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标志性人物”,要具备如下四点:具有独特性,在众多同行中脱颖而出;能够代表某个领域、时代或文化的特征和价值观;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能在较长时间里保持其影响力和关注度;具有较强的传播力。
“标志性人物”,要具备如下四点:具有独特性,在众多同行中脱颖而出;能够代表某个领域、时代或文化的特征和价值观;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能在较长时间里保持其影响力和关注度;具有较强的传播力。
显然,原虞城县文化局长、现年89岁高龄的徐德先先生,完全具备了以上四大“特点”!
是他,亲手创办了今《木兰文学》的前身《工农兵演唱》。从《工农兵演唱》,到《虞城文艺》,到《木兰》,再到《木兰文学》,半个多世纪以来,四易其名,在培养出了一茬又一茬“虞城作家群”的同时,也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出类拔萃的虞城籍领导干部。
是他,在任虞城县文化局长的13年里(含1年半副局长),创办戏校、狠抓剧目生产、文物普查、建立乡镇文化站和电影发行站等等,使全县的各项文化工作连年被评为地区、省和国家级先进单位。
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在百忙中创作、改编、整理出《小白鞋说媒》、《狮驼岭》、《大汉英魂》、《真假县官》、《喜事一串串》、《张环礼》等20余出戏剧,以及《招婿开店》、《鸳鸯刀》、《大老关庆寿》、《春妮进城》、《拦喜车》等中短篇曲艺近百部(篇),并连获河南省和国家级大奖。
是他,退而不休,仍心系酷爱一生的文化艺术事业,创作出大型现代戏《张环礼》并获河南省“特别奖”;组织召开唐派艺术研讨会;著书立说六部;倡导并主持了为豫东红脸王唐玉成先生立碑的隆重仪式……
说徐德先是虞城县文化界的“标志性人物”,其实说得有点“小”了。由他执笔创作完成的现代豫剧《小白鞋说媒》,拍过电影,上过央视,常听常新,久唱不衰,早已成为全国现代豫剧剧目的经典!
创办县刊育群才
农历1937年2月26日,徐德先出生于今虞城县张集镇小乔集村一个较为贫困的农民家庭。在他出生的第二年,中原大地烽烟四起。9月初8那天,日本鬼子放火烧了小乔集全村,他家自然未能幸免。小乔集是个大庄子,素有“二砀山”之称,四面环堤,具有一定的“战略”地位,再在那里住下去凶多吉少,于是祖父便与几家要好的邻居商量着,在小乔集村北约一公里远的地方重建新村,取名“赵新寨”,从此他家便定居于此。
徐德先在十分艰苦的岁月中,从初小、高小、初中、高中,中间因贫困曾几度辍学。1957年,他以突出的成绩考入开封师范学院(今河南大学),1961年中文系毕业后,负责分配工作的同志从他的“学生档案”里发现他是个文艺人才,把他分配到虞城县豫剧团做了导演。
其实,他在学校会的那“两把刷子”,进了剧团才知道,连“半瓶子醋”也算不上。一赶鸭子上了架,他别无选择,只好埋下头去,向演员们学习,天天看戏,看剧本和戏剧书籍。两年后他从试排第一个戏《老羊山》开始,从此一发不可收,又排了《杏花营》、《焦裕禄》、《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10多部大戏。
1970年前后,全国各地和社会各界、各单位,以及农村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都成立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演唱材料成了稀缺品。当时县里没有专门的文化部门,县革委会下边设有一个毛泽东思想宣传站,下辖县广播站、县新华书店和县文化馆,编写演唱材料的事,责无旁贷成了县文化馆的重大任务。不知是谁向当时的县革委会领导推荐徐德先,说他大学中文系毕业,又在县剧团做了10年的编导,把他调到文化馆去编演唱材料,肯定能担此大任。于是,在1971年秋,徐德先无可奈何地进了县文化馆,主抓全县的业余文艺创作,创办、主编《工农兵演唱》,并负责辅导全县城乡的业余文艺宣传队。
