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守望相助“窗帘约定”升级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25 08:00 2

摘要:早起拉开窗帘,向“对子”报平安;晚上拉上窗帘,让“对子”心里踏实。看似不起眼的动作,有个暖心的名字——窗帘约定,这是起源于西城区白纸坊街道的邻里守望互助模式。2014年,本报报道了樱桃园社区72岁老人殷桂芝照料90岁老邻居姜信昭的故事,两位老人以拉窗帘为信号的

早起拉开窗帘,向“对子”报平安;晚上拉上窗帘,让“对子”心里踏实。看似不起眼的动作,有个暖心的名字——窗帘约定,这是起源于西城区白纸坊街道的邻里守望互助模式。2014年,本报报道了樱桃园社区72岁老人殷桂芝照料90岁老邻居姜信昭的故事,两位老人以拉窗帘为信号的互助模式快速在白纸坊街道推广。如今,暖心又实用的“窗帘约定”已经在京城各地“开花结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助老模式。

刘英杰和妻子张学英探访结对老人。

西城建功南里社区 从一对一到多对一

老人看病购物

夫妻俩陪同前往

周六早上八点刚过,白纸坊街道建功南里社区南菜园1号院的居民刘英杰拎着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下了楼,直奔结对不久的帮扶对象——2号院的夏女士家。

一口气爬上五楼,刘英杰把果蔬送到家门口。“我是小刘,东西给您放门口了,您别着急,慢慢拿。做饭的时候您要是忙不过来,我们两口子再来帮您。”他在门外说。

一段时间以来,腿脚不便的夏女士已经熟悉了刘英杰的声音。虽然没能及时开门,但却一个劲道谢。

刘英杰和爱人张学英是社区“窗帘约定”的带头人。2017年社区推广“窗帘约定”时,他俩就和住在一层的韩淑媛老人结了对。每逢周末,刘英杰两口子都会给老人送去刚出锅的饺子、热气腾腾的炒菜。一旦老人有出行、看病、购物等需求,夫妻俩也会陪同前往。用韩淑媛的话说,刘英杰两口子对自己的要求“有求必应”。

去年年底,韩淑媛因腿部问题卧床,由家人24小时照护。这样一来,原来的对子暂时拆散,刘英杰心里顿觉空落落的。

“韩大姐需要静养,咱帮忙不能添乱,就是感觉有劲使不上。”刘英杰向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表示,希望暂时和韩淑媛“拆对”,帮助其他有需要的老人。如果韩大姐有需要,他和爱人随时顶上。

“2号院夏大姐的对子前一段时间搬走了,您看可以吗?就是不在一个楼,您得多跑跑。”社区服务站站长王云峰问。刘英杰二话没说,接下了任务,当天就去认了门。

类似的事情在白纸坊街道19个社区屡见不鲜。一对一结对的模式也进化为一对多、多对一相结合,让这份温暖的守望更加灵活。

“我们在独居、高龄老人家中,都安装了烟雾报警器,终端连接帮扶对子、社工、微型消防站多个端口。一旦老人出现紧急情况,可以实现多方反馈,就近救助。”王云峰说。

不仅如此,通过微信群等社交平台,街道150余户受助老人家庭都有替补对子,并能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搭配,实现灵活结对,精准帮扶。

如今,刘英杰的帮扶日志上,盖满了“爱心印章”,这是街道鼓励为老服务志愿者的举措。每一枚印章,都能获得帮扶积分,可以兑换其他帮扶服务。

“等我和老伴七老八十了,就用积分兑换服务,麻烦大家跟我们结对子。”刘英杰的话引来一片笑声。有人接茬儿说:“不用您找大伙,我们到时候排队跟您二老结对。”

门头沟德露苑社区老人展示智能手环。

门头沟德露苑社区 组建三个保障小组

起夜不慎跌倒

一键呼即时救援

如今,“窗帘约定”早已不是西城区白纸坊街道的“专利”。在京城各地,这种带着温情和烟火气的邻里守望有了不同的名字,被赋予了更多的内容。最为突出的,就是通过科技手段帮“窗帘约定”升级,填补、覆盖独居老人休息、独处时段,降低风险。

“春节假期的一天凌晨,我正在睡觉,手机响了,话筒里传来刘女士的呼救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门头沟区大峪街道德露苑社区党委书记孙云鹏记忆犹新。“老人起夜摔倒了,幸亏戴着智能手环,一键就能呼救。”

