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日的永福县广福乡龙溪村小江屯,青山叠翠,溪水潺潺。沿着蜿蜒的水泥路进村,便能看到48个蓝色的陆基养鱼池沿着河边整齐有序地排列着,瑶族青年冯章斌正在捕捞鱼。
冯章斌展示用山泉水养出的青竹鱼。
春日的永福县广福乡龙溪村小江屯,青山叠翠,溪水潺潺。沿着蜿蜒的水泥路进村,便能看到48个蓝色的陆基养鱼池沿着河边整齐有序地排列着,瑶族青年冯章斌正在捕捞鱼。
“今天要拉400多斤鱼到柳州门店。”他动作利落,满脸笑容地说。冯章斌,这个戴着眼镜的“90后”小伙,用11年时间,从负债修路的“愚公之子”,成长为带动26人就业的鱼生品牌创始人,在瑶山深处蹚出了一条创业致富路。
命运转折:父子齐心修路
冯章斌建设的陆基养鱼基地。
1990年,冯章斌出生于瑶山深处的小江屯。2012年,他大学毕业后顺利在南宁入职从事智能影音工作。当时的冯章斌,凭借出色工作能力,一个月便转正,月薪五六千元,令同龄人羡慕不已。冯章斌也在城市里慢慢扎根。
正当冯章斌的生活慢慢稳定下来时,2014年5月,一通电话改变了冯章斌的人生轨迹。在南宁工作的他,接到了父亲黄元峰确诊肝癌晚期的电话。医生告知冯章斌,若积极治疗,老人或许能维持3至5年;若治疗效果不佳,情况不容乐观。
当年冯章斌和父亲一起修过的山路,如今成了运鱼车的必经之路。
在这样的生死关头,冯章斌的父亲在深思熟虑后却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将家里准备给他治病的17万元积蓄,全部用来修村口一条约4公里长的土路,接通小江屯到外面的公路。
“那时的小江屯,只有一条狭窄泥泞的土路连接外界。每逢雨季,村民出行艰难,农产品运输更是难上加难,影响了村子的发展。”冯章斌回忆说,当时父亲想做有意义的事,“父亲深知‘要想富,先修路’,只有路通了,村子才有发展希望。”虽然父亲的决定一开始让家人难以接受,但是冯章斌明白父亲的心愿和坚持,他毅然辞去工作,回村与父亲一起修路。
修路过程艰难,资金很快见底。父子俩四处筹措,向爷爷借、向奶奶借、向村民借,最终又凑出7万多元,挖通了这条通村公路。在乡政府的支持下,4公里长的通村路很快铺上水泥,山路如银链缠绕瑶山,为小江屯带来了发展的生机。
养鱼创业:历经挫折仍坚守
冯章斌在察看鱼的生长情况。
路修通后,父亲了了一桩心愿,安心在家酿酒售卖维持生计。冯章斌看着生病的父亲,想着为他滋补身体,又看到村里山好水好,便萌生了养鱼的想法,这样既能给父亲做鱼汤,养出的鱼或许还能带来收益。
冯章斌的想法得到父亲同意。和父亲一起修路的这段日子,苦过累过,冯章斌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梦想需要双手来实现的道理。说干就干,冯章斌在家门前挖鱼塘、种草喂鱼,养出的鱼肉质鲜美,让父亲吃到了鲜美鱼汤。然而,2019年5月,病魔还是夺去了父亲的生命。
冯章斌在捞鱼。
父亲去世后,冯章斌把酿酒作为副业,决定专心养鱼。2019年,冯章斌贷款10万元,又东拼西凑10余万元,将门前鱼塘改为陆基养鱼基地,建起了16个圆池,并前往广东向专家学习养鱼技术。同年11月,冯章斌买回3000斤草鱼,可鱼却陆续死亡。看着鱼一天天减少,为减少损失,冯章斌含泪将剩下的2000多斤健康活鱼杀掉。
冯章斌的岳母心灵手巧,将这2000多斤鱼做成了腊鱼干进行零售。由于价格实惠、口感好,腊鱼干受到顾客青睐,很快就全部卖光。制作并售卖腊鱼干,为冯章斌挽回了2万元损失。第一次养鱼创业虽不算成功,但冯章斌觉得,还不到说失败的时候。
冯章斌总结经验,认为从外地学来的技术在本地不适用,他决定自学养鱼技术。为此,冯章斌查阅大量资料,向各地有经验的养殖户请教,不断摸索。
冯章斌将鱼装到运鱼车上。
自学技术后再次开始养鱼,冯章斌购入的第二批鱼死亡率明显降低。很快,冯章斌将16个养鱼圆池扩大到48个。冯章斌明白,鱼塘的鱼放到山里冷水养,关键要做好抗应激反应和筛选好货源。为此,冯章斌每天穿梭在48个直径6米的圆池间,仔细监测水质数据,保证溶氧充足、水流够大。在每天悉心的照料下,冯章斌的鱼品质好,很受桂林市区饭店的欢迎。冯章斌很快就打开了销路。
