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教育TA,您有标准吗?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5 09:23 2

摘要:偶然间看到一个视频,说的是上海一个初二的女生跳楼前,留给父母遗书的事。主播声情并茂地朗读了小女孩的遗书。从遗书内容看,这是一个标准的好孩子。她说,没有选择在学校跳楼,是因为怕连累老师;她说,自己走后,留下的房间,接奶奶来住;她说,对弟弟不要再像要求她那样去要求

天下不是没有“好孩子”,而是缺乏发现“好孩子”的父母。

偶然间看到一个视频,说的是上海一个初二的女生跳楼前,留给父母遗书的事。主播声情并茂地朗读了小女孩的遗书。从遗书内容看,这是一个标准的好孩子。她说,没有选择在学校跳楼,是因为怕连累老师;她说,自己走后,留下的房间,接奶奶来住;她说,对弟弟不要再像要求她那样去要求弟弟了。遗书中还说明了自己选择跳楼的原因:她太累了,精神要崩溃,在学习上,她没有能力达到父母的要求,怕给父母丢脸,于是,她选择了离开。

我想,看过这封遗书的父母,大概没有不唏嘘不已的。唏嘘之余,我们不能不思考一个问题:这位女孩在她父母的眼里,大概不能算作“好孩子”,不然,父母怎么会把她逼成这个样子呢?那么,什么才叫“好孩子”呢?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每一个父母给出的答案,可能都不一样,也就是说,在天下父母的心里,好孩子的标准是不完全一致的。

一个好孩子就该得到好孩子的待遇,既然已经是好孩子了,就不该再逼着他做这做那,他应该是一个自由的人。人自由了,才能说得上幸福。不自由,便没有幸福可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自由之于人,价值就是这么高昂。这个女孩没了自由,她选择了抛弃生命。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父母手中的孩子,有几个达到了“好孩子”的标准?中国的孩子,有几个在家里不被父母逼着做这做那的?成绩不理想的,被逼;成绩已经理想的,依然会被逼。“被逼”成为压在中国孩子身上的一座大山,不少家庭的孩子就是在这座大山下消失的。

大多数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都表现为“贪心不足”。身体不好的孩子,其家长的“好孩子”标准是,有个有个好身体就行;不懂事、经常惹事的孩子,其家长“好孩子”的标准是:懂事、别再惹事;等到孩子身体好了之后、懂事不惹事之后,其家长立马会加码为还要“好成绩”;等到孩子经过努力达到中等之后,其家长就会加码为“考上重点大学”;等到孩子的成绩能够达到考上重点大学的水平之后,其家长又会加码为“考上985”;等到孩子的成绩能够达到考上985大学的水平之后;家长会再次加码为“咱要考清北”……

面对这样的父母,孩子永远没有喘息的机会,永远没有歇脚的机会,永远体会不到“成功”的滋味,永远得不到父母的肯定。孩子永远生活在“不够成功”的阴影之下,永远生活在劳累和疲惫之中,永远生活在山大的压力之下。如此,孩子的人生,还有什么幸福可言?不由得他不想:我这样活着,还有意义吗?

我们不能这样教育孩子,教育孩子,父母心中必须要有一个“好孩子”的固定标准,孩子只要达到,就能获得成功感,就要得到父母的肯定与奖赏,就能获得自由支配自己的权力,让孩子在自由中体会人生的幸福,体会人活着的快乐。

这个固定标准,要因人而异,但不可太高。一般情况下可以设定为:身体健康、懂事不惹事、日常勤快、言行端正、学习努力。每个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智力,再加上一条:顺利考上大学。考上即可,大学不分好坏、高低。考不上也没啥,只要有一双勤快的手,能吃上饭的。

标准固定了,孩子就容易达成,家长也能免除焦虑。孩子就可以成长为一个幸福的孩子,家长也会因孩子的幸福而幸福。

中国孩子上学,太卷了,卷在哪里?卷在家长。原因何在?家长在孩子身上,贪心不足,“好孩子”的标准不固定,不断加码,孩子就疲于奔命,表现出来的,就是一个“卷”字。

在“卷”的浪潮中,天下的父母都裹挟在其中,用“卷”的标准来衡量,天下再也难以找到“好孩子”了。

来源:很有所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