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21日,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接受采访时再次抛出惊人言论,直言:“记住,对于加拿大,我们不需要他们的汽车,我们不需要他们的木材,我们不需要他们的能源,我们不需要加拿大任何东西,然而,为了维持加拿大的运转,我们每年要花费2000亿美元的补贴,所以
2025年3月21日,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接受采访时再次抛出惊人言论,直言:“记住,对于加拿大,我们不需要他们的汽车,我们不需要他们的木材,我们不需要他们的能源,我们不需要加拿大任何东西,然而,为了维持加拿大的运转,我们每年要花费2000亿美元的补贴,所以,当我说他们应该是美国的一个州时,我的意思是,我是认真的。”
此言一出,立即引发轩然大波,尤其是加拿大方面反应激烈。其实,在特朗普第一次提到要吞并加拿大时,加拿大前总理特鲁多吓得不得不于2025年1月6日宣布辞职,但接任后的马克·卡尼迅速回应特朗普,称“加拿大绝不会成为美国的第51个州”,并誓言在贸易战中“像冰球一样击败美国”。
那么,特朗普为何突然把野心瞄向了加拿大?是纯粹为了吞并而吞并?还是另有图谋?本文将从经济、政治、历史和国际关系等多个维度,深度剖析这一言论背后的逻辑与影响。
特朗普的核心论点始终围绕他所谓的“2000亿美元补贴”。他坚称美国每年花费巨资“养着”加拿大,却对其贡献不屑一顾。这种说法乍听惊人,但细究之下疑点重重。事实上,美国与加拿大的经济关系并非单向“输血”,而是高度互利的双边合作。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23年美加双边贸易总额超过9000亿美元,加拿大是美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占美国出口总额的17%以上,而美国则接收了加拿大75%以上的出口商品,尤其是能源领域,加拿大的原油几乎全部流向美国。这种紧密的经济纽带,与特朗普口中的“不需要加拿大任何东西”大相径庭。至于“2000亿美元”,很可能出自他对贸易逆差的夸大解读。2023年美国对加拿大的贸易逆差仅为300亿美元,即便加上能源交易和投资流动的复杂核算,也远未达到他宣称的数字。因此,这更像是他为制造话题性而刻意放大的说辞。
然而,特朗普的商人思维却在这番话中暴露无遗。他将国家关系简化为收支账本,把贸易逆差视作“亏本生意”,进而得出“吞并加拿大”能“止损”的结论。这种逻辑看似直截了当,却完全无视国际关系中的主权、文化和地缘复杂性。加拿大作为一个拥有3900万人口的主权国家,其经济规模位居全球第九,2023年GDP高达2.1万亿美元,人均收入超过5万美元。更重要的是,加拿大与美国虽同处北美,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历史轨迹和国民认同。加拿大人对自身身份极为珍视,尤其是“独立于美国”的意识,几乎是国家认同的基石。卡尼在3月14日上任后的首次演讲中明确表示:“加拿大永远不会以任何形式成为美国的一部分。”这不仅是对特朗普的直接回应,也反映了加拿大人对主权的高度敏感。
除此之外,特朗普的言论还有更深的政治动机。他上任后推行了一系列强硬政策,包括对加拿大和墨西哥加征25%关税、对我国商品加征10%关税,这些措施无不以“美国优先”为名,试图通过经济施压迫使邻国让步。而“吞并加拿大”则是他谈判策略中的极端表达。加拿大商会估算,若25%关税全面实施,加拿大经济将损失约30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1.5%,可能导致数十万人失业。
面对这种威胁,特朗普显然希望通过言语恐吓,逼迫加拿大在贸易谈判中妥协,比如进一步开放市场或加强边境管控。然而,这一招并未奏效。卡尼上任后迅速整合自由党力量,承诺以更强硬姿态应对美国。保守党领袖皮埃尔·波利耶夫也呼吁对美国出口的橙汁和钢铁加征报复性关税。显然,特朗普的挑衅非但未让加拿大屈服,反而激起了更大的抵抗。
当然,特朗普的“吞并”论并非毫无历史根基。早在19世纪,美国就曾以“昭昭天命”为旗号,试图将整个北美纳入版图。1812年的美加战争便是这种扩张野心的直接体现,尽管最终以美国失败告终。此后,美国通过经济渗透和文化输出,逐步将加拿大纳入其势力范围。如今,加拿大在国防上高度依赖美国,北美防空司令部(NORAD)就是两国军事合作的象征。但依赖不等于臣服。加拿大人对主权极为敏感,尤其是魁北克地区的法语文化,对“美国化”抱有天然抵触。特朗普或许看到了这种不对等关系,却低估了加拿大人捍卫独立的决心。他在2025年1月发布的“美加合并地图”上,将两国涂成同色并标注“美国”,这种挑衅性举动进一步刺激了加拿大的民族情绪。