与此同时,“90后”的冯章斌也深谙新时代的流量密码,他从建鱼池起,便一边干活一边拍摄短视频在网上展示家乡山水,其中一条视频阅读量超百万。
眼见自己创业走上正轨,冯章斌还来不及欣喜,就遇到了新的问题:受疫情影响市区饭店生意受挫,冯章斌的鱼销售陷入困境。不愿轻易言败的冯章斌决定先稳定技术,于是他一边摸索养鱼方法,一边在永福县城卖鱼。在此期间,一次偶然机会,改变了他的创业方向。
转行鱼生:化危机为转机
冯章斌在切鱼生。
在永福县城卖鱼时,同乡一位做餐饮鱼生的朋友在品尝了冯章斌用山泉水养的鱼后,认为做鱼生市场前景广阔。冯章斌听后受到启发,他意识到单纯卖活鱼受市场波动影响大,而做成鱼生能提升产品附加值、开拓新市场。为此,冯章斌主动拜师学艺,并前往龙胜各族自治县和横州市等地参观学习。
一头扎进鱼生市场后,冯章斌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了。在熟人的介绍下,冯章斌来到龙胜各族自治县瓢里镇,拜访一位制作酸水的老师傅,特意定制用于龙胜鱼生的老坛藠头酸水。“酸水是龙胜口味鱼生的灵魂所在。优质酸水不仅能充分激发鱼的鲜美滋味,更能增添香气。特别是将酸水冰镇后用来浸泡鱼生,入口瞬间,那股酸爽裹挟着鱼生的鲜嫩,令人唇齿生津、回味无穷。”冯章斌说,在系统学习后,他回来调整了养殖品种,选择青竹、刺眼、军鱼、脆肉罗非、草鱼这5个适合做鱼生的品种。冯章斌还通过观看网络教学视频,不断练习切鱼生片的刀工,半年时间切了上万斤鱼,练就了如今快速切出薄如蝉翼鱼生片的刀工。
冯章斌给切好的鱼生摆盘打包。
起初,冯章斌做鱼生时,就自己拍摄一些日常养鱼、切鱼生的短视频发布到网络上。一开始,只有身边爱吃鱼生的朋友购买。2023年1月,他找来有短视频拍摄经验的亲戚,帮忙拍摄抓鱼和做鱼生日常。两个多月后,冯章斌的鱼生生意逐渐火爆,一天最多能接四五十单,销售额达5000多元。每天从下午两点多切鱼生到晚上八点,即便手酸,他也乐在其中。
2023年4月至8月,鱼生生意持续火爆,不少市民专程到永福门店购买。顾客和网友建议冯章斌在桂林市区开店。同年9月,冯章斌在桂林市区开设了一间110平方米的门店,并做起网络直播外卖,生意最好时一天能卖出400斤鱼生。
当时面临最大的困难就是同一时间段爆单问题,为此,冯章斌通过开展团购解决了这个难题。令冯章斌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柳州网友从贵州旅游返回途中,特意在桂林站下车,到冯章斌门店买了5斤鱼生才返回柳州,还有鹿寨县的顾客也常开车来永福购买。2024年11月,冯章斌在柳州市柳北区开设了一家分店。
展望未来:拓展版图再出发
冯章斌在捞鱼。
3月18日傍晚6点,在冯章斌的永福门店内,一片忙碌景象。冯章斌的妻子与工人正专注地杀鱼、切鱼生片、摆盘、打包,几位前来购买鱼生的顾客在一旁耐心等候。刚从桂林赶回的冯章斌,迅速套上围裙,加入切鱼生的队伍。
从深山瑶村起步,经过6年不懈奋斗,如今冯章斌的事业蒸蒸日上,他的运鱼车每日往返于永福、桂林、柳州三地,2024年鱼生销售量突破10万斤。其门店现有员工26人,其中7名是永福返乡务工人员。小江屯村民冯文斌笑着说道:“以前在广东打工,现在和老婆一起回来帮老表做鱼生,端起了家乡的‘生态饭碗’。”
冯章斌和工人将捞出的鱼装上运鱼车。
目前,冯章斌的鱼生业务主要以直播外卖为主。谈及未来规划,他满怀信心:“下一步,打算在桂林和柳州的门店开设堂食,还计划到湖南考察,开拓新的市场。”冯章斌立志让小江泉水鱼“游”出广西、迈向全国。
从“雁归青年”到“兴村头雁”,冯章斌以一条路激活沉睡资源,一池鱼盘活生态优势,一腔情凝聚振兴力量,在绿水青山间书写出属于他的创业篇章。
桂林市融媒体中心出品
来源:桂林日报社全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