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特”民族法治矩阵,绘就基层治理宁蒗新“枫”景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25 15:48 2

摘要:在云南省西北部的川滇交界处,被誉为“人间仙境 心中圣湖”的泸沽湖如明珠般镶嵌在群山中,彝族毕摩文化、摩梭母系文化、普米族韩规文化等多彩民族文化与优美的自然风光在这里交相辉映,11个民族在这片土地繁衍生息,共同书写着民族团结的动人篇章,这里就是素有“小凉山”之称

在云南省西北部的川滇交界处,被誉为“人间仙境 心中圣湖”的泸沽湖如明珠般镶嵌在群山中,彝族毕摩文化、摩梭母系文化、普米族韩规文化等多彩民族文化与优美的自然风光在这里交相辉映,11个民族在这片土地繁衍生息,共同书写着民族团结的动人篇章,这里就是素有“小凉山”之称的宁蒗彝族自治县。

在这片多民族和谐共荣的沃土之上,宁蒗县各政法单位聚焦做“特”宁蒗的定位,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发挥政法部门优势,创新形式、丰富载体、延伸触角,不断夯实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基层根基,持续提升群众法治素养,提高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质效,绘就了一幅和谐美丽、宜居善治的宁蒗新“枫”景。

全域普法的立体网络

毛建忠双语普法

毛建忠,一位坚守“小凉山”基层法治建设一线默默耕耘了23年的普法工作者,他将法律知识融入彝族传统道德教育,用新兴媒体将法治思想与彝族传统文化相融合,探索出了一条“彝语+汉语”的双语普法模式,他将法治的种子播撒在大小凉山的村村寨寨,成为彝乡群众交口赞誉的“普法阿普”。2024年11月27日,云南省委宣传部授予毛建忠同志“云岭楷模”称号。

为更好的推广“毛建忠双语普法”模式,推动普法工作向品牌化、实效化、多元化发展,宁蒗县司法局牵头创建了“毛建忠双语工作室”,组建了一支集普法、调解、培训等功能为一体“毛建忠双语普法”工作队。

阳春三月书声起,在毛建忠的牵头带动下,由法官、检察官、警察、法学会工作者等组成的“毛建忠双语普法”工作队“校园专项普法组”以开学季为契机,将家长会与法治课深度融合,依次在全县各学校开展“彝汉双语”普法,他们把法律知识融入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有趣的话题进行讲解,引得现场师生和家长频频点赞。

由于地理位置相邻,文化习俗相近,大小凉山彝族群众之间自古以来保持着密切的人员往来和资源互通。为进一步扩大宣传范围,“毛建忠双语普法”工作队还受邀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干海、龙塘、卫城等中学开展“双语”普法,将一颗颗法治的种子根植在大小凉山的孩子们心中。

警调联动的多元机制

“索玛花、依咪、2700糖心、让和”

基层公安民辅警是与群众接触最密切的力量,身着制服的人民警察在调解工作中天然带有权威光环,这有助于增强民众对调解结果的信任度和接受度。宁蒗县公安局践行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鼓励基层派出所立足辖区特点和民族特色,积极创建警调联动的多元解纷特色调解室,让矛盾纠纷止步于乡间邻里。

索玛花,在彝族文化里寓意着“吉祥如意、和谐平安”,是彝族群众心中的吉祥之花,也常常用来形容美丽的姑娘。宁蒗县大兴派出所立足辖区婚恋家庭矛盾频发的实际,与县妇联联合,充分发挥妇女同志的柔性优势,打造了一间氛围温馨、服务暖心、群众舒心的“索玛花调解室”。自2024年成立以来,调解室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50余起,其中,家庭婚恋纠纷16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0%以上。

宁蒗县是11个世居民族的共同聚居地,除了富有彝族特色的“索玛花”“让和”等调解室,在摩梭人聚居的永宁镇,以摩梭“祖母屋”为原型打造的“依咪调解室”,用心守护着泸沽湖畔的和谐安宁;在新营盘“苹果之乡”,地域产业特色与民族团结文化创新融合的“2700糖心调解室”,以民为要搭起警民“连心桥”。公安民辅警与各级调解组织齐发力,用各族群众都能接受的方式处理纠纷、化解矛盾,共同绘就“小凉山”民族团结的最美“枫”景。

检护民生的创新实践

“陆博”护薪

2024年初春,迎着最高人民检察院“检护民生”专项行动的春风,一支精通少数民族语言,名为“陆博护薪”的专业化办案团队在宁蒗县人民检察院应运而生。“陆博”,彝语音译,寓意“大爱助人”。“陆博护薪”办案团队突破传统的部门壁垒,实现了刑事打击、民事支持、行政监督、公益诉讼“四大检察”一体化履职,将“枫桥经验”融入检察履职办案的全过程,对欠薪案件进行精准打击与温情帮扶,打造了新时代“枫桥经验”基层检察实践的民族特色样板。

2024年12月20日,“陆博护薪”办案团队收到红桥镇黄腊老村养猪场污水池修建项目24名农民工被拖欠工资款28650元的案件线索,因缺乏维权意识,农民工未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也没有欠条等证据,两年来找各部门反映情况都没能得到妥善解决。

