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华:郭河畔的“守艺人”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5 13:13 2

摘要:一纸一墨,传金石不朽,促物象留痕,复片羽重辉。传拓,在我国被誉为“古代的照相机”“中国最古老的印刷术”,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它是将生宣纸覆盖在金石器物的文字、图案之上,待其干后,再用拓包捶拓,把金石器物的文字、图案拓印出来的一种技艺,是我国一项重要

一纸一墨,传金石不朽,促物象留痕,复片羽重辉。传拓,在我国被誉为“古代的照相机”“中国最古老的印刷术”,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它是将生宣纸覆盖在金石器物的文字、图案之上,待其干后,再用拓包捶拓,把金石器物的文字、图案拓印出来的一种技艺,是我国一项重要的传统文化。

灵丘故城,千年商邑,人文桑村,美丽郭河。郭河,古称明水、明河,也叫漷河,上世纪八十年代地名普查时定为现在的叫法。如今,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郭河已在桑村镇境内静静地流淌了千年之久,世世代代滋养福泽着沿岸万千百姓。这里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孕育了保家仙衣画、金石拓片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丰厚的人文底蕴与文化积淀。今年37岁的高华是桑村镇一名农村基层工作者,自幼酷爱中国传统文化。平日里文质彬彬、沉默寡言的他业余爱好集邮和收藏,慢慢积累了一些拓片、古币、陶瓷、民俗物件等“老玩意”,然而对于这些他尤其钟爱金石拓片。在他的“博古山房”书房里堆满了各式各样的拓片,有的来自古老的石碑,有的出自青铜器的铭文,每一张都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故事。

万发缘生,皆系缘分。高华痴迷金石拓片始于初中时代的一次偶然经历。那时,他还是一名涉世未深、懵懵懂懂的初二年级的中学生,跟随历史老师到野外郊游踏青发现一块残破无边的明代石刻,由于风吹日晒雨淋再加之时间久远碑文已经锈迹斑斑、模糊不清,但从中依稀能看出一些篆体的文字。历史老师告诉他,这些文字可能是那个年代工匠留下的记录,记载了主人的生平轶事或当时的重大事件。

高华被这些文字深深吸引。回来后,他花了几天的时间,用宣纸和墨汁小心翼翼地将碑文拓印下来。当他揭开宣纸的那一刻,古老的文字仿佛在纸上复活,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从那时起,高华便受到传拓的熏陶,对这项技艺充满了好奇心,基本掌握了传拓的方法与诀窍,便对金石拓片产生了无法割舍的情感。

“高”山仰止气自“华”。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的高华成为了乡镇基层的一名农村工作者,这也为他日后更多接触与探索金石传拓提供了难得机会。繁忙的工作之余他的兴趣爱好始终集中在了金石拓片上。高华利用业务空闲时间独自一人走遍了山亭区桑村镇以及周边众多的大小山头、村村落落与沟沟坎坎,寻找那些被岁月遗忘的石碑和石刻。每到一处,他都会仔细揣摩研究上面的文字和图案,然后用传统的方法将它们拓印下来。他的书房渐渐变成了一个小型的“金石博物馆”“金石文化橱窗”,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拓片,桌上堆满了古籍和研究笔记。

高华一直把散落于民间记载、传承历史文化的“碑”当作宝贝疙瘩看待,只要听闻哪里有石碑或石刻,他都不畏路途多么遥远或困难有多大,立刻拿起拓包、棕刷、喷壶、油墨、宣纸等工具“火急火燎”赶往目的地。有一次,高华下基层摸排有关工作时听说在桑村镇的一座偏僻小山村,有一块明代的石碑,碑文记载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那时他还不会开车,只能靠骑摩托车或自行车前往,高华哪顾得及山路崎岖和当时瓢泼如珠的大雨。当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找到那块石碑时,却发现碑文已经被风雨侵蚀得几乎无法辨认。高华没有选择放弃,他花了整整一周的时间,用最精细的工具和方法,终于将碑文拓印下来。当他带着这张拓片回到家中时,脸上满是疲惫,但眼中却闪烁着满足的光芒。

