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120句名言 一口气读懂 建议收藏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4 15:01 2

摘要:一、儒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子、孟子、荀子、朱熹、王守仁,以下是他们的思想精华,每人精选10句进行阐释。

一、儒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子、孟子、荀子、朱熹、王守仁,以下是他们的思想精华,每人精选10句进行阐释。

(一)《论语》

是儒家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以下是10句广为流传的名言: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释义:学习并时常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生气,不正是君子吗?

2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释义: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

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释义:温习旧知识并能领悟新知识,就可以当老师了。

4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释义:知道的人不如喜欢的人,喜欢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

5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释义:三人同行,必有我可以学习的地方。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则加以改正。

6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释义: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7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释义: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8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述而》)

释义:君子心胸宽广,小人心胸狭窄。

9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释义: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危险。

10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学而》)

释义: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这些句子体现了孔子对学习、道德和人际关系的深刻见解,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孟子》

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与言论。以下是《孟子》中的10句经典名言:

1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强调人心所向的重要性,胜过天时和地利的优势。

2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认为百姓是最重要的,国家次之,君主最轻。

3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在困境中修养自身,在得志时则要造福天下。

4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提倡推己及人,尊老爱幼,体现仁爱之心。

5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强调人应有坚定的品格,不为外界的诱惑或压力所动摇。

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在忧患中成长,在安乐中衰亡,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

7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读书要独立思考,不可盲目迷信书本。

8

“人之初,性本善。”

——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9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遵循道义的人会得到更多支持,背离道义的人则会孤立无援。

10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说明成就大事业的人,往往需要经历艰苦的磨练。

这些名言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道德观念以及对人性与社会的深刻洞察。

(三)《荀子》

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荀子的思想与言论。荀子主张“性恶论”,强调后天教化和礼法的重要性。以下是《荀子》中的10句经典名言:

1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善良的行为是后天教化和努力的结果。

2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强调积累的重要性,小事积累起来才能成就大事。

3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君子应不断追求进步。

4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为人的善恶而改变。

5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再近的路不走也无法到达,再小的事不做也无法完成。

6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广泛学习并每日反省自己,才能明辨是非,行为无过。

7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坚持不懈,即使是坚硬的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8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君子能够驾驭外物,而小人则被外物所驱使。

9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批评我且恰当的人是我的老师,肯定我且恰当的人是我的朋友,阿谀奉承我的人是我的敌人。

10

“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

——礼是用来端正行为的,老师是用来教导礼的。

这些名言体现了荀子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对学习与教化的重视,以及对礼法和道德的强调。

(四)朱熹

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融合了儒家经典与理学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是朱熹关于理学和儒学的10句名言,体现了他对天理、人性、修养和学习的深刻见解:

1

“存天理,灭人欲。”

强调遵循天理,克制私欲,以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2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修养的目标是让天理主导人的行为。

3

“性即理也。”

人性本善,与天理相通,人的本性就是天理的体现。

4

“格物致知。”

通过探究事物的道理,达到对天理的深刻认识。

5

“知行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

知识与实践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6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

学习的根本在于探究天理,而探究天理的关键在于读书。

7

“心统性情。”

心是性与情的主宰,修养的关键在于正心。

8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先于天地而存在。

9

“学者须是立志。”

学习首先要树立明确的目标和志向。

10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提倡自我反省,避免议论他人是非。

这些名言集中体现了朱熹理学思想的核心,包括天理与人欲的关系、人性论、知行合一以及修养方法等,对后世儒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其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哲学史。以下是他的10句名言及其简析:

1

“知行合一。”

简析:王阳明认为“知”与“行”不可分割,真正的“知”必然体现在“行”中,没有行动的“知”只是空谈。他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2

“心即理。”

简析:王阳明主张心是万物的根源,一切道理都存在于心中,不必向外求索。这一思想颠覆了朱熹“格物致知”的外求方法。

3

“致良知。”

简析:“良知”是人内心本有的道德判断力,王阳明认为通过“致良知”,人可以恢复本心的光明,达到圣人的境界。

4

“心外无物。”

简析:王阳明认为,一切事物的意义和价值都源于心的感知,离开心,万物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5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简析:王阳明强调立志的重要性,认为没有坚定的志向,就无法成就任何事业。立志是修身的起点。

6

“天地万物,本吾一体。”

简析:王阳明主张人与天地万物是一体的,这种一体性源于心的普遍性。这种思想体现了他的宇宙观和伦理观。

7

“静坐非是要如槁木死灰,亦非是全然无事,只是收敛此心,使不散乱。”

简析:王阳明认为静坐的目的是收敛心神,使心不散乱,而不是追求空洞的寂静。

8

“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简析:王阳明强调在实践中磨练心性,只有在具体事务中修炼,才能达到内心的安定与从容。

