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篇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开篇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随着红海战事升级,美国也从南海抽调航母赶赴中东。
就在这战火纷飞的时刻,美国白宫再度曝出罕见丑闻。
一众美国高官曾拉群对袭击也门展开讨论。
谁料居然有人错拉生人导致讨论泄密。
这究竟只是一个意外,还是有人精心谋划的阴谋呢?
美国东部时间3月11日,《大西洋》杂志总编杰弗里·戈德伯格的手机突然收到一条加密软件Signal的加群邀请。
这个自称"迈克·华尔兹"的用户,名字恰好与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完全一致。
但此刻距离美军空袭也门还有整整四天。
"当时我以为要么是外国间谍的钓鱼陷阱,要么是哪个混蛋在恶搞记者。"戈德伯格事后回忆道。
毕竟谁也不会相信,白宫最高决策层会在一个记者随时可能加入的聊天群里讨论战争计划。
但出于职业敏感,这位主编还是点击了"同意加入"。
三天后,他的手机再次震动——这次他被拉进了一个名为"胡塞PC小组"的18人群聊。
群成员列表里赫然显示着:副总统万斯、国防部长赫格塞思、中情局局长拉特克利夫、白宫幕僚长威尔斯...
几乎半个特朗普内阁都挤在这个聊天群里。
更魔幻的是,这个本该戒备森严的决策小组,此刻正在讨论即将改变中东格局的军事行动。而作为群内唯一非政府成员的戈德伯格,全程举着"记者证"围观了这场战争直播。
群聊记录显示,这场关乎中东局势的决策辩论,充斥着政客讨价还价式的算计。
3月14日上午8点,国家安全顾问华尔兹率先扔出"行动倒计时"邮件。
正式拉开这场价值数十亿美元的"线上研讨会"。
副总统万斯第一个跳出来唱反调:"美国只有3%贸易走苏伊士运河,欧洲却有40%。我们为什么要当冤大头?"
这位精于算计的政客甚至在群里算起经济账,担心空袭导致油价飙升影响特朗普连任,建议"把行动推迟一个月"。
但五角大楼马上甩出两个无法反驳的理由。
国防部长赫格塞思连发三条语音:"等一个月?要么计划泄露让美国丢脸,要么以色列抢先动手坏了我们的布局!"
更绝的是他坦白承认:"根本没人知道胡塞武装是谁,所以宣传重点要放在'拜登搞砸了'和'伊朗是幕后黑手'"。
眼看辩论陷入僵局,群聊突然蹦出个"收钱鬼才"。
国家安全顾问华尔兹提议:"既然欧洲是最大受益者,就该让他们报销军费!"
财政部长贝森特立即跟进,要求制定"欧洲赖账应对方案"。
副总统万斯虽然骂骂咧咧"真讨厌又救欧洲",最后还是不情不愿投了赞成票。
最讽刺的是,当这群人争论该不该用美国纳税人的钱打仗时,谁都没发现群里多了个"编外人员"。
戈德伯格看着手机里不断跳出的机密信息,恍惚间以为自己在看《纸牌屋》剧本。
直到国防部长突然甩出一份完整作战计划。
可以说,当军事机密在聊天群里满天飞,这场闹剧离泄密只差一个截屏键...
3月15日上午11点44分,群聊突然弹出条"绝密更新"。
国防部长赫格塞思详细列出了空袭目标坐标、美军部署位置、使用的精确制导武器型号,甚至精确到打击顺序。
戈德伯格后来在报道中写道:"这些信息如果被敌人看到,足够让整个中东的美军基地变成活靶子。"
更荒诞的场面出现在空袭实施后。
当美军战机在也门投下第一颗炸弹时,"胡塞PC小组"秒变夸夸群:有人刷"干得漂亮!",有人发"向英雄致敬!"。
财政部长不忘提醒"记得找欧洲要账"。
全程围观的戈德伯格不得不反复确认——自己真的不是在做梦?
直到3月24日文章刊发,白宫才磨磨蹭蹭承认"确实有工作人员手滑拉错人"。
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布莱恩·休斯的回应堪称公关灾难教科书:"这恰恰证明我们政策协调深入且周全。"
而特朗普的回应更绝:"我什么都不知道,再说我也不爱看《大西洋》。"
国会山此刻已吵翻天。
民主党议员集体要求启动调查,连共和党都看不下去。
众议院军事委员会成员培根吐槽:"把机密发错群就像把核按钮当打火机,不可原谅的是他们居然用民用软件!"
最扎心的还是希拉里的补刀,这位曾因"邮件门"被特朗普团队往死里骂的前国务卿,如今轻飘飘扔出一句:"你们在逗我?"
当"邮件门"苦主变身嘲讽王者,这场闹剧揭开了美国政坛怎样的脓疮?
这场闹剧最辛辣的讽刺,藏在群成员名单里。
现任国家安全顾问华尔兹,正是2016年带头围攻希拉里"邮件门"的主力打手。
当年他们高举"危害国家安全"的大旗,如今自己却把战争计划发到记者手机里。
难怪希拉里要冷笑:"建议白宫改名叫'双标俱乐部'"。
更值得玩味的是决策层的思维模式。
群聊记录显示,这些掌握核密码的人,讨论战争就像讨论超市促销。
万斯担心油价影响选票,财政部长盘算怎么薅欧洲羊毛,国防部长直言"民众根本不认识胡塞武装"。
当国家安全沦为政治算计的筹码,泄密或许只是最表层的危机。
如今五角大楼还在嘴硬,称这次泄密"没有影响作战安全"。
但Signal作为开源加密软件,安全系数远低于军方专用系统。
恐怖分子此刻可能正拿着《大西洋》杂志,比对着文章修改袭击方案。
而那个本该24小时删除的聊天群,至今还在戈德伯格手机里闪着危险的红点。
虽说这件事,以白宫承认错拉外人导致泄密而收场。
可是细思极恐的是,这种高级别会议,难道真的仅仅是以此错拉嘛?
讨论这种国家最高机密事件,怎么可能不再三确认人员是否正确。
另外,他们还在民用软件上讨论,以上种种都为这件事蒙上了一层阴影。
或许,这真的是一场意外,可是也可能是有人故意为之。
至于真相如何,我们不得而知,只能留下诸多悬念。
来源:董雯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