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的调整一直是关系全国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根据多地人社部门公布的最新数据,2024年各地基础养老金调整工作即将完成,全国范围内最低标准普遍上调20元。上海以1490元的基础养老金水平稳居全国榜首,而部分地区如河南,则仅为123元,两者差距接
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的调整一直是关系全国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根据多地人社部门公布的最新数据,2024年各地基础养老金调整工作即将完成,全国范围内最低标准普遍上调20元。上海以1490元的基础养老金水平稳居全国榜首,而部分地区如河南,则仅为123元,两者差距接近12倍。这种明显的离谱反差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你的家乡又是什么水平?
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的现状:一个群体,千种待遇
先来看几个数据:截至2023年底,全国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的月人均水平约为214元。而在2024年最新调整后,这一数字预计会突破230元。具体到不同地区,这一“平均线”显得有些无力。上海的基础养老金已达1490元,北京为961元,江苏昆山为695元,而河南、甘肃等地则徘徊在150元上下,甚至部分地区仍在123元的国家最低标准线上。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的“天花板”和“地板”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
从政策层面看,这一差距并非偶然。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其中地方财政负担比例较大。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地方政府可支配财力越多,为基础养老金“加码”的能力也就越强。上海的基础养老金水平能达到1490元,地方财政的贡献就占了1000元以上。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捉襟见肘,很难在国家最低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差距背后的原因:经济实力与老龄化压力
差距该如何弥合?未来如何破局?
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的差距问题,并非短期内能彻底解决,但缩小差距的方向已经逐步明晰。
1\. 提高统筹层级 目前的县级或市级统筹模式需要升级到省级甚至国家级层面。通过全国性统筹,可以有效平衡地区之间的财力差异。比如,将发达地区的财政盈余部分转移支付给中西部地区,逐步拉平养老金水平。 2\. 动态调整机制 探索养老金与物价指数、工资增长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确保养老金“跑赢”通胀。像北京、上海已经实施了“年年涨”模式,这一经验值得推广。
3\. 更多财政倾斜支持 中央财政应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比如,可以通过国有资本划转、土地收益补充等方式扩充养老基金池,减少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 4\. 鼓励“多缴多得” 在现有政策框架下,参保人可选择缴费档次,但大多数人倾向于最低档(200元/年)。未来,政府可适当提高缴费补贴力度,鼓励更多人选择高档次缴费,增加个人账户养老金的积累。 *
写在最后:关注每一位老人的晚年生活
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的调整,不仅是对政策执行力的考验,更是对“共同富裕”目标的呼应。虽然目前地区间的差距依然明显,但从最近几年的发展趋势看,养老金水平总体呈现稳步提升态势。对1.7亿领取养老金的城乡居民来说,未来的生活质量或许正一步步改善。
那么,你的家乡基础养老金是多少?领养老金的老人们,真的够用吗?或许,每一位普通农民的关切,都是我们继续完善制度、缩小差距的动力所在。
15:23
· END ·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MU MU MA
来源:小洁的农村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