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城县:“两粮一菜”接茬种 增收致富谋振兴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5 09:41 3

摘要:春日暖阳下,虞城县的广袤田野上,嫩绿的麦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一幅充满生机的田园画卷徐徐展开。谁能想到,这一片片看似普通的农田里,正孕育着虞城县农业发展、乡村振兴的新密码——小麦+玉米+荠菜的“两粮一菜”接茬种植模式。

河南日报社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李燕 见习记者 陈炫羽 通讯员 刘春梅

春日暖阳下,虞城县的广袤田野上,嫩绿的麦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一幅充满生机的田园画卷徐徐展开。谁能想到,这一片片看似普通的农田里,正孕育着虞城县农业发展、乡村振兴的新密码——小麦+玉米+荠菜的“两粮一菜”接茬种植模式。

近年来,虞城县始终把粮食安全放在首位,小麦和玉米的种植是“两粮一菜”模式的根基。通过推广优质品种和绿色防控技术,虞城的小麦连年丰收,产量稳定增长。玉米种植同样注重科技赋能,合理密植、精准施肥,让每一寸土地都发挥出最大效益。

每到荠菜收获的季节,利民镇的田野里便满是忙碌的身影。菜农们熟练地采收着嫩绿的荠菜,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而荠菜的种植,成为虞城农业发展的新亮点。利民镇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多年的种植经验,成为虞城荠菜的核心产区,带动周边10余乡镇42个村2000多户农家大力发展荠菜规模化种植。2024年,全县荠菜种植面积达12万亩,年产量约27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达44亿元,约有17.6万人从事荠菜生产。目前,虞城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集种植、加工和供应为一体的荠菜生产基地。

为进一步提升荠菜产业的竞争力,虞城县依托利民镇,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吸引乡村劳动力从事荠菜生产,在整个荠菜生产采收季节,直接或间接带动2万余人从事荠菜栽培、加工、冷藏、运输、销售等工作,全程参与生产采收荠菜的农民可增加工资收6000-10000元。经过加工的荠菜,不仅保鲜期延长,还能以更高的价格进入各大超市和市场。

此外,为打造“荠菜小镇”,虞城县精准发力,积极出台优惠政策,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用国家乡村振兴项目资金,扶植龙头企业改进生产设备,提高生产工艺,扩大再生产能力;积极沟通联系金融部门,为企业提供信贷资金;高度重视小微企业,扶植种植大户或经营能手上马中小型荠菜深加工企业;采取“项目资金帮扶一部分+协调银行提供低息贷款+企业主自筹一部分”的多元化投入方式,帮助企业逐步发展壮大;鼓励下游企业在县里建立加工生产基地,实行订单生产。由于利好政策的加持,该县荠菜速冻食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目前全县上规模荠菜加工企业22家,其中较大规模11家,年加工荠菜能力18万吨,从粗加工到精细加工的全产业链已经形成,科迪集团、懂菜农业、绿环食品等较大龙头企业正在不断推出荠菜系列产品,粗精加工产值可放大5-10倍以上,并吸收附近农民1000多人进厂务工,推动形成了荠菜种植、加工、仓储、销售、物流的完整产业链。

荠菜产业要提档升级,离不开科技创新。虞城县积极组织乡村产业发展中心等单位与河南省农科院开展院县合作,将科技与产业、专家与农业龙头企业深度融合、精准对接,推动“两粮一菜”模式提质增效和产业转型升级。2022年以来,省农科院在虞城县实施“‘两粮一菜’标准化生产模式关键技术提升与示范”项目,在懂菜农业科技公司建立了“郑单系列鲜食玉米高产示范方”1000亩,示范实施鲜食玉米品质提升与合理密植、“两粮一菜”周年合理接茬时间等关键技术,比传统品种增产20%。培育试种新品种“板叶荠菜”,亩平均产量达4000-6000斤,相比传统的小叶荠菜增产800-1500斤,亩增效益1000-2000元,目前已在全县大面积推广实施。

国网商丘供电公司虞城各供电所为荠菜相关企业开通办电绿色通道,简化流程手续,缩短办电环节。部分企业担心设备增多,用电容量不够,供电所工作人员上门为其勘察核算用电容量,提供一对一用能分析帮助他们降低运营成本,高效满足客户报装和用电需求,实现供电“零距离”服务。

“以前想都不敢想,坐在家里就能把荠菜卖出去。现在通过直播,我们的荠菜每天都能接到不少订单。”菜农张大姐兴奋地说。虞城县大力培育乡村电商人才,在继续稳定订单销售的基础上,通过电商直播等方式,全面带动荠菜等特色农产品销售,寻找速冻荠菜销售新的增长点。目前,已建成1个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485个乡、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点,电商从业人员达2万余人。

下一步,虞城县将继续深化“两粮一菜”种植模式,不断提升荠菜产业的规模和品质,让小荠菜成为虞城乡村振兴的金字招牌,带领更多农民走向富裕,书写更加精彩的乡村发展篇章。

来源:中山土特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