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掠过景山万春亭的琉璃瓦,古老的北京中轴线便悄然苏醒。这条纵贯7.8公里的城市脊梁,自元代定鼎以来,串联起紫禁城的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房屋、天坛的圜丘祈年殿、前门的铛铛车辙,直至CBD玻璃幕墙折射的晨曦。它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坐标轴,更是流淌着五千年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掠过景山万春亭的琉璃瓦,古老的北京中轴线便悄然苏醒。这条纵贯7.8公里的城市脊梁,自元代定鼎以来,串联起紫禁城的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房屋、天坛的圜丘祈年殿、前门的铛铛车辙,直至CBD玻璃幕墙折射的晨曦。它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坐标轴,更是流淌着五千年文明基因的精神图腾。著名历史科普作家王晓君的新作《北京的中轴线》以独特的视角,借父子二人的行走笔记,将这条沉默的中轴线化作一部立体的文明史诗。作品以建筑为经纬,以人文为血脉,读者从中不仅可以感受北京城古韵与现代繁华的完美融合,更能感受千年传承的中国文化,以及国泰民安的祥和景象。
2024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申遗文本这样描述北京中轴线的遗产价值:以其宏大的规模、均衡的规划格局和组织有序的城市景观,成为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杰出范例,也是中国现存最为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建筑群。而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则这样形容北京中轴线:“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因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延伸、一贯到底的规模……有这样气魄的建筑总布局,以这样规模来处理空间,世界上就没有第二个。”
何为都城中轴线?周代《考工记》就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吕氏春秋》中也记载:“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也就是说,都城中轴线,必须南北基本纵贯全城,而非某一院落或建筑的中轴线。在王晓君看来,古代北京城的设计与建造,是中国“天子居中”“中轴对称”文明的传承和延续,特别是故宫将“中轴对称”演绎出至高威仪,梁思成把这条轴线定义为“中国古代大建筑群平面中统帅全局的轴线”。
▲《北京的中轴线》内页
王晓君,资深媒体人,著名历史科普作者,前央媒高级内容运营,现为湖南省网络作家协会会员,北京通州区新联会成员。运营账号“以史为鉴”,全网拥有超过200万粉丝,多个平台阅读过亿。曾担任中央电视台《戏说三国》节目嘉宾;央视戏曲频道《说三国》主讲人;今日头条《历史开讲》节目领讲人,主讲三国历史;百家号、网易新闻、搜狐等平台年度作者。
王晓君介绍说,北京中轴线的历史始于元朝,形成于明朝,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南端从永定门开始,一路向北经过天坛、先农坛、正阳门、天安门广场,接着穿过天安门、故宫、景山、钟鼓楼……全长7.8公里,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市轴线。明朝时,北京城的修建严格遵照“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古代都城修建规则,围绕着这条轴线形成了前后起伏、左右均衡对称的景观韵律。所谓“面朝后市”,也谓“前朝后市”, 是说皇城前面(即南边)是处理朝廷大事的地方,皇城的后面(即北边)是市场;“左祖右社”,是说皇城门外左边(即东侧)是皇帝祭祀祖先的太庙,右边(即西侧)是祭祀土地神、谷物神的社稷坛。
从南端的永定门,到北端的钟鼓楼,中轴线上的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了北京城古韵与现代繁华的完美融合。永定门是中轴线的南起点,和北端的钟鼓楼遥相对应,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乾隆年间扩建后形成由城楼、瓮城、箭楼、石桥、值房等组成的永定门建筑群,并保留了两百余年。王晓君表示,永定门取名“永定”寓意“永远安定”,是明清时期北京城的重要门户,自北京通往南边的官马大道就由此出发,也是皇帝南巡、南苑围猎和郊劳的必经之地。我们现今所看到的永定门城楼是2004年在原址上复建而成的,它见证了北京城市历史的变迁。