面对证据缺乏、维权无门的困境,“陆博护薪”办案团队第一时间跑工地、进村户、联系发包方固定证据,得知包工头罗某某的户籍地线索后,办案团队随即赶往四川省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找到罗某某收集证据、认定事实。经过检察官深入细致的释法说理,罗某某承认了拖欠工资的事实,并将所欠工资款28650元委托给检察官代为发放。12月23日,“陆博护薪”办案团队来到黄腊老村,将24名农民工的辛苦钱成功送到了他们手中。

12月30日,几名农民工代表捧着一面印有“为民工讨薪维权 真心为民办实事”的锦旗来到宁蒗县人民检察院,“我们本来不抱什么希望了,没想到检察机关不到一个星期就为我们讨薪成功,真的太感谢了。”农民工张某热泪盈眶的说着。

4天追回24位农民工的辛苦钱28650元,一年追回123位农民工的工资款115.4万元,“陆博护薪”的故事,远不止于此。团队深知,单打独斗难以根治顽疾,于是,他们主动出击,联合七家单位,共同签署《关于建立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达成了信息共享、线索移送、联合调解的工作机制。“陆博护薪”,不仅是检护民生的创新实践,更是为农民工撑腰的“护薪人”。

诉源治理的民族智慧

“摩萨”调解

“我们的目标是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只要矛盾能够妥善化解,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一起婚恋家庭纠纷得到妥善化解,宁蒗县战河法庭庭长陈宁脸上不自觉浮现出欣慰的笑容。

战河镇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农业镇,彝族群众占总人口的95%,为进一步提升少数民族聚居区域社会治理效能,宁蒗县人民法院将法庭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结合彝族地区民风民俗特点和乡镇实际,将彝族传统文化中的“摩萨”(意为“居中调解”,是彝族群众对调解员的亲切称谓)纳入调解队伍,在战河镇创建了民族文化和司法实践创新融合的“摩萨”调解室,以党建为引领,乡村党组织靠前指挥,党员骨干勇担担子,聚焦婚恋家庭、征地拆迁等矛盾纠纷,借助传统文化之力推进纠纷矛盾有效化解。

张某(化名)是宁蒗县小有名气的“网红”,在短视频平台拥有1万多粉丝,经常在直播间编造不实言论数落公婆与丈夫,甚至在直播过程讨论低俗类“擦边”的话题。长此以往,其丈夫认为自己受到精神上的折磨,要求与张某离婚,并向战河法庭提起离婚诉讼。为推动源头预防、就地实质化解纠纷,战河法庭将案件委派给“摩萨”调解员进行诉前调解。

调解员详细了解双方情况后,就张某在直播间的不良行为进行了批评教育和普法宣传,经过调解员的教育引导,张某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承诺今后不会在网络上编造和传播负能量内容,并愿意关闭直播间与家人好好生活,其丈夫与也表示愿意再给妻子一次机会,夫妻二人冰释前嫌,重归于好。

攻坚克难的调解先锋

“求博”调解队

“以前,我们基层有些调解不下来的矛盾纠纷,报给上一级综治中心后又会转回到我们这里,基层调解人员情绪特别大,但是现在,县级政法单位组建了‘求博调解队’,我们化解不了的矛盾,县综治中心会派出‘求博调解队’来帮忙,很多疑难案件都得到了有效的化解。”谈到这支新成立的“求博调解队”,蝉战河乡综治中心主任李继林满是感慨。

“求博”在彝语里是朋友的意思,宁蒗县“求博调解队”组建于2025年2月,是宁蒗县委政法委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学习借鉴华坪县“一家人”调解工作经验并结合宁蒗实际创建的政法系统调解队伍,这支调解队由17名具有丰富调解经验的政法干部组成,旨在发挥政法机关维护社会稳定的主力军作用,深入各乡镇(街道)攻坚化解重大、疑难、复杂的矛盾纠纷。

今年2月,宁蒗县蝉战河乡居民王某与华坪县新庄村村民因房屋买卖及土地使用权转让问题引发纠纷,双方闹得不可开交,华坪县各级调解组织多次调解无果。收到华坪县关于协助开展纠纷化解的工作函后,宁蒗县综治中心及时派出“求博调解队”队员与蝉战河乡综治中心工作人员赶往华坪县新庄乡,协助当地综治中心开展纠纷联调。

调解人员实地探查,耐心倾听双方诉求,依据法律法规和村规民约进行耐心劝解,经过两天的释法明理和沟通调解,王某同意返还房屋和土地,新庄村村民也补偿了王某的经济损失,双方达成和解,一起跨县纠纷得以有效化解。

宁蒗县委政法委始终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统筹全县政法单位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本土化实践,聚焦社会矛盾纠纷源头化解,推进全民普法,多措并举厚植基层治理“法治土壤”,切实为老百姓营造安心、舒心、放心的社会环境,也为宁蒗县的长治久安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法治动能。

文稿来源:宁蒗政法 丽江市委政法委

责任编辑:李亚阳

来源:云南政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