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距北京西20公里的石景山模式口村东北山麓,有一座建在永定河引水渠上的明渠引水道式水电站,这就是模式口水电站。大量的水从它上面激流而下,对于很多水电站建立时候的人来说,充满着神秘感。让我们走近历史沧桑,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原标题《京西模式口水电站的近韵今辉》
距北京西20公里的石景山模式口村东北山麓,有一座建在永定河引水渠上的明渠引水道式水电站,这就是模式口水电站。大量的水从它上面激流而下,对于很多水电站建立时候的人来说,充满着神秘感。让我们走近历史沧桑,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在模式口研究专家孙老师的引领下,我终于走进了模式口水电站,实现了少年时想去探访水力发电站的愿望。
走进模式口水电站,工作人员推开厚重的机房门,高大的空间里,映入眼帘的是两台绿色的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繁体字的铭牌上刻着1953年出厂,透着历史的厚重。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说到模式口水电站的建设,孙老师的话匣子就打开了。刚解放时,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处于世界落后地位。全国装机容量只有185万千瓦,全年实际用电量35亿千瓦时,仅相当于现在一个中等城市一年的用电量。人均用电量9千瓦时,相当于现代家庭柜式空调几个小时的用电量。当时,北京用电紧缺到连中央外事用电也难以确保。
京师华商电灯股份有限公司是北京最早的民办电厂,也是现在的国网北京电力公司的前身,1905年成立,厂址位于前门西大街,1906年11月25日正式对外供电营业。“解放时,虽然距离北京城正式通电已经过了几十年,但北京的街头依然黑漆漆的。”
据李老先生回忆,当时只有前门到珠市口的街道,以及东单到西单的大街上有电灯,其他地方还没有通电。一到晚上,就会有警察走上街头,挨个把马路上的煤油灯点亮,当路灯用。老百姓点蜡烛和用煤油灯照明成为普遍现象。
更让人悲哀的是,当时华北地区最大的发电厂——石景山发电厂,因设备陈旧落后长期疏于维修保养,管理混乱事故频繁,用原石景山发电厂党委书记,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锡铭的话说:因为老停电,那时候电不够,并且事故非常多,几乎是天天都有事故,老百姓管电灯公司发电所叫黑暗公司。
在1953年至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明确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其目的就在于建立巩固的国防、满足人民需要和对国民经济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建立和扩建电力工业成为“一五”重工业发展目标之一。当时的石景山发电厂迎来了大发展的新机遇。
1948年12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石景山发电厂,工人阶级成了工厂的主人,全厂建立了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秩序,他们冲天的干劲释放出来。12月17日,在工人们的努力奋战下,发电厂恢复广宁村、北辛安地区供电。12月28日修复通往北平市区的33千伏输电线路后,向市区送电。1952年,工人们创造了用劣质煤发电的奇迹,并作为成功经验向全国推广。
1954年建设,1955年12月27日建成的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施工、建造的自动化水电站——官厅水电站建成发电。依赖能蓄水22.7亿立方米的水库水作为动力来发电,每年可发出相当于用10万多吨煤发出的电力,既节约了能源,又无环境污染。官厅水电站建成发电的经验为在模式口永定河引水渠上建电站提供了有益借鉴。
1956年开始,石景山发电厂进行两期扩建,建设模式口水电站提上议事日程。
说到模式口水电站不能不提傅作义将军。提起傅将军,人们首先会想起他在和平解放北平时的功绩,记起他是一位抗日爱国将领,一位有着强烈民族感情的职业军人。却很少有人知道,他曾经为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
傅作义