一座古建筑往往是某一地域历史和文化的缩影,其一木一瓦一柱均记录着历史的更迭、蕴含着古老的智慧。永定门也是如此。对此,《北京的中轴线》一书中这样描述:“城楼:永定门的城楼是典型的重檐歇山顶建筑,有两层屋檐。屋顶采用了‘三滴水’的设计,即在屋顶的边缘形成三个层次的递减,这种设计既美观又能有效排水。角上有翘起的装饰,称为‘飞檐’。城台:北面与城墙取齐,南面凸出于城墙。城台上可以部署弓箭手、火炮等,打击来犯之敌。瓮城:城门和外城之间的缓冲区域,可以在敌军攻城时提供额外的防御,减缓敌军的进攻速度,为守军组织反击或撤退赢得时间。箭楼:通常位于城楼的两侧或前方,与城楼共同构成完整的城门防御体系。墙体设有箭窗,守军可以从多个角度射箭,有效地覆盖城门前的区域,对外来攻击进行反击。”
从永定门继续往北走,就到了天坛公园。王晓君表示,天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求五谷丰登的场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筑群。“中和韶乐”和“天坛传说”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华民族尊重自然、敬畏天地的传统美德。
▲《北京的中轴线》内页
著名的文物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曾题词赞曰:“天坛是中国独一无二,世界独一无二的古典建筑杰作。”在天坛的众多建筑里,作为皇帝冬至祭天大典场所的圜丘坛,始终是游客们关注的焦点。值得一提的是,天坛建筑的声学现象具有绝无仅有的奥妙,游客到了天坛,都要和同伴到回音壁前试一试。回音壁是天坛皇穹宇的围墙,奇妙之处在于它的声学效果,两个人分别在东、西配殿后贴墙而立,对着墙壁说话,对方就能清楚听到,非常有趣。对此,本书给出的解释是:回音壁奇妙的传音主要是利用了声音的反射和折射原理。“回音壁的围墙由磨砖对缝砌成,墙面非常光洁平整,且弧度规则,接近圆周率。这样的构造有利于声波的规则反射和折射。当一个人在围墙一侧说话时,声波能够沿着围墙连续多次反射,而不是散射到各个方向。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基本符合弹性体波动方程在表面的边界条件,可以很容易地被墙面接收并进行传播。回音壁上端覆盖的琉璃瓦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它使声波不至于散漫地消失,进一步增强了回音效果。”
故宫又名紫禁城,是明清皇宫,拥有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是北京中轴线建筑的典型代表。在各大建筑的垂脊上,人们可以看到一排排的“哨兵”。这些“哨兵”叫“脊兽”。王晓君介绍,故宫里的脊兽,也称为屋脊兽,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特殊的构件,主要安装在宫殿等建筑的屋顶上。脊兽不仅具有保护木栓和铁钉,防止漏水和生锈,对屋脊的连接部起固定和支撑等作用,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一般情况下脊兽都是奇数排列,最多是九只,乾清宫、天安门、中和殿、保和殿上面的脊兽都是九只,其他殿上的脊兽按等级递减。但是,只有太和殿上面有十只!”屋脊上的脊兽越多,主人的地位也就越高。太和殿房脊上放置有十只脊兽,是我国规格等级最高的建筑。这十只脊兽分别是什么呢?《北京的中轴线》中记载:“行什:人身猴脸,传说有防雷和消灾免祸的功能。它是太和殿独有的脊兽。斗牛:牛头,身上有龙鳞,属于虬螭类龙,寓意防止水患灾害。獬豸:形似鹿,头上有独角,据说它能辨别是非曲直,是司法公正的象征。狻猊:类似狮子的神兽,喜静、好坐、喜烟火,据说可以降服百兽,护佑平安。押鱼:龙头鱼身,也被称为鳌鱼,与下雨谐音,寓意兴风作雨、灭火防灾。天马:天马是古代吉祥的化身,象征尊贵,有‘天马行空,独来独往’之意,代表着日行千里、开拓疆土。海马:也叫落龙子,象征忠勇吉祥,能入海入渊,可逢凶化吉。狮子:狮子是百兽之王,寓意勇猛威严,石狮子可守护家宅安宁。凤:凤是百鸟之王,它的出现是祥瑞的代表。不过,当凤和象征着皇帝的龙一起出现时一般理解为皇后的象征。龙:可携水镇火,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代表着天子的至高无上的尊贵。”
《北京的中轴线》宛如一座熠熠生辉的文化宝库,它摒弃晦涩难懂的学术腔调,以通俗易懂的文字为笔,用生动鲜活的故事作墨,精心勾勒出北京中轴线文化的宏阔版图,毫无保留地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尤其是对孩子而言,这无疑是一场震撼心灵的文化洗礼。它像一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热爱的大门,激发起大众保护文化遗产的强烈意识,让古老的中轴线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中绵延不绝。(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何建)
编辑:王欣 二审:周华 三审:马驰
一校:凌雪梅 二校:何建 三校:董小玥
来源:第一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