9

“去人欲,存天理。”

简析:王阳明认为,人应当去除私欲,存养天理,这是修身的根本方法。天理即良知,是人心本有的道德法则。

10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简析:王阳明认为,圣人之道就在每个人的本性中,不必向外求索。向外求理是错误的方向,应当回归本心。

这些名言集中体现了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强调内心的修养与实践的重要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佛家经典以般若思想为核心,主要代表作有《金刚经》《心经》《法华经》《六坛祖经》,以下是这些经书的思想精华,每本精选10句进行阐释。

(一)《金刚经》

是佛教重要经典之一,全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以下是其中的10句名言:

1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解释:一切现象都是虚幻的,若能看透现象的本质,就能见到佛性。

2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解释:心不应执着于任何事物,保持清净无染的状态。

3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解释:世间一切现象都如梦境、泡影、露水、闪电般短暂虚幻,应如此看待。

4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解释:若执着于外在形象或声音来寻找佛,是错误的方式,无法见到真正的佛性。

5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解释:心念瞬息万变,过去、现在、未来的心都无法捕捉。

6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解释:佛性无所从来,也无所去,因此称为“如来”。

7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解释:若菩萨执着于自我、他人、众生或寿命的分别,就不是真正的菩萨。

8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解释:即使是佛法也应放下,更何况是非佛法。

9

“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解释:佛所证悟的法,既非实有,也非虚无。

10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解释:一切圣贤的差别在于对“无为法”的领悟程度。

这些句子体现了《金刚经》的核心思想:破除执着,看透虚幻,证悟空性。

(二)《心经》

全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中极为重要的经典之一,以其简洁精炼的语言阐述了般若智慧的核心思想。以下是《心经》中的10句名言:

1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解释:观自在菩萨在深入修行般若智慧时,照见五蕴(色、受、想、行、识)皆为空性,从而超越一切苦难。

2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解释:物质现象(色)与空性并无分别,二者本质相同。

3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解释:感受、思想、行为、意识(受、想、行、识)也和色一样,本质为空。

4

“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解释:一切法的空性本质,没有生灭、垢净、增减的分别。

5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解释:在空性中,没有色、受、想、行、识的存在。

6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解释:空性中没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的分别。

7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解释:空性中没有无明,也没有无明的尽头;没有老死,也没有老死的尽头。

8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解释:空性中没有苦、集、灭、道四谛,也没有智慧与所得的分别。

9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解释:因为无所执着,菩萨依般若智慧,心中没有障碍。

10

“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解释:通过般若智慧,三世诸佛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达到究竟涅槃。

这些句子体现了《心经》的核心思想:一切现象的本质为空性,通过般若智慧可以超越执着,达到解脱与觉悟。

(三)《法华经》

全名为《妙法莲华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被誉为“经中之王”。以下是《法华经》中的10句名言:

1

“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解释:诸佛出现于世的唯一目的,是为了开示众生悟入佛的知见。

2

“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解释:一切众生本具佛性,但因无明和执着而无法显现。

3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解释:即使以散乱心念佛,也能种下成佛的种子。

4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解释: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如同着火的房子,充满痛苦,令人恐惧。

5

“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

解释:佛所证悟的真理极为深奥,只有佛与佛之间才能完全理解。

6

“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

解释:一切法的本质是寂静涅槃的。

7

“以一乘法,教化众生,终不以小乘济度于余。”

解释:佛以唯一的大乘佛法教化众生,不以小乘佛法作为最终目标。

8

“若人信归佛,如来不欺诳。”

解释:如果有人真心皈依佛,佛绝不会欺骗他。

9

“我此法印,为欲利益世间故说,在所游方,勿妄宣传。”

解释:佛所说的法是为了利益世间众生,不应随意传播。

10

“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

解释:只要听闻并信受佛法,最终都能成佛。

这些句子体现了《法华经》的核心思想:一切众生皆具佛性,佛法的终极目标是引导所有众生成佛。

(四)《六祖坛经》

是禅宗的重要经典,记录了六祖惠能大师的教诲和禅宗思想。以下是《六祖坛经》中的10句名言:

1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解释:菩提觉悟本无实体,心如明镜却无台座;本来无一物存在,又何来尘埃沾染?

2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解释:佛法存在于世间,觉悟不能脱离世间;若离开世间去寻找觉悟,就像寻找兔子的角一样荒谬。

3

“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解释:迷惑时需要师父指引,觉悟后则靠自己修行。

4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解释:心若平和,何需持戒?行为正直,何需修禅?