实际上,特朗普的言论还有转移国内矛盾的意图。他上任以来,推行的大规模驱逐非法移民、退出《巴黎协定》等政策引发广泛争议。据统计,仅2025年1月,他就签署了90项行政命令,其中三分之二与“2025计划”高度重合。这些激进举措让他的支持率在部分地区下滑,而“吞并加拿大”的话题恰好能将公众视线从内政转向外交,塑造“强硬总统”的形象。况且,他对加拿大的指责并非全无依据。加拿大边境确实存在非法移民和芬太尼流入美国的问题,这也是他反复提及的理由之一。但特鲁多在2024年11月30日与特朗普会面时曾明确反驳:“芬太尼跨境流动主要来自墨西哥而非加拿大,他的指责毫无根据。”数据显示,美国查获的芬太尼90%以上源自墨西哥,特朗普却执意将矛头指向北方邻国,显然有选择性放大之嫌。
即便如此,特朗普的“第51州”设想也并非全无吸引力。从地缘政治看,加拿大若并入美国,将极大增强美国的战略优势。其北极领土蕴藏着丰富的稀土矿、石油和天然气,漫长的北极海岸线还能为美国对抗俄罗斯提供军事缓冲区。更不用说,加拿大的人口构成与美国高度相似,若真合并,其3900万居民可能迅速融入美国社会。然而,这种假设的代价同样惊人。加拿大一旦成为“第51州”,其自由派倾向将彻底改变美国政治版图。据分析,加拿大的选民倾向与美国东北部蓝州类似,若赋予其选举人票,民主党将多出约60票,共和党几乎无翻身可能。这恰恰是特朗普及其支持者最不愿看到的结局。所以,他口中的“吞并”,与其说是严肃提案,不如说是谈判筹码或情绪宣泄。
诚然,特朗普的商人本色在这番言论中一览无余。他在2025年3月21日的采访中强调:“我们不需要他们的任何东西,却要花2000亿美元维持他们的运转。”这种“成本-收益”分析,完全是企业并购的思维。但国家不是公司,吞并一个主权国家涉及的不仅是经济账本,还有文化冲突、主权争议和国际法约束。《联合国宪章》明确保障各国主权平等,美国若强行吞并加拿大,将面临全球谴责,甚至可能触发北约内部危机,毕竟加拿大是北约创始成员国之一。更何况,他的扩张野心不止于加拿大。他还曾提及“收回巴拿马运河”“购买格陵兰岛”,这些言论同样引发轩然大波。丹麦政府已明确拒绝出售格陵兰岛,巴拿马则警告将以武力捍卫运河主权。可见,他的“领土扩张梦”更多是空想,而非现实可行的计划。
因为如此,特朗普的“吞并加拿大”论在现实中几乎无实现的可能。加拿大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远非他口中的“废物”可比。其科技、矿业和农业在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尤其是北极地区的资源,是加拿大的命脉所在。2025年初,多伦多创新研究集团的民调显示,超过70%的加拿大人反对并入美国,50%以上支持对美实施报复性关税。这种民意基础,决定了加拿大不可能向美国低头。而特朗普的强硬姿态,反而可能促使加拿大加速多元化贸易布局,比如加强与欧盟和我国的合作,以降低对美国的依赖。
所以,特朗普反复提及“第51州”,与其说是战略考量,不如说是他个人风格的延续。他喜欢用夸张言辞制造话题,借此试探对手底线,同时迎合国内保守派选民对“美国霸权”的期待。但这种策略的局限性显而易见。加拿大并非弱国,其反击能力远超特朗普的预期。卡尼上任后宣布将国防开支提升至GDP的2%,以应对美国的威胁。这种“以硬碰硬”的姿态,正是对他挑衅的最好回应。而特朗普若执意推进关税战,最终受伤的可能是美国自身。加拿大商会估算,若贸易战全面开打,美国GDP将缩水4670亿美元,平均每人损失1300美元。这种双输局面,显然不是他想要的“止损”结果。
事实上,特朗普的言论还可能对美加关系造成持久伤害。两国长达5530公里的边境线,是世界上最长的不设防边界,这种信任建立在数十年的合作之上。但他的挑衅,正在侵蚀这一基础。加拿大媒体评论道:“很难想象还有比这更具破坏性的侮辱。”而美国学者则警告,特朗普的扩张言论可能为其他大国的领土主张提供“正当性”借口,从而动摇全球秩序。这种连锁反应,显然不是他所能掌控的。
除此之外,特朗普的“2000亿美元”说辞还有一个隐秘动机:资源争夺。特鲁多在2024年12月曾透露,特朗普对加拿大的自然资源垂涎已久,尤其是北极地区的稀土和石油。加拿大的稀土储量占全球10%以上,其北极油气资源潜力巨大。若真能将这些纳入美国版图,无疑将极大提升美国的能源安全和全球竞争力。但这恰恰是加拿大的命脉,其政府和民众绝不会拱手相让。卡尼在3月14日上任后明确提出“加拿大优先”,并准备在贸易战中与美国硬碰硬。这种转变,正是特朗普言论的直接后果。
而从国际社会的角度看,特朗普的言论也引发了广泛警惕。欧洲国家已开始重新评估与美国的盟友关系,担心其扩张主义抬头。法国领导人公开批评特朗普的外交政策“破坏了北约的团结”。与此同时,我国学者分析称,特朗普此举可能是对美加墨自贸区现状的不满,试图通过施压重塑北美经济格局。但加拿大在军事和经济上虽依赖美国,却绝非“任人宰割”的对象。这种判断,与加拿大国内的强硬态度不谋而合。
因为这些原因,特朗普的“吞并加拿大”论注定是一场空谈。他的商人逻辑或许在谈判桌上能唬住对手,但在国家主权面前却显得苍白无力。加拿大的回应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而对于美国和加拿大来说,维持合作而非对抗,才是真正的双赢之道。特朗普若继续沉迷于这种空想,最终只会自食其果。
来源:历史侦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