调进县文化馆后,徐德先白天下乡辅导宣传队,晚上回来写演唱材料,夜以继日地工作。他还要主动联系一些有演唱、表演能力的青年和演唱骨干,创作有地方特色的豫剧表演唱、清唱和对唱,以及河南坠子、琴书、数来宝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演唱材料,刊登在《工农兵演唱》上,每印出来一本,都很受欢迎。
1972年后,全国曾被停刊多年的报刊相继复刊,并号召大写特写工农兵英模人物。根据中央精神,徐德先向领导建议举办业余文艺创作学习班,得到时任文化馆长李时元的大力支持。学习班一年举办两期,每期三至五天。参加学习班的学员,除较为熟悉的文艺创作爱好者外,他还让各公社推荐二至三名知识青年参加。前两期学习班由他自己授课,主讲文艺创作的基本知识和文艺理论。
后来,他又陆续请省内外著名作家徐慎、叶文玲,以及商丘地区知名作家、评论家张兴元、周建平、刘秀森、梁金玉、张久亮、康锐等,为大家传授创作经验和写作知识。又不定期地把少数优秀作者请到县文化馆住下来,召开作品研讨会或改稿会。这样坚持做了四五年,成效显著,有一大批作品在省以上报刊和出版社发表、出版。与此同时,把《工农兵演唱》更名为《虞城文艺》,除继续刊登优秀演唱作品外,也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等。又专门配备一名打字员,由原来的刻版印刷变成了打印。
1978年,马俊华调任中共虞城县委副书记。他热爱文学,工作之余常到县文化馆与徐德先交谈,对《虞城文艺》大加赞赏,并建议改为铅印。自此,新改版的铅印《虞城文艺》问世。24开本、每期32页、双月刊《虞城文艺》,在当时虽没有彩色插图,倒也像模像样,在县内外、省内外引起强烈反响。须知,那时有许多业余作者从事创作十几年,仍未变成过一个铅字,其作品一旦变成铅字刊登在《虞城文艺》上,是何等荣耀!作品一旦被选登,还有些许稿酬,这对于一个县办刊物来说,当年在全国几乎是绝无仅有!不仅本县业余作者,就连外县、外省的业余作者和专业作家,也纷纷寄来佳作!
1974年由李明性创作的长篇小说《洪流滚滚》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0年由徐德先执笔、编写的豫剧《小白鞋说媒》,在《河南戏剧》发表后,全国有26家专业剧团排练并演出了该剧。商丘地区豫剧团复排后,更名为《桃园喜》拍摄成电影在全国上映,使《小白鞋说媒》成为河南乃至全国现代戏剧的经典剧目,从而把虞城县的文学艺术创作推向了高峰!
1982年以后,在徐德先被提拔担任县文化局长的13年里,他虽然再无暇顾及《虞城文艺》的编辑工作,但他先后把陈谷和蓝文君分别从商丘和洛阳调进虞城县文化馆,专职做《虞城文艺》的编辑工作。
这时,“虞城作家群”早已形成多年。
自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10多年里,甚至直到今天50多年来,虞城作者每年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刊上所发表的作品,几乎年年都相当于商丘地区其他县、市发表作品的总和,令人刮目相看。李明性、陈谷、杨石、蓝文君、高青坡、汪昊、郭义方、胡奎明、毕新建、陈立风、张锡荣、朱培娟、任秀英、宋成树……一想起“虞城籍作家”,如今89岁高龄的徐德先老人,都兴奋不已。陈星、张世勋、李洪铎、周性立、徐效仁、赵新社、王家英、宋成树、袁文选、王玉霞、袁慧欣……最初都是虞城的业余作者,后来又相继走上各级领导岗位。有些虽久未谋面,但其音容笑貌他仍记忆犹新。
担当大任创佳绩
一个人担没担当过大任,创没创下过佳绩,不是看他当过多大的官职,有着多高的学历,更不是看他多么有钱,也不是看他曾做过什么事儿,而是要看他“做成过”什么!