5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解释:真正的修行者,不会执着于世间的是非对错。

6

“佛法无二,人心自异。”

解释:佛法本无分别,是人心产生了差异。

7

“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

解释:前一念迷惑就是凡夫,后一念觉悟就是佛。

8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解释:若不认识自己的本心,学习佛法也无益处。

9

“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解释:一切现象和法则,都不离自性的本质。

10

“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

解释:若觉悟自性,众生就是佛;若迷失自性,佛也是众生。

这些句子体现了《六祖坛经》的核心思想: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强调自性觉悟的重要性。

三、道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涌现了许多影响深远的人物。主要有老子‌、庄子‌、列子‌等,以下是他们的代表作及其精华。

(一)《道德经》

是老子的著作,是道家经典,以下是10句广为流传的名言: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第一章)

释义:能用语言表达的“道”,并非永恒之道;能命名的“名”,也不是永恒之名。

2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第八章)

释义:最高的善像水一样,滋养万物而不争。

3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第二章)

释义:当人们定义了美,丑的观念也随之产生;定义了善,不善的观念也随之出现。

4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五章)

释义: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

5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第三十三章)

释义:了解他人是智慧,了解自己是明智。战胜他人是有力,战胜自己才是强大。

6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第四十一章)

释义:最大的声音听不见,最大的形象看不见。

7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第五十八章)

释义:祸患中潜藏着福,福中也可能隐藏着祸患。

8

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六十章)

释义:治理大国应像烹小鱼一样,不宜过度干预。

9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六十四章)

释义:千里的远行,从脚下第一步开始。

10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三章)

释义:天道如网,看似稀疏,却无所遗漏。

这些句子体现了《道德经》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二)《庄子》

是庄周的著作,是道家经典,充满哲学智慧与文学色彩。以下是10句广为流传的名言:

1

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逍遥游》)

释义:北海有一种鱼叫鲲,巨大无比,不知有几千里长。庄子以此比喻无限的自由与超越。

2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逍遥游》)

释义:至人忘我,神人不追求功绩,圣人不追求名声。

3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养生主》)

释义:生命有限,知识无限,用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危险的。

4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大宗师》)

释义:泉水干涸,鱼在陆地上互相用湿气与唾沫维持生命,不如在江湖中彼此忘记。比喻困境中互相扶持不如自由自在。

5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秋水》)

释义: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强调人无法完全理解他人的感受。

6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齐物论》)

释义:天地与我共存,万物与我合一。表达万物一体的哲学思想。

7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齐物论》)

释义:庄子梦见自己变成蝴蝶,醒来后不知是庄子梦蝶,还是蝶梦庄子。探讨现实与梦境的界限。

8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秋水》)

释义:井底之蛙无法理解大海,因为它局限于空间;夏虫无法理解冰,因为它受限于时间。比喻见识受限于环境。

9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齐物论》)

释义:大智慧宽广,小智慧琐碎;大言论宏大,小言论啰嗦。

10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知北游》)

释义:人生短暂,如白马跃过缝隙,转瞬即逝。

这些句子体现了庄子对自由、自然、生命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三)《列子》

是道家经典之一,充满哲理与寓言故事。以下是10句广为流传的名言:

1

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

(《天瑞》)

释义:天地、圣人和万物都有其局限性,没有完美无缺的存在。

2

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黄帝》)

释义:乘风而行,轻盈自如。比喻顺应自然,达到自由境界。

3

形枉则影曲,形直则影正。

(《说符》)

释义:形体弯曲,影子也会弯曲;形体正直,影子也会正直。比喻行为决定结果。

4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天瑞》)

释义:生是死的根源,死是生的根源。表达生死循环的哲学思想。

5

至言去言,至为无为。

(《仲尼》)

释义:最高的言语是无言,最高的作为是无为。强调顺应自然,不刻意而为。

6

目将眇者,先睹秋毫;耳将聋者,先闻蚋飞。

(《仲尼》)

释义:眼睛将要失明的人,先能看到细微的秋毫;耳朵将要聋的人,先能听到蚊蚋的飞声。比喻事物在极端状态下显现的微妙变化。

7

得时者昌,失时者亡。

(《说符》)

释义:把握时机的人兴盛,错过时机的人衰亡。强调时机的重要性。

8

人不尊己,则危辱及之矣。

(《说符》)

释义:人不尊重自己,危险和耻辱就会降临。强调自尊自爱的重要性。

9

治国之难在于知贤,而不在自贤。

(《说符》)

释义:治国的难处在于识别贤才,而不在于自以为贤。强调识人用人的重要性。

10

善游者溺,善骑者堕。

(《黄帝》)

释义:擅长游泳的人容易溺水,擅长骑马的人容易坠马。比喻过于自信可能导致失败。

这些句子体现了《列子》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洞察,充满了道家智慧。

来源:小蔚观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