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吴子名吴复古,字子野,号远游先生,又号麻田山人,他是一位隐居清修的道家。当时吴子已经是74岁高龄了。宋代的生活质量虽然在中国古代各个朝代中应该是首屈一指,人均寿命各种研究说法差异很大,最高的说64岁,最低的有说35岁的。但不管怎样,吴子在当时都属于高寿之人。
今天偶然翻到苏东坡的《问养生》字帖,浏览之后,才发现如此养生宝典竟然束之高阁,没有认真读过。
公元1077年的一天,42岁的苏东坡从密州调往徐州当太守,路过济南,他知道这里有一位著名的隐者吴子,深谙清静之道,于是决意前往拜访,求教养生之道。
吴子名吴复古,字子野,号远游先生,又号麻田山人,他是一位隐居清修的道家。当时吴子已经是74岁高龄了。宋代的生活质量虽然在中国古代各个朝代中应该是首屈一指,人均寿命各种研究说法差异很大,最高的说64岁,最低的有说35岁的。但不管怎样,吴子在当时都属于高寿之人。
苏东坡向吴子问及养生之道,吴子回答养生的要旨就二字,一是“和”,二是“安”,并分别对“和”与“安”做了一番阐述。他举了三个例子说明“和”“安”二字的重要性。第一个例子通过寒暑的变化说“和”。他说从最热的夏天到最寒冷的冬天如果一下子就到,人肯定受不了,就会得病,现实中人们为什么对此并没有察觉,不知不觉之中就从夏天到了冬天,原因就是“和”的道理。气候的变化是微小的平和的缓慢的,所以对人对寒冷炎热就适应了。
他接着举第二个例子,通过风浪中行船时船上人的不同反应说明“安”。风浪中行船,有人晕船呕吐不止,但是吴子说他从来没有什么不适,坐卧行走一切照常,不是因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本领,不过是他不去和颠簸较劲,不在意船的颠簸,顺其自然而已。
吴子还举了第三个例子进一步说只有“安”,才能和。即对外在的不良刺激泰然自若,环境的影响就轻,同时进行心理调适,保持内心平静平和,内心就能做到“和”。环境影响轻,而又内心平静平和,外轻内和,生命力就强大。他以吃饭时饭菜中有了虫子为例,如果没有看到,稀里糊涂吃下去,没有觉察,就不会作呕,但是如果发现了虫子一定会呕吐。呕吐是虫子的原因还是自身的原因呢?显然是因为自身的原因。安之若素,不知道不在意饭菜中的虫子,对人就没有伤害,肠胃是舒适平和的,一旦在意,就呕吐不止。说明同样的外在刺激,不同的心态结果就大不相同。
吴子内外兼修,注重内心修养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养生之道,对苏东坡一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正是吴子赠送给他的“和”“安”二字,使他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政治上的打击和一次又一次的贬谪。如在贬谪黄州时,他并未沉沦于悲伤,而是与民同乐,耕作东坡,种植稻麦,体验农事之乐。他学会了在困顿中寻找生活的平衡,如同他在《赤壁赋》中所写:“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在逆境中保持平和,这就是“安““和”的智慧。
苏东坡在任杭州太守时,面对洪水肆虐,他并未焦虑不安,而是顺应自然,修堤筑坝,疏浚河道,使得西湖重归宁静。他的内心,如同西湖的碧波,即使风起浪涌,也能迅速恢复平静。
苏东坡在任何环境下,都能随遇而安,寒暑变化,他调整衣物,保持身体舒适;饮食之道,他调和五味,自做美食,既满足口腹之欲,又滋养身体。他走到哪里,就把哪里当做自己的家,就把文化撒播到哪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无论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下,他都是个乐天派,保持着内心的清明与宁静。多少贬谪官员客死在艰难跋涉的旅途,而他即使流放到当时被认为是荒蛮之地的海南,依然泰然处之,还写信给朋友,分享当地的风景和民俗,他的内心如同他在信中所写:“此间风土,不甚恶。”这份随遇而安的心态,让他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找到生活的乐趣。
和与安,是苏东坡养生之道的精髓。他以此智慧,走过了风雨人生,留下了无数传世佳作。而我们,亦可以从中汲取养分,于繁忙中寻一份和,于动荡中得一份安,让身心在纷扰世界中,保持和谐与宁静。
来源:百年传承健康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