高华的对金石拓片的痴迷甚至影响了他的生活。他的妻子曾抱怨他“简直快把家变成了考古工地与杂货铺了”,但他总是笑着说:“对于懂得历史的人来讲,这些拓片是历史的见证,它们比任何财富都珍贵。”他周围的朋友们也常常调侃或揶揄他“这些东西既不能吃也不能喝,何况还费心劳神,何苦呢!”,甚至还说他“不务正业,娶了金石拓片做妻子”。对于这些高华从不辩解或回击。

俗话说,慢工出细活,细微之处见真章。“拓片制作是一个很细致的活儿,处处考验着技艺人的耐心和手法,需要下一番真功夫方能有所精进。”高华介绍说,长时间从事一项工作或技艺常常会陷于习惯养成的“怪圈”,一时半会不能走出自己的“影子”,这也让他无不困惑了许久。一次偶然机会他看到,桑村北河公园附近老桥上的题字“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字体秀美又极具意义,就一直想把他们给拓下来。“传道授业解惑也。”正当他迷茫之际,偶然的机会有幸认识了山东省金石学会会员张奇,他是金石大家朱复戡的弟子冯广鉴先生的孙子,高华随张奇一起拜访冯老,在冯老的指导下高华开始潜心研学金石传拓技艺,学习平面拓、全形拓,从此踏上了金石传拓技艺的传承之路。创作有簋、砚台、紫砂壶、砖拓等作品,曾在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集中展览,受到观者广泛赞誉。还应邀参加在莱芜鲁西举办的“乐石吉金·齐鲁金石”传拓名家邀请展,并于去年申报了区级非遗传承代表性项目。

学海无边始知道,勤奋自然把路开。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繁忙工作之余,高华独自一人带上他的地图、相机等常用工具,开着自购来的“二手车”,在桑村及周边由远及近逐村访碑拓片。为了不漏掉任何一块可能被发现的石碑或石刻,他在一个村庄内,一般要来回走访数位村民,常常忙得口干舌燥、“晕头转向”,顾不及喝上一杯水,笔记本上也总是被他一丝不苟地记得密密麻麻。有着桑村“活地图”之称的高华是个仔细人,每走完一村他就在随身携带的地图上做一个符号标记,唯恐遗漏了每一个村庄。他见人就问,见碑就拓,有些长时间露天存放,风雨侵蚀,字迹模糊;有些被当地群众用做家里的阶石步台,脚踏鞋踩,只字全无;有些用做牛马料槽,牲口舔食,腐蚀无形。即使尚存寥寥数字,他也从不言弃,总是想方设法将其拓印下来。三伏天气,汗流浃背,垃圾堆旁蛆蝇满地,臭气熏天,也不得不咬牙屏息将其拓印完成。深秋时节,露湿衣裤,沟塘河坝内任蚊虫叮咬。哪怕污水横流,垫几块砖头,铺些玉米秸秆,仰卧在上也要拓成。水漫土埋,没有工具就用手抠,手指磨得出血……种种无法想象的困难,若不是亲身经历,怕是永远感受不到其间的艰难滋味。春归秋至,寒来暑往,栉风沐雨,雷打不动,天道酬勤。经过数年的坚持不懈,高华在寻找碑石、拓片记录、整理成册的漫长时间里,凭着对桑村地方历史文化的无限热爱,总算把这项枯燥、乏味、繁琐的工作一如既往地坚持了下来。高华介绍说,近几年来为了自己心中喜爱的金石拓片事业他先后骑坏了4辆山地自行车,来回往返奔波累计行程达2.5万多公里,投入差旅费、油费以及购买纸张、油墨等费用6万余元,这对仅靠工资生活的他来说是一笔不大不小的“开销”。每当谈及这些话题,高华说自己从未后悔或遗憾过,用他自己的话说:“个中滋味、乐趣乃至成就感只有自己晓得。”