虞城县文化局长的官职极小,是国家政府体制内最小的领导干部,科级。徐德先就是在这个领导岗位上任职13年,把全县的各项文化事业推上了高潮,创出了佳绩。
上任之初,他就向全系统干部职工喊出了“争当第一,不当第二”的响亮口号。13年里,他以“多关心,严要求”的理念,使虞城县的群众文化、电影放映、图书管理、文物保护等,均连年被评为商丘地区、河南省和全国文化先进单位。他个人分别于1986年被评为县劳模、1991年被评为河南省先进工作者、1995年被评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
1982年,徐德先被提拔为县文化局副局长,一年半后任局长。为大力培养戏曲艺术新生力量,他首先创办了戏校。戏校设在县城西水闸一个废弃的农药厂里,共招收100多名小学员。他不断亲临指导,而且还亲自给学员们讲课。一年半毕业,除20多人被选入县剧团,有的被外地专业剧团所吸收,有的联手创办民营剧团……如今几十年过去,这批学员仍活跃在豫、鲁、皖、苏、冀五省大地,有不少已成为戏剧名家。
如张玉东早己是河南省豫剧界首屈一指的“黑脸”,景富仓在2012年豫鲁皖苏四省红脸大赛中名列“十大红脸”之首。谢庆军、黄友良、朱坤芳、种庆祝、赵辉,也都进入“十大红脸”之列。陈清华被省三团调入,如今已成为三团主演(一级演员),杨艺领(一级作曲)成为商丘豫剧院的作曲兼首席板胡,张萍成为商丘市豫剧院的骨干演员。另有白爱玲、王淑华、孙二莲、宋红梅、梁艳丽、李春、孟庆玲、康华、万春霞等,也都成为了豫东剧坛的精英。
狠抓剧目生产。在徐德先担任县文化局长前,县剧团已近8年没排过新戏。他上任后,陆续组织排演了《五女拜寿》、《程咬金照镜子》、《小白鞋说媒》、《狮驼岭》、《乱世荒唐人》、《杨三倔与马蜂窝》、《抬花轿》、《穆桂英挂帅》和《三省庄》一至三部等。其中《狮驼岭》为全省县级第一个上了省电视台的剧团;《乱世荒唐人》赴省演出,引起轰动,受到时任省委宣传部长、文化厅长、省文联主席等领导同志的高度赞扬。
建立乡镇文化站。上世纪70年代末,在教育、文化分家后,上级就一直要求建立乡镇文化站(时为公社),由于种种原因,在徐德先担任文化局长前,全县连一个文化站也没建。徐德先任局长后,主动向分管文化的县委、县政府领导汇报国家及省、地关于建立公社文化站的具体精神,形成统一意见,写出专项报告,报请县财政局,以每月给每一个新建文化站拨款30元的经费(主要用于对新建文化站长的工资补贴),循序渐进,用5年时间,终于在全县符合条件要求的24个公社,全部建立了文化站,对深入开展全县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几年后24位文化站长有22人转为正式国家干部,其中一人当了副县长,6人提拔为正、副科级)。
1986年,为增进友谊,交流文化,他凭着个人的影响力,发起并组织了豫、皖、鲁周边县(市)——虞城县、夏邑县、永城市、亳州市、砀山县、单县文化局长联谊会暨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每年一次,轮流做东,得到了积极响应,收到了良好效果。既增进了友谊,又交流了经验。至今仍被上述县市文化部门同志们怀念。
在徐德先担任文化局长期间,他还参与并亲自组织举办了“中国-虞城首届木兰文化节”和“重建木兰祠大殿”;亲自组织并主持举办了第一届唐派艺朮研讨会,对唐派艺朮的起源、发展脉络和巨大影响,进行了深入探索,并撰写成书出版发行,确立了红脸王唐玉成先生的艺朮地位。1986年按照文化部、省文化厅和商丘地区文化局要求,他亲自组织并负责编写了虞城卷《民间音乐》、《民间舞蹈.鬼会》、《民间谚语》、《民间歌谣》、《民间故事》等6本志书,其中虞城卷《戏剧志》和《曲艺志》,由他亲自执笔完成并全部获奖。
在徐德先任县文化局长的13年中,从国家到省、地、县,均对他的工作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赞扬有加。1995年,在他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第二年,文化部、人事部不仅把他评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还奖励他一级工资、退休后终身享受政府给他的津贴补助。原虞城县委书记林传奇,宣传部长刘建亚,曾不止一次地说,“虞城的文化工作,由徐德先扛着,放心!”
