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将“深海科技”列为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提出推动其“安全健康发展”。这一表述标志着深海科技从技术探索向产业化应用的战略升级。随着海洋经济规模突破10万亿元,深海资源开发与水下攻防体系建设的双重需求,正在驱动深海科技产业链进入高景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将“深海科技”列为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提出推动其“安全健康发展”。这一表述标志着深海科技从技术探索向产业化应用的战略升级。随着海洋经济规模突破10万亿元,深海资源开发与水下攻防体系建设的双重需求,正在驱动深海科技产业链进入高景气周期。
一、深海资源开发:技术突破催生万亿级产业机遇
深海科技的核心在于解决资源获取与利用的技术瓶颈。当前,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较高,石油、天然气、铜镍等关键资源储备不足。而深海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等战略资源的勘探权突破,为构建新型资源储备体系提供了可能。例如,胜利济阳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近期探明地质储量达1.4亿吨,展现了深海资源开发的巨大潜力。
政策层面,国家通过《山东省“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等文件,聚焦海底资源勘查、深海空间探测等关键技术攻关。技术迭代正在加速:水下仿生机器人、高精度声呐探测等装备的应用,显著提升了深海作业效率;深海管道运输、海底挖掘系统等技术的成熟,推动传统“浅层开发”向勘探-开采-加工的全产业链升级。
从产业基础看,船舶工业、海洋电力等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深海科技提供了支撑。例如,国内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已实现全球99%海域的科研勘探,标志着我国在深海装备领域的技术积累进入国际第一梯队。未来,深海资源开发效率的提升,或将重构全球战略资源格局。
二、水下攻防体系:深海军事布局驱动装备升级
深海不仅是资源宝库,更是未来制海权争夺的核心战场。近年来,全球海军强国加速构建水下攻防体系。美军新一代“哥伦比亚级”战略核潜艇项目投入超1300亿美元,“虎鲸”无人潜航器可执行3300米深度的侦察任务;我国“蛟龙号”等装备的突破,则推动了水下通信网络、无人潜航器等关键技术的国产化进程。
从技术趋势看,智能化、无人化成为深海装备发展的主线。水下仿生机器人凭借高机动性和环境适应性,在深海监测、设施检修等领域加速应用;AUV(自主水下机器人)、ROV(遥控水下机器人)等装备向万米级深度、高续航能力方向迭代。浙商证券分析指出,深海载人潜水器、水下传感器等智能装备需求将进入爆发期。
军民融合进一步催化产业升级。国家军民融合产业投资基金二期近期成立,注册资本达596亿元,重点支持深海装备研发。随着“十四五”至“十五五”期间海军装备列装提速,深海通信、导航、材料等配套产业链有望迎来规模化应用机遇。
来源: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