寻历史印迹,承金石传拓记忆。一张纸、一碟墨、一拓包,将凹凸不平的花纹或是文字印在纸上,既保存了文献资料,又留存了纹饰的形态,反映了真实尺寸,是保护和研究文物古迹的重要技术手段。要完成一张高质量的拓片,需要考验操作者的耐心、细心。一张完整的拓片要从选拓的对象开始,拓片的对象要对传统文化的传播有意义;其次要能读懂选拓对象,历史背景如何,有何影响;然后要用毛刷将被拓物体表面清理干净,使字迹图案达到最清晰的程度,再铺上宣纸,铺平展无折皱后,用拓包装墨,开始拓片,直到字迹、图案完整,清晰的呈现在纸上。“拓印过程中,装墨的均匀程度、干湿程度都非常重要,拓墨时要力道均匀,根据不同的对象,手部动作也要有不同的变化。”提起手中的技艺,高华滔滔不绝地讲起来,“拓印时,选纸也很关键,要选择纤维长、不易破损的纸张。”最后一步是完善,这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要根据被拓对象所表达的内容,在不断修整中达到颜色深浅有度,凹凸有致,层次分明,意境深邃,墨分五色,形成完美的文字、图像,从而复活这古老遗传下来的文化精髓。“传拓是一门技术活,即使用心拓完,也不能保证每张都是精品。可能数十幅里面只能挑选出一幅自己满意的作品,其间的煎熬或困惑只有从事这项技艺的人懂的。”高华笑道,制作一张拓片,快的要5、6个小时,慢的甚至要好几天,“拓片制作是否成功,是否‘黑白分明,墨色均匀,墨不透底,拓片完整’,这是检验拓片好坏的关键所在。只有把宣纸揭下来之后,其纹理清晰,颜色呈乌金状态,又黑又亮,才算得上是一幅佳作。”

世间万物皆可拓,得乎砖瓦木石间。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传拓工具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拓片质量及释文的准确性。最初两年,拓片工具全部靠高华摸索亲手制作,掌握不好技术要点,经常是一“拓”糊涂,弄得自己神经高度紧张。几年来,他数次到山亭小邾国展览馆、枣庄博物馆等地参观学习,细心观摩参展精品拓片册页的制作痕迹,走访日照、曲阜、淄博等地,和文博金石专家、传拓名家、拓片艺人研讨技艺方法,继而刻苦钻研各类型物体的拓制技术,逐渐掌握了全形拓、颖拓及装裱技术,形成了自己的技艺风格。在下村入户调查走访中,高华看到很多有文化价值的碑石被随意丢弃在沟壑边或垃圾堆里,或好不容易寻找到一块碑石,不是被群众挪作他用,就是把字迹全部戗平或敲没了。对于这些“所见所闻”,用“心如刀割”来形容高华内心世界并不为过。虽然这些年来也有那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每当看到村民在自己的提示或说服下将石碑与石刻妥善保护起来,高华感到特别高兴与欣慰。这也让高华感受到做这件事的深远意义。正如他常说的那样:“历史不会说话,但金石会。只要我们愿意倾听,它们就会告诉我们一切。”

心有珍宝的人,才能拓出无限精彩的人生。传拓,让高华感受到了8小时以外的快乐,“在做拓片的过程中,常常让我忘记时间和烦恼,更加神情专注,这也让我对不同拓片上的内容产生了兴趣,从而利用更多时间去了解和关注金石学的相关内容。”高华介绍道。他说,如今传拓技术已不再深藏闺中,已成为一种艺术性、普及性的方式,“现在喜欢从事传拓的人还比较少,但是拓印是咱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一门技艺,也是咱们老祖宗的智慧体现,优秀的文化得有好的传承。我现在尝试开发了一系列拓片和文创产品,也会经常参加一些公益性体验活动,诸如走进校园、乡村、社区、旅游景点等宣传推广拓印技艺,为的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这门技艺、爱上这门技艺。”作为传统意义上的非遗技艺人,高华希望将传统拓片拓制技艺一直传承下去,也希望用自己的双手为桑村传统文化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路漫漫,道无尽。或许,高华的痴迷不仅仅是对金石拓片的热爱,更是对历史的敬畏与责任。在高华的世界里,每一张拓片都是一扇通向过去的门,而他,正是那个执着的开门人。作为从事金石拓片事业的一名“守艺人”,高华不仅是在传承一项技艺,更是在传承一种记忆、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向往、一种寄托。他用自己的双手,将古人的智慧与情感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让金石拓印这一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作者:焦兴攀)

来源:远见卓识艺术家V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