。“热爱”远比“热门”更有生命力,不必执着于捧上“铁饭碗”或者从事所谓的“体面职业”,人生没有“标准答案”,做自己可能反而更有色彩。大量职场事实表明,热爱是更持久的力量,同样是工作,凭兴趣去做和被动去做效果大不一样,个人感兴趣的工作内容更容易激发其创造力,从而做出一番成绩,为个人带来进步与发展。
撕掉标签,做不被定义的自己。人生最值钱的就是梦想,不要让“×××”的标签成为束缚。比如“北大考古女孩”钟芳蓉,填报高考志愿时,没有在意外界的杂音,绕过热门专业,一头扎进热爱的考古学这一“冷门绝学”中;曾经的“网瘾少年”卢俊威和谢辉铉,在找到兴趣和特长后,变得自律爱学、奋发图强。他们一个将兴趣转移到了计算机网络专业上,一个迷上了电路,最终在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中联手夺得工业4.0项目金牌,还一举拿下全场唯一的“阿尔伯特·维达大奖”……通过他们可以看到,人生没有固定剧本,没有统一路径,只要正向生活、努力奋斗,就可以喊出那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不以结果论英雄,重要的是过程。今年春节期间,除了饺子导演,DeepSeek创始人梁文峰、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也备受关注。试想,如果大学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会被认为风险大,最好走一条稳妥路,那就很难有梁文峰、王兴兴们脱颖而出了。如今,个性化就业时代已经到来,大学毕业生如果都能努力实现个体价值,按照兴趣和自身所长去走属于自己的成才路,那么将会有更多拔尖创新人才涌现出来。
我们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敢于在现实框架内追寻本心,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谋生,在找“月亮”中去获得更多的“六便士”。
来源:鄄城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