傅作义就任新中国首任水利部部长后,工作勤恳踏实注重实际调查,每年都要花大量的时间深入各大中型水利、电力工地调查研究、检查指导,北起白山黑水,南至珠江三角洲,西自黄土高原,东到扬子江畔,几乎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得知位于北京近郊的模式口地区状况后,他曾亲自听取石景山发电厂的扩建计划汇报。在查阅了地图后,提议在永定河引水渠上修建模式口水电站;在水电站建设期间,他多次过问,给予支持;1957年初秋,在模式口水电站建成发电后,傅作义将军一行到水电站视察,听了电站建设发电情况的汇报后,他非常高兴地竖起大拇指,称赞建设者的创造精神。
模式口水电站原计划于1956年兴建引水工程,1957年兴建水电站,至1958年末同时完成并发电送电。但1955年底,由于首都工业的迅速发展,人口的日益增多,工业及民用用水、用电需求迫切,1956年,市政府决定:永定河引水渠和模式口水电站同时建设,同时施工。
在工程的征地拆迁中,令建设者没想到的是,模式口村民不仅没有反对的声音,还给予了积极的配合,为按计划开工创造了条件。
1922年,京师华商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向北京城输电,在磨石口村埋栽电线杆时遭到了村民的反对,因为占用了农田,乡绅李堪出面调停。他劝解家乡父老支持电厂输电,因为这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大事。就这样,磨石口村在1922年就用上了电,全村孩子也上了学。村民、村干部听说要建水电站,他们举双手赞成,积极支持电站拆迁等前期工作。
1956年1月18日,模式口水电站正式动工建设。
“当年没有大型机械,在半山上建设这个水电站肯定非常不易吧。”听着孙老师的介绍,感受着电站的不一般,我向孙老师发问。
“是呀!这个电站不仅显示了科技的威力,更是展示了工人阶级的创造力。”孙老师边回答我的提问,边开始介绍电站建设历程。
1956年永定河引水渠建成。引水渠全长约25公里,底宽20米,是北京第一条大型人工引水渠。它从门头沟三家店拦河闸,引永定河水东经老店入石景山区!过高井、马尾桥村,穿流模式口隧洞,在法海寺南蜿蜒流经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之南,借山势形成30米水头落差并流向下游。
而借助于这条引水渠,北京水电设计院设计了模式口小型水电站。
水电站的建设者是1955年12月底提前完成官厅水电站建设的中国电建施工团队。他们从1月11日就投入这一工程的准备工作,仅仅经过一周的时间,各项准备工作就绪,工程的土方挖掘工作相继开始。
为了抢时间、高质量建设这个工程,工人们组成了由工程技术人员、工人、领导干部三结合的设计审查小组,边完善设计,边施工;因没有运输机械,就靠人抬肩扛装卸水泥,一人扛两袋水泥从山下运到山上,有的工人扛了以后栽跟头,爬起来背上水泥继续走。卸完水泥以后,那背上出的汗跟水泥末都弄成硬嘎巴了;几百公斤的32螺纹钢都是领导带头,大家一起抬上山;木材一时供应不上,影响了工程进度,工人们把铺板让出来,一律睡草铺,把铺板当木板用,缓和了木材供应不上的被动局面。当时,周日义务劳动成为家常便饭,没人叫苦叫累,没人要报酬要奖金。大家只有一个念头,盼着工程早日完成。
正在施工的裉节上,当时的北京市市长彭真和全国人大代表郭沫若来到工地视察、慰问,进一步鼓舞了工人们的干劲。经过上下努力,到1956年9月底全部水工建筑及机电安装提前完成,整个工期仅用8个多月时间,创造了同类水电站建设的高速度。
1957年3月4日,人民日报以《模式口水电站开始向首都送电》为题专门在一版进行了报道。
河水的变迁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文明的变化,成为流淌在民族血液里的记忆。而在北京石景山区永定河引水渠上,拔地而起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行建设的遥远测量、自动控制、自主制造的水电站,又一次佐证了永定河为北京的文明之源、历史之根。
为什么说模式口水电站当时是国内最先进的水电站呢?电站安装了两台单机容量为3000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一台7500千伏安的主变压器、35千伏输电线一条及其他输变电设备,还有一大批自动化设备!
模式口水电站占地7.63万平方米,其中生产占地2.9万平方米。管理人员18人。电站由四部分组成:一为引水红色枢纽,包括宽4.45米、高4.6米的引水渠,长19米以1:5坡度下降的压力前池,两个孔口为4米正方形的进水闸,两条直径2.44米、长59米的输水管道;二为溢水枢纽,包括长19米的拱形流溢堰和钢筋混凝土筑成的溢水槽、陡坡、消力池;三为长24米、宽11.5米、高23米的发电主厂房;四为变电站,有7500千伏安的主变压器一台,35千伏输电线一条及其他输变电设备,送至八里庄电站与电网连接。
在水电站内,我看到:永定河水自引水明渠流入前池、经过压力水管再流进厂房冲动水轮机,发电机就可以发出电来。其原理是利用水位差产生的强大水流具有的动能进行发电,具有水资源循环利用、发电成本低、高效而灵活之优势。同时,电站可与防洪、灌溉、给水等事业结合,实行水利资源综合利用。
