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清明暖烘烘,下午清明冻死牛”,今年清明几点?有啥说法?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5 13:01 4

摘要:“前三后四,前十后八”,这句话相信大家都不算陌生,这是清明节“上坟祭祖”的时间,说的就是清明节当天的前三天和后四天就是上坟祭祖的日子,还有的地方是把清明节当天的前十天和后八天当做上坟祭祖的日子,当然,这些说法并不绝对,毕竟清明节期有很长的一段日子,这段时间都是

导读:“上午清明暖烘烘,下午清明冻死牛”,今年清明几点?有啥说法?看农谚咋说的。

“前三后四,前十后八”,这句话相信大家都不算陌生,这是清明节“上坟祭祖”的时间,说的就是清明节当天的前三天和后四天就是上坟祭祖的日子,还有的地方是把清明节当天的前十天和后八天当做上坟祭祖的日子,当然,这些说法并不绝对,毕竟清明节期有很长的一段日子,这段时间都是可以上坟祭祖的,不用局限于清明节当天。

俗话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不仅是传统祭祖节日,更是重要的二十四节气之一。进入清明时节,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气温逐渐回升,土壤温度也随之升高,像瓜豆类作物如南瓜、冬瓜、西瓜、豆类等,它们的生长周期相对较短,且对温度和光照条件有一定的要求,清明前后的气候特点为种子的发芽和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条件。

《晋书·礼志》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净,故谓之清明。”《周礼·春官·司春》又曰:“凡春三月,其日在清明之间,百姓以时服祭祀于郊,然后耕田。”

春分节气后的十五天,北斗七星的斗柄会指向丁位(天干),意味着正式进入清明节气,此时万物皆清洁明净,故得名“清明”。每当清明期间,古人会穿着节日服饰去郊外进行祭祀活动,随后开始春耕。可以看出,清明时间在古人眼中,不仅是祭祀祖先的重要日子,也是农耕活动的开始。

古人为了更好观察清明节期的气候变化,将其分为了三候,每一候为5日,共15日,分别为:一候桐始华,此时白桐花开始绽放,标志着春季阳气渐盛,万物复苏,各种花卉竞相开放。二候田鼠化为鹌,随着阳气渐盛,喜阴的田鼠躲回洞穴,而喜爱阳气的鸟儿开始活跃。三候虹始见,此时降水量开始增加,雨后天空可能出现彩虹。

清明不仅是我国重要的节气,更是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最标志的习俗就是“扫墓祭祖”,这个习俗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随着时代的变迁,清明扫墓祭祖的习俗逐渐在民间普及,更是成为了传承“孝道精神“的习俗。在《孝经·丧亲章》中提到:“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经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在古人看来,生前要敬爱父母,死后要哀戚地办理丧事和祭祀,这才是孝道的根本,通过扫墓祭祖,人们不仅缅怀了先人,更将这份孝心传递给了后代,使孝道精神得以生生不息。

值得一提的是,在2006年5月20日,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清明节被更是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今年的清明不一般,属于“清明在月头”。每年的清明都是于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交节,但在农历的时间就会有较大的波动,这是由于阳历和农历“置正”的原因,导致清明交节的农历时间可能会在农历月的上旬、中旬乃至下旬。按照我们老祖宗的说法,如果清明交节的时间在农历月上旬,称为“清明在月头”;如果清明交节的时间在农历月的中旬,则为“月中清明节”;如果清明的时间在农历月的下旬,称作“清明在月尾”。

老话说“清明在月头,雨落四十五;月中清明节,好雨知时节;清明在月尾,万物要枯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清明交节的时间在农历月的上旬,那么根据古人的经验,这预示着接下来的降雨天气就会比较多;如果清明交节的时间在农历月的中旬,那么这预示着接下来的天气晴雨相交,风调雨顺;如果清明交节的时间在农历月的下旬,那么预示着接下来的降雨天气就会减少,土壤会因此出现干旱的情况,农作物也会因干旱而枯萎。

当太阳到达黄经15度,此时就是清明交节的具体时间。古代没有天气预报,古人会观察春分当天的天气情况以及交节的时间,来推测之后的天气走势,在我国农村就有一老话说:“上午清明暖烘烘,下午清明冻死牛”,这句话是啥意思呢?我们具体了解一下: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清明交节的具体时间在上午(午时之前),那么根据古人的经验,这预示着接下来的天气会进一步暖和,春季回暖的速度会较快,这样的天气能为农作物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清明前后正是农作物播种、生长的关键时期,如果此时天气暖和,那么土壤温度就会上升迅速,这样的环境有利于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而且,温暖的气温可以加速春季作物的光合作用和代谢过程,使其生长更加旺盛,例如根系发育迅速,茎秆粗壮,叶片茂盛,为后期的生长和发育打下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暖和的天气能够使农作物更快的积温,使其更早地进入生长期,从而延长了整个生长周期,还能让农作物积累更多的干物质,提高产量和品质。

但要注意,清明时节就算回暖,也要遵守“春捂秋冻”的基本原则,因为春季温差较大,时常乍暖乍寒,如果不注意保暖很容易出现感冒等不适,但“春捂”并不是让大家一味的多穿衣,而是根据天气适时增减衣物,例如较为寒冷的昼夜可以多穿一些,温暖的中午就可以适当少穿一些。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清明交节的具体时间在下午(午时之后),那么根据古人的经验,这预示着接下来的天气就会较为寒冷。当然,”冻死牛“只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只为突出天气”寒冷“的特点。

清明是春季的第5个节气,此时已经是春季的后期,如果此时突然迎来了降温天气,那么无疑是“倒春寒”天气现象,这样的天气会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倒春寒会导致气温骤降,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就会减弱,养分积累受阻,生长速度明显减缓,甚至停滞。特别是对于已播种但尚未出土的农作物,如水稻、棉花等,倒春寒可能导致烂种烂秧,造成缺苗断垄。其次,春季后期的小麦正处于拔节或孕穗期,抗低温能力较弱,极端低温很容易导致幼穗冻死,直接影响产量。

“倒春寒”对人们的生活同样也会造成一定的阻碍,清明节是人们祭祖的日子,祭祖的地方本身就是潮湿阴冷的山间或野外,再加上“倒春寒”天气影响,人们很容易因此受到寒风的侵袭,所以上坟祭祖的时候要做好保温防寒措施,如果身体抵抗力较弱,那么最好选择一个温度相对较高的日子进行扫墓,总之,扫墓上坟的意义不在于时间,而是要有一个诚心。

今年清明几点?有啥说法?今年清明交节的具体时间为:2025年4月4日20时08分51秒,农历三月初七。很明显这是“下午清明”的说法,根据古人的经验来看,这预示着今年清明期间的天气会比较寒冷,可能出现“倒春寒”天气,在这样的天气中,农田可以采取一些防寒措施,如喷洒农药、施肥、覆盖保温材料等,而人们要做好保暖防寒措施。

清明前后一场雨,强如秀才中了举。

清明晴鱼上高坪,清明雨鱼埤下死。

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

清明雾浓,一日天晴。

清明一吹西北风,当年天旱黄风多。

清明有霜梅雨少,清明有雾夏雨多。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

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

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

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清明南风,夏水较多;清明北风,夏水较少。

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阴。

清明刮动土,要刮四十五。

以上就是清明交节当天的天气农谚,当然,虽说农谚有着地域性、时间性,但其中蕴藏着古人的智慧结晶,因此,我们虽说不能百分百参照,但能理性的参考,您认同吗?

来源:生肖运势第一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