是他,把虞城的文化艺术事业推向高峰,走向辉煌。恕我直言,像徐德先这样干文化、爱文化,干出如此业绩的文化局长,在虞城县绝对是空前的。
集戏曲作家与学术研究于一身
作家有小说作家、散文作家、诗人、报告文学作家、戏剧作家、曲艺作家等等。徐德先既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又是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是名符其实、响当当的国家级戏剧作家和曲艺作家。
毫无疑问,与其他任何行当一样,白占一个国字头文学艺术协会会员名分而没什么作品出版、发表或上演者,不说很多,肯定会有。
但徐德先这位戏剧作家、曲艺作家,的的确确是名副其实、响响当当!
早在上大学时,他就创作过《父女唱公报》和《瞎子观灯》两个小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以后,他创作、改编、整理的大小豫剧剧本达20余出。其中在社会上影响最大的,当数《小白鞋说媒》、《张环礼》、《狮驼岭》等。《小白鞋说媒》全国有几十家专业剧团演出过这部大型现代豫剧,并拍摄成电影在全国放映。《张环礼》在河南省第七届戏剧大赛中荣获“特别奖”。《狮驼岭》被河南电视台录制播放。
如今《小白鞋说媒》已搬上舞台、银幕和电视近半个世纪了,戏中脍炙人口、人们所喜闻乐见的精彩唱段,仍在被广泛传唱着。
徐德先在曲艺创作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也是硕果累累,令人叹服。由他创作并发表、出版、搬上舞台的中短篇曲艺作品,多达60余部(篇)。最为出色的当数《春妮进城》,被河南省歌舞曲艺剧团排演后,在1989全国曲艺大赛中获大奖,并先后三次分别进入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和全国政协礼堂,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作汇报演出。1991年再获河南省文化艺术科技成果奖,并被编入《河南文库.曲艺卷》。
徐德先写大戏小戏,也写中短篇曲艺。从初中、高中,到大学,到参加工作之后的几十年里,可以说他把毕生精力都用在了戏曲创作和戏曲研究上了,久而久之,他成了戏剧通、曲艺通、豫剧通、坠子通、豫东调通、东路坠子通、唐派艺术通、唐门艺术通……就成了“必然”。因此,他才能写出《豫剧豫东调漫议》、《东路坠子细说》、《唐门艺朮辨析》、《唐派艺朮初探》等学术专著,以及《河南曲艺赋赞》、《花草集》、《河南曲艺名段荟萃》、《邢相云曲艺艺术集锦》等书。
这里面的学问可就大了。
什么是学术专著?
学术专著是针对某一专业领域进行深入、系统性研究的理论成果,体现着作者的专业性、系统性、独创性和完整性水平。
学术专著的价值在于,那是作者多年研究与实践经验的结晶,通过严密的逻辑和深入探讨,提出的独特见解和解决方案,全面梳理并升华了作者的已有知识和经验。
徐德先几大本学术专著的出版发行,他已不仅仅只是戏剧作家、曲艺作家了,而是戏剧界、曲艺界的“专门家”和“学术权威”!且不说在虞城县,在商丘,在河南全省,既有叫得响的整台大戏在全国上演、近半个世纪以来久唱不衰,又有曲艺精品获全国大奖、唱进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和全国政协大礼堂,还有几大本学术专著出版的,能有几人?