在近70岁高龄的孙老师带领下,我们爬上当年吊装发电机组留下的天车,水电站内部尽收眼底——压力前池、进水闸、压力水管、溢水堰、陡坡、消力池,变电站还默默地矗立在那里,十分壮观。它们好像在诉说着自己多年来尽职尽责,为发电所做出的贡献。
孙老师指着墙上黑色、白色的几百台继电器,继续说:当年建设的这个水电站引进了苏联老大哥远程控制水电站的先进技术,是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行建设的遥远测量、自动控制的水电站,当时曾创下全国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纪录。电站全部设备皆为我国自己制造。工程总价473万元,每瓦造价为788.33元。凹槽在墙壁内的消防窗,还是摇一下就可以同时开关机房所有窗户的自动玻璃窗开闭器,黑色继电器就是进行自动控制的见证。黑色的是从发电开始就一直使用到停产,白色的是后来更换过的,质量还是很过硬的。
更让人骄傲的是,它的指挥中枢在距电站约3公里处的石景山发电厂内调度室,值班人员在屋内通过按钮就可以进行遥远测量及信号的遥远监控,电站只有少部分操作人员,以“在家值班”的方式来管理。
调度发出指令2分钟,电站就从静止状态迅速启动投入运行;在几秒钟内完成增减负荷的任务,适应电力负荷变化的需要,而且不会造成能源损失。所发出的电经升压变电站和高压输电线路送到各处使用。模式口水电站建成后,加上官厅水电站、下马岭水电站、下苇甸水电站,4个水力发电站成为石景山发电总厂的组成部分,为满足北京及华北地区的用电需求和首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从1957年至1995年的38年里,模式口水电站共发电15.2亿千瓦小时。2年内就收回了投资,每度电的发电成本是火力发电站的1/3,真正成为京西地区运用清洁绿色能源为地区工业和生活用电服务的样板。
但20世纪70年代后永定河上游来水不断减少,三家店以下常年断流,干涸的河床成了风沙源。1995年,随着永定河下游全线干涸,永定引水渠也变成无水的水渠,曾创下全国自动化程度最高纪录的模式口发电站也因为自然环境变化已辉煌不再,不得不关闭。
走出模式口水电站的大门,电站独特的灯光秀吸引了我们的目光。对面的大桥彩灯辉映,炫目多彩;永定河引水渠的水在五颜六色灯光的衬托下,碧波荡漾;水电站主体建筑在灯光的映照下,绚丽夺目,美不胜收。意犹未尽的孙老师又热情地介绍了模式口水电站的现在。
这座承载着历史,记录着共和国水电发展起点的水电站,已经成为北京石景山区工业遗产项目。由石泰公司聘请专门的设计师团队围绕模式口水电站及京石发电厂的相关历史进行设计,对水电站的主体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并结合现有水电站周边场地,利用其厂房、管理用房等遗留建筑打造工业遗址公园,最大限度恢复水电站建筑外立面的原始效果,并将打造水电站水轮机实物展览层、发电机展示层等遗迹景观,让人们感受工业遗迹的魅力。
在水电站遗址公园所坐落的永引渠旁修了一条人行步道,安装上突出冬奥主题的彩虹栏杆,遗址公园内有绿地、廊架小品、雕塑,北侧安装太阳能路灯。在夜色中,游客可沿旅游步道乘凉休闲散步;还可沿水电站北侧台阶拾级而上,观看夜景,赏心悦目。在水电站遗址公园内,还增加了运动路线标识,整齐排放了各种健身器械,为市民休闲健身提供了新场所,使废弃的水电站焕发了青春,为营造冬奥氛围做出了贡献。
在建国70周年到来之际,模式口水电站粉刷修缮一新,恢复1957年水电站建成时的效果,并完成了周边夜景亮化工程施工。在修缮水电站主体建筑的基础上,加入灯光、投影、音响等效果。夜晚,水电站以自身建筑为载体打造出独特灯光秀,通过灯光、色彩和音乐的结合,使夜晚的公园景观也有独特的看点。灯光与河道相映成趣,加上一轮中秋的明月,别有一番“磨石晓月”的意境!
同时对水电站以东的装司桥进行夜景亮化。十一期间,每晚7点至8点,水电站主体建筑投影播放庆祝建国70周年宣传片、京剧等内容,献礼国庆。模式口东部地区的百姓在欣赏灯光秀的同时,休闲、健身、纳凉,夜生活丰富多彩。
令人欣慰的是,模式口水电站的70年红色故事已由石景山区作家协会在前人著作的基础上,以文学的手法,以历史为底色,以古街为经络,编写出《模式口记忆》一书,《模式口东山上的神奇事》一文,专门讲述了水电站的前世今生,让历史变得有温度,让记忆仿佛就在身边。
中共石景山区委组织部联合区委党史研究室、区融媒体中心拍摄制作了石景山区党史云课堂系列课程,其中《发扬首善精神展现中国速度》专题讲述了模式口水电站70年的红色故事。让模式口水电站这一红色资源在石景山和京西永流传。
【文章来源:《北京纪事》3月刊】
来源:北京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