孙云鹏告诉记者,“窗帘约定”开展之初,社区65位独居老人都找到了对子。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人们的需求让单一对子感到有些吃力。

“大家反映最多的就是,老人起夜不慎滑倒,以及突然犯病,无法有效求救。”孙云鹏说。

在居民议事会上,老人和社区工作者们展开了讨论。几经商议,德露苑社区决定成立三个保障小组——由微网格员、志愿者组成的巡逻小组,由社区工作人员组成的后台信息记录小组,由社区志愿者、养老机构、医疗机构等组成的后台服务小组。

很快,保障小组就发挥了作用。单元管家杨玉兰到住户程玉香家探望,正赶上老人心脏有些不舒服,她立即联系了卫生站。“医务人员抱着心电图机一路小跑着来的,三分钟就上门了。”说起保障小组,程玉香赞不绝口。

在社区服务站的一块电子屏幕前,记者还看到了名为“智慧社区老人服务”的系统。屏幕上,对应显示着每栋楼、每个窗户的状态,点击进入某一户,就会显示出老人情况及联系电话。“我们意识到智慧服务和终端反馈的优点后,给独居老人都配了智能手环。一旦不舒服,按下SOS键,就可以联系到子女、网格员、社区书记。”孙云鹏说。

春节假期刘女士的那次求救,就是智能手环帮了大忙。随后,孙云鹏帮她联系了家住石景山的女儿,并安排在岗保安、社工第一时间上门。老人脱离危险后,逢人就夸智能手环。前几天遛弯的时候遇到孙云鹏,老人晃晃手环说:“这高科技的福利,我算是赶上啦!”

东花市街道工作人员指导老人用一键呼。

丰台万源东里社区 推出“小孝星”项目

红领巾来串门

“爷爷”“奶奶”真开心

目前,将“窗帘约定”与“一键呼”、智能手环搭配的做法十分普遍。自2019年起,东城区东花市街道已经为270户空巢老人安装了“一元钱”智能呼叫器,利用“一键呼叫+云探访平台”,24小时监测老人活动状况。不仅如此,呼叫器还是老人的“陪护好伙伴”,利用智能平台系统的广播功能,还可以每天发送天气预报、健康养生知识、安全知识和节日问候。这些功能非常贴心、实用,很受老人们的欢迎。

“每天都盼着听天气预报,自己一个人住久了,希望屋子里有点儿响动,能听点儿声音。”独居老人林先生说,“和紧急救护比起来,更多的独居、空巢、失独老人希望得到心灵慰藉,也就是常说的存在感。”为了让人来看看自己,老爷子还曾故意不拉开窗帘,让对子虚惊了一场。

“当时结对的同志跑上来敲门,问我出什么事了,我一下又觉得挺不好意思。”林先生说着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直言自己犯了“老小孩”脾气。“有时候一天也不出门,也没人和我聊天,特别希望有人能来看看我,拉拉家常。”老人说。

独居老人的这些诉求,也引起了更多街道、社区的重视。为了让独居老人更好地体验“家”的温馨。丰台区万源东里社区推出“小孝星”项目,让辖区红领巾志愿者服务队的小同学们和同楼、周边楼的老人结对子,排遣孤独和寂寞。

“没有硬性要求,上下楼碰到了,会主动和爷爷、奶奶打招呼。周末没事,我们也会去看看他们,或者打个电话。”12岁的“小孝星”周瑾航说。

几年来,周瑾航和77岁的樊奶奶、83岁的华爷爷同时结对,成为两位独居老人的好“孙女”。每逢节日,不管是社区活动,还是入户慰问,她都会拉着两位老人,给他们表演节目,和他们一起包饺子。

社区党委书记于菲说,只要听见二老屋里有笑声,十有八九就是瑾航来了。如今,20多位“小孝星”早已成为社区老人们的开心果,每个人都不止有一位“爷爷”“奶奶”。

“希望把这种能救急、又有温度的‘窗帘约定’延续下去,结出更多邻里守望的成果。”于菲说。

从2014年至今,“窗帘约定”已经走过十一个春秋,无数暖心、感人的故事在窗帘一开、一拉之间产生。“窗帘约定”让无数老人笃信,在窗帘背后有很多双温暖的眼睛在关注着他们。

本报记者 张骜

受访者 供图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