退而不休笔耕忙
如果笼统地说党员领导干部“退而不休”,是违反《党员纪律处分条例》中多项规定的,具体来说,指的是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在退休后仍利用原职权或职务上的影响,为亲友谋利。
——徐德先局长的“退而不休”,与此无关,他所做的仍然是他钟爱一生的文化事业。
按退休年龄,徐德先局长应在1997年60周岁那年正式退休。当年地方党委、政府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正科级52岁、副科级50岁就要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了,不叫退休,叫“退二线”,不再上班。这叫“为年轻干部让位”,等到60岁时再办理正式退休手续。这么算来,徐德先局长在1989年就应该退居二线的,实际上他是1993年才退到二线,在职时间比别人还多了4年呢。
请看徐德先局长1993年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之后所创下的“不朽(休)”业绩——
1994年,由他创作的大型现代戏《张环礼》,商丘地区豫剧团排演后,参加河南省第七届戏剧大赛荣获“特别奖”。
1997年,他受科迪集团特邀,除搞内外宣传外,先后为科迪撰写近80集电视专题,在商丘电视台连续播放。同时他还创作了大量散文、小说及曲艺作品后于2004年结集成册,名曰《鸡肋》。
邢相云先生,是豫东曲艺界公认的书状元,他略通文墨,记忆力强,能编能唱。在他100周年诞辰之际,徐德先同志又应邢先生之子邢宪光、邢宪清邀请,将其父保存下来的大量曲艺资料,整理、编印成册,并为邢相云先生秉书作传洋洋近万言一并编入《邢相云曲艺艺术集锦》一书。著名相声演员、河南省曲协主席范军亲自题写“继承优良传统,发展曲艺艺术”予以褒奖。
2012年,受县文化局委托,由他负责组织并主持召开了第二次唐派艺术研讨会。
2015年,根据河南省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的安排,又让他参与撰写的《豫剧豫东调》一书正式出版发行。同年,由他编写的《河南曲艺赋赞》,也正式出版。
2016年,受县文化局委托,由他负责组织并主持召开了“东路坠子研讨会”。
2017年,由他编写的《河南曲艺传统名段荟萃》一书内部印发。
2018年,他邀请20余名河南省曲艺作家,在省曲艺家协会秘书长鲁银海率领下,深入虞城采风3天,创作出宣传虞城的曲艺作品20多篇,全部在《河南曲艺-虞城专号》上发表。
2019年,由他撰写的《唐门艺朮辨析》一书出版问世。
2020年至2021年,由他执笔主编撰写的《东路坠子细说》完稿并正式出版发行。
除此,还有一部以写他自己人生历程为主题的《卧牛轩拾遗》,40万字,2013年10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该书共有“往事如烟”“戏曲杂谈”和“旧戏新编”三大篇章组成,内容丰富,可读性强。特别是“往事如烟”部分,都是他的亲身经历,真情实感,读来十分感人。
徐德先在他的《卧牛轩拾遗》“自序”中说:
也可能是因为我本属牛,自幼便跟牛有着特殊的感情。长大后无论是上学还是做事,都有着一股子牛劲。特别是自从走上工作岗位和领导岗位后,那种‘牛’的精神‘牛’的耐力和韧劲,无不时刻伴随着我,像牛一样埋头苦干,努力耕耘。即便在我退休以后,这种‘牛’的属性仍跟我不离不弃!
我有一间卧室兼书房,不过20平方米,十分简陋。为充其“雅”,我给起了个名字叫“卧牛轩”。这本书的内容,除《反徐州》外,全是我退休后在这间斗室里草成的。这些篇章,多是拾遗补漏之作,遂命名为《卧牛轩拾遗》是也。
——抱诚守真,文如其人!
生命不息,笔耕不止。最近又受影视公司邀请,让其重新修改《小白鞋说媒》一剧,再度搬上银幕。徐德先老局长已年届90岁,仍像牛一样不卸鞍、不松套的精神,让人感动。不由使我想起“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92岁高龄的老作家王蒙先生,2024年9月2日在全国青创会上“寄语青年作家”的一段话:
面对“人生如梦”“沧海一粟”“意义本无”等说法,我们只能选择更加珍惜和热爱生活与文学。和无穷、和永恒相比,哪怕我们近于零,但是和零相比,我们的成绩和可能性也无比地长久与远大。我们可以、我们甚至要立志赓续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光辉与魅力,否则何以对祖宗?何以对后人?
徐德先同志正是这样做的!(今日商丘特约作家 蓝文君)
作者简介:蓝文君,男,1952年生,虞城县张集镇人。中共党员,虞城县委统战部退休干部。1972年发表作品,迄今己分别在作家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人民文学》和《中国作家》杂志等,出版、发表各类文学作品一千余万字。有《蓝文君文集》20卷出版。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特约作家。
来源:商丘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