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井下石不可取,莫对司马南人身攻击!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25 10:48 2

摘要:唐代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一文中感叹:“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近日,网络知名人士司马南可算摊上大事了:偷税被罚900多万。

唐代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一文中感叹:“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近日,网络知名人士司马南可算摊上大事了:偷税被罚900多万。

作为公众人物的司马南,其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他质疑过多位商界大佬,炮轰过政界某市书记的“店小二”思想,揭露过网红直播的偷税漏税事件……

司马南偷税被国家税务机关处罚这一事件,无疑是一颗重磅炸弹,在舆论场中掀起了惊涛骇浪。让一向自诩为“爱国”的斗士瞬间人设崩塌,形象尽毁。

正如《新黄河》媒体上的一篇时评:“司马男偷税被罚:嘴上爱国主义国不作数,依法纳税才是真爱国。”恐怕今后,司马南同志在网上再也羞于谈爱国了。

可以说,以前司马南惯于看别人的风景,想不到今天沦为被大家看的风景,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苍天饶过谁?

当然,司马南第一时间在朋友圈转发了自己偷税的新闻,并作了回应:“低头认错,不求原谅,诚恳检讨。”并表示“深感惭愧,‘职业坏人’坐实了”。态度倒也诚恳,就看今后行动了。

而网络上怎肯放过良辰好景?同为网络大佬的胡锡进同志也不甘寂寞,在头条上发文“作为一位网络名人,如果偷税就相当于给自己挖坑,省出来的钱,都是未来埋自己的土”。

老胡的发文没具姓名,但明人一看便知在影射谁?这用语犀利,入木三分,如同火上浇油,更是将司马南偷税这一事件推向了一个新的舆论高潮,不知司马南作何感想?

从表面上看,胡锡进的言论似乎是在对偷税这一不良行为有力进行批判。偷税,这一违背税收法规、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在任何法治社会都是不被允许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对偷税行为的谴责是符合社会公义的。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胡锡进发表这番言论的背景和语境时,却不得不思考其中是否存在落井下石的嫌疑。

胡锡进言论中的落井下石嫌疑。首先发文时机的微妙性。在司马南已经受到税务机关处罚的情况下,此时他正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面临着来自各方的压力。

而胡锡进选择在这个时候发表如此犀利的言论,很容易让人感觉是在趁人之危,在司马南伤口上撤了一把盐。

就如同一个人已经摔倒在地,而另一个人不仅没有伸出援手,反而还要再踏上一脚,这种行为在道德层面上是难以被接受的。

老胡的发文有点不仗义,俗话说的好“揭人不揭短,打人不打脸”,更何况,司马南已经放下了屠刀,立地成佛,他可是认错认罚了。我们没有必要穷追猛打,置人于死地。

缺乏同情与建设性。胡锡进的言论仅仅是一种严厉的批判,并没有展现出任何对司马南的同情或者对这一事件背后更深层次问题的探讨。

一个富有责任感的公众人物,在面对这样的事件时,应该从如何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而不是快意恩仇的指责。这种缺乏同情心的言论,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其落井下石的怀疑。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公众人物也是人,都会犯错。司马南偷税固然是他的错误,但在他已经接受处罚的情况下,社会应该给予一定的宽容和引导,帮助他重新回归正轨。

美国心理学家亚瑟·乔拉米卡利所说:“同理心是理解他人特有的经历并相应地做出回应的能力。”如果胡锡进能够站在司马南的角度去思考,他或许会选择一种理性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观点。

公众人物在社会中拥有较大的影响力,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影响到众多粉丝和普通民众的价值观。因此,他们在发表言论时必须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在司马南偷税事件中,如果能够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去发声,他可以强调纳税的重要性、公众人物应有的社会示范作用等积极的方面,而不是以一种近乎落井下石的方式去对待司马南。

在这一事件中,我们看到了舆论场中道德评判的主观性。有些人认为他在表达对偷税行为的反感,而另一些人则坚决认为他是在落井下石。

这种道德评判的主观性源于每个人的价值观、生活经历和社会背景的不同。然而,这也提醒我们,在进行道德评判时,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保持客观、理性,避免情绪化。

在面对胡锡进对司马南事件的言论时,我们需要理性地分析他的动机、目的以及言论可能产生的影响。从动机上看,他是否真的是为了维护社会公义而发声,还是有其他的个人目的?

从目的上看,他的言论是想引导公众正确看待偷税行为,还是仅仅为了制造话题、吸引眼球?从影响上看,他的言论是否会加剧舆论的分裂,对司马南造成过度的伤害,以及对社会公众的纳税意识和价值观产生怎样的影响?

老胡自己也并非毫无瑕疵。他曾经也有过因误读国家政策等类似的失误而受到批评的经历。当他自己处于舆论的漩涡之中时,想必也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宽容。

然而,在司马南事件中,他却没有表现出曾经希望得到的那种宽容态度。这种行为的矛盾性让人不禁对他的行为动机产生更多的质疑。

一个人如果不能从自己的经历中汲取教训,学会以更加包容、理性的态度去对待他人,那么他在成长的道路上就难以真正地进步。

老胡在这一事件中的表现,似乎表明他忘记了自己曾经的处境,没有将心比心地对待司马南,这无疑是一种遗憾。

在公众人物的世界里,竞争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是为了知名度、影响力还是话语权,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相互竞争。

司马南和胡锡进作为网络名人,在各自的领域都有一定的影响力,他们之间或许也存在着某种潜在的竞争关系。然而,竞争并不意味着要通过落井下石的方式来打压对方。

老胡在司马南偷税事件中所发表的言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公众人物之间尊重的缺失。尊重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在公众人物之间更是如此。

即使在面对对方的错误时,也应该以一种尊重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尊重他人不仅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更有助于维护良好的舆论环境和公众人物之间的关系。

部分人支持胡锡进,认为他是在维护社会公义;部分人则反对他,觉得他是在落井下石。这种舆论的分裂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也会影响公众对事件真相的判断。

公众可能会认为在他人犯错时,不需要给予同情和宽容,只需要进行严厉的批判就可以了。这种价值观的引导偏差将对社会的道德建设产生负面影响。

公众人物应该加强自律,在发表言论时要慎重考虑自己的话语可能产生的影响。他们要以积极、正面的态度去引导舆论,避免发表带有攻击性、落井下石性质的言论。

公众在面对公众人物的言论时,要保持理性,进行合理的监督。不能盲目跟风,不能被情绪所左右。只有公众保持理性监督,才能促使公众人物更加自律,从而构建健康的舆论生态。

媒体作为舆论传播的重要渠道,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报道态度。在报道事件时,要全面准确地呈现事实,避免片面解读,为构建健康的舆论生态提供有力的支持。

诗人卞之琳在《断章》中写到:“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下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希望老胡看司马南风景的时候,别让司马南看自己的风景!

唐代杜牧在《阿房宫赋》结尾警示后人:“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真诚地希望社会知名人物别再重蹈司马南等偷税的错误了!

来源:疏影拂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