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丨社会主义是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实践过程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25 11:29 2

摘要:然而,在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中,一些人发现,各国的历史条件、文化传统、发展阶段和阶级力量对比状况都存在差异。如何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革命斗争策略,成为各国无产阶级面对的共同问题。

19世纪中后期,马克思主义在欧洲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然而,在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中,一些人发现,各国的历史条件、文化传统、发展阶段和阶级力量对比状况都存在差异。如何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革命斗争策略,成为各国无产阶级面对的共同问题。

1890年8月16日,德国社会活动家伯尼克在写给恩格斯的信中询问,在目前社会各阶级的教育、认识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别的情况下,社会主义改造是否适宜和可能。

恩格斯在回信中,分析了德国社会发展和阶级状况,揭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光辉前景,同时也驳斥了把社会主义理解为教条的错误观点,向全世界无产阶级展示了对待社会主义的科学态度。

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恩格斯的观点给无产阶级带来启示:社会主义并非固定僵化的教条,而是在现实的运动中不断演进、发展、变化的。必须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各国的发展状况和国情条件,有针对性地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早在1871年,马克思在分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巴黎公社革命时指出:“工人阶级并没有期望公社做出奇迹。他们不是要凭一纸人民法令去推行什么现成的乌托邦。他们知道,为了谋求自己的解放,并同时创造出现代社会在本身经济因素作用下不可遏止地向其趋归的那种更高形式,他们必须经过长期的斗争,必须经过一系列将把环境和人都加以改造的历史过程。”这个观点同样说明,社会主义不是“乌托邦”,需要长期的斗争,结合具体发展状况和现实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改革,使之始终适应时代的变化发展。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揭示出不存在非历史的、永恒的理想社会形态。在共产主义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进一步发展,社会形态也相应发生演变。在“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每一个生产者可以根据其劳动的量“从社会储存中领得一份耗费同等劳动量的消费资料”,并按照“一种形式的一定量劳动同另一种形式的同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进行彼此之间的交换。而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到了新的阶段,“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被明确写在了社会分配的旗帜上。从“按劳分配”到“按需分配”,体现出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必须结合特定的发展阶段,对社会制度进行适当改革和完善,从而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来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支配着整个社会发展进程。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但上层建筑也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社会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通过改革,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不断完善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发展。

马克思主义始终认为,社会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实践过程。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回应实践所提出的新问题,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党和国家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品格。”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上,我们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实践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动力、添活力。(陈海若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