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维胜,出生于1964年,临夏县桥寺乡人,中共党员,曾任临夏州招商局副局长、临夏州文联二级调研员,曾主编《河州》杂志和《临夏文艺》公众号。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理事、临夏州作家协会主席。
王维胜,出生于1964年,临夏县桥寺乡人,中共党员,曾任临夏州招商局副局长、临夏州文联二级调研员,曾主编《河州》杂志和《临夏文艺》公众号。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理事、临夏州作家协会主席。
先后出版了长篇小说《黄蜡烛》《双城》《打马走过草地》《花儿》;传记《胡廷珍传奇》《马殿选传奇》;主笔大型旅游散文集《寻古探幽览胜》《花儿临夏四卷本》《临夏美食河州味道》等;网络小说《王维胜揭秘马仲英》。曾获《小说选刊》笔会奖等多种奖项。2003年8月,《黄蜡烛》一书获得第五届北方八省一市优秀图书二等奖、第二届政府“五个一工程奖”。2015年7月,长篇小说《花儿》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第六届黄河文学奖,第八届敦煌文艺奖。
曾策划了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胡廷珍纪念馆》,参与策划了临夏市八坊十三巷4A级景区、圆满完成了州上确定的《大禹》花儿剧、黄河文化长廊历史文化策划,参与编撰《花儿临夏》四卷本丛书、《临夏美食河州味道》(上下册)图书的编著工作。在临夏电台FM914——“老王讲故事”中,连续五年播出了《强渡黄河》《铁笏尚书》《铁骨名臣杨增新》《民族英雄朱贵》《血铸丰碑》《血色烽火》《抗日英雄马本斋》《民族英雄吉鸿昌》《血战正阳门》等十多部作品。创作的大量文史方面的文章在《学习强国》和地方文史资料中选发。编剧的《众志成城积石成山》情景剧,在临夏春晚播出。与陈元龙、冯岩、史有勇合作完成的《寻古探幽览胜》图书入选农家书屋。同时组织作家开展了党史故事进基层及采风活动,宣传胡廷珍革命事迹,朱贵抗击英国侵略者英勇献身爱国主义事迹。多篇散文在中国核心期刊《中国国家地理》《中国报告文学》等杂志上发表。
【代表作品】
炳灵游记
回想起这条大沟里的风景,山门口的野蔷薇可能是我记忆的起点。那一面砂砾石的墙壁,更准确地说是陡而高的山崖,野蔷薇攀附其上,鲜艳的红色、粉色或白色的花瓣层层叠叠,从峭壁上倾泻而下。这一壁繁花似锦、枝叶葳蕤的野蔷薇,就这样猝不及防闯入了我的眼帘,不动声色地开成了这里最美的风景。
这条大沟在永靖县西南,因一寺院也被称为寺沟。寺院名为炳灵。大沟是俗称,书面语应该叫峡谷,因此峡谷就叫炳灵峡。沿着蔷薇盛开的峡谷西行,可以直接到达小积石山。这座山是甘青两省之间的分界线所在地,也是青藏高原过渡到黄土高原的标志性山脉,系祁连山延伸部分。
这条依山傍岭的峡谷,仿佛一颗明珠镶嵌在群山怀抱中。峡谷两侧是刀削斧劈般耸立的土石山峰群,山石齿齿,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称之为炳灵石林。郦道元在《水经注》记载:“河北有层山,山甚灵秀,山峰之上,立石数百丈,亭亭桀竖,竞势争高,远望参参,若攒图之托霄上。其下层岩峭举,壁岸无阶,悬岩之中,多石室焉。”
我和几位友人,坐着游艇到石窟。离船上岸,午后的阳光缓缓落到山水之间,月季绽放,绿叶淋水。进入古色古香的山门,一侧的山崖长满了藤蔓,沿山那光影斑驳的树下,台阶向前延伸,与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栈道相连。站在栈道上抬头远望,四面群山环抱,跃入眼帘的是两座相依相伴的山峰,宛如一对深情相拥的姐妹。俯身山间脚下的大沟,一汪清水从谷口伸向里面,绵延的芦苇和稀疏的柳树在水滩里生长,形成了一道绿色的屏障,在斑斓树影下,一道布满了青色苔藓的沧桑堤坝,静默在水边。
深入沟里,踏上一座饱经风霜的独孔水泥雕栏桥,在桥中央,向下俯视,只见一汪清水在静静流淌,径直地看见小桥的倒影。前后为水,左右为山,山水相依,给人形成一种婉约的感觉。从桥上看对面石窟,好像一颗颗珍珠镶嵌在石壁上。
20世纪60年代,考察队员在第169窟内北壁第6龛左上方发现了一方墨书题记遗迹,共21行,每行约24字,题记字迹大部分脱落,有一半文字已无法辨识,最后一行“建弘元年岁在玄枵三月廿四日造”的落款却很清楚,这一发现为确定炳灵寺石窟的开创年代提供了重要证据。
自十六国西秦初兴,此后北魏、北周、隋、唐、宋、西夏、元、明等历代的人们,在悬崖峭壁上不断造像,形成鳞次栉比的石窟神龛。2014年,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共同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炳灵寺石窟是其中的一处遗址点。
岁月沧桑,炳灵寺石窟静静地伫立在黄河岸边,听潮涨潮落,观云起云涌……
临夏县融媒
来源:何延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