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唐:从隋末之变到贞观之治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5 15:50 3

摘要:宫廷权力争夺的惊心动魄,外敌肆意侵扰的胆大妄为,这一切,是李唐王朝必经的艰辛;君王的励精图治,文臣的倾心辅佐,武将的骁勇善战,这一切,为贞观之治开启了明灯。

宫廷权力争夺的惊心动魄,外敌肆意侵扰的胆大妄为,这一切,是李唐王朝必经的艰辛;

君王的励精图治,文臣的倾心辅佐,武将的骁勇善战,这一切,为贞观之治开启了明灯。

团结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由作家陈立勇(笔名:飘雪楼主)撰写的《开唐:从隋末之变到贞观之治》,讲述的是隋末群豪四起,隐忍多年的李渊父子从太原起兵,很快就攻占了长安,拥立代王杨侑为帝。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李渊的第二子秦王李世民立下汗马功劳,他平定西秦霸王薛举、薛仁杲父子、大破割据山西的刘武周和宋金刚、攻灭王世充和窦建德等枭雄。天下归一后,李世民和李建成展开了血腥的太子争夺战,最终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取得胜利。李世民继位后,对外施以武力,先后征服突厥、高句丽、吐蕃等邻国,引得四方来朝,被尊称为“天可汗”。对内选贤任能,实行科举制,改革体制机制,轻徭薄赋,严施法治,从而开启了“贞观之治”的全新历程。

让我们通过阅读,探寻唐朝开国的内在逻辑和外在关系,了解李唐王朝的历史故事以及唐太宗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的原因。

为什么是贞观之治

唐太宗在位期间继承唐高祖李渊制定的尊祖崇道国策,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取得了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形成的外在原因主要有四个:

第一,隋炀帝自毁前程。

隋朝的二世皇帝隋炀帝贪图享乐,好大喜功,他开创了大运河,丝绸之路以及科举,同时,又穷兵黩武,三征高句丽。劳民伤财之下,最终导致隋朝灭亡。而改朝换代,救国救民,这些都为贞观之治的产生起到了助推作用。

第二,天下英豪自谋前程。

隋唐更替期间,天下英豪四起,烽烟不断,他们都为了前程不断拼搏和奋斗,从而促进了新政权的建立,这为贞观之治的进程起到了助推作用。

第三,广大百姓自盼前程。

在战乱中,全国人口减少约2000万以上。战争结束,人少地多,人心思安,渴望恢复生产和安定生活,这是贞观之治产生的最重要的原因。

第四,唐太宗自掌前程。

唐太宗上任后,汲取隋失败的教训,正如汉朝初期汲取秦灭亡的教训一样,调整统治政策,纠正前朝之弊端,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于是让百姓休养生息,自己虚怀纳谏,励精图治,这是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重要因素。

下面,再来看贞观之治的重要内容,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第一,在政治上以史为鉴。

唐太宗与大臣们经常议论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原因,经常以亡隋为戒,注意对人民的剥削压迫要有所节制,励精图治,奋发作为。同时,唐太宗继续沿用了隋朝的官吏制度并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增加了宰相的数量,进而提高了办事效率,避免宰相专权。同时,还合并了部分州县,精简了地方机构,并且在对地方官的提拔上更加严格,这样大大提高了地方官的素质。

第二,在经济上以民为根。

在社会经济方面,针对混乱后各行各业的解体,唐太宗本着“以民为根”的原则,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特别是对灾区免除租赋,开仓赈恤。大力兴修水利,发展民生经济,特别是以“粮食为民”的农业为主。同时,唐太宗力倡节俭,戒奢从简,不准修建台榭,禁止地方官进贡奇珍异宝,在节俭中发号施令,严惩奢侈和腐败的风气。

第三,在法制上以人为本。

唐太宗上任后大刀阔斧地革新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监察机构,在法律上注重审慎处罚、宽大、简单和统一,以建立上诉、同侪讨论、重复死刑制度、鞭笞不能背后鞭打和减少鞭打次数等制度措施,废除隋朝的残酷惩罚法,制定了《贞观律》,通过法治建设,执法严明,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使社会能够迅速稳定,人人尊重法律。此外,他还对海关进行了统一和改革,并放弃了一些太复杂的海关做法。

第四,在人才上以德为先。

唐太宗特别注意任用贤才,能够从各阶层搜罗许多杰出人才。任命善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他能够兼听众议,特别注意对地方官吏的任用和考察。特别注意纳谏,鼓励他的臣子要“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因此,在贞观时期出现了很多有名的谏臣,形成了封建社会中少有的良好政治风气。同时,唐太宗还改进科举制,兴办学校,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他根据人才原则,选择真正的人才,根据才能任命他们,并给他们充分发挥才能的机会,使得人才辈出。

第五,在文化上以兴为标。

贞观年间,出现了六部官修正史,包括房玄龄监修的《晋书》,姚思廉的《梁书》《陈书》,李百药的《北齐书》,令狐德棻的《周书》以及魏徵监修的《隋书》,使大量的历史典籍和文献得以保留。唐太宗奖掖学者,兴办文学馆,使唐初的文化结构呈现出多彩的局面。

第六,在外交上以和为主。

唐太宗除了对东突厥、吐谷浑、高句丽等因严重影响国家战略安全而动武攻占外,对外一般以和为原则,联姻吐蕃便是最好的证明。同时,他注意布德怀柔,民族关系密切。对于依附的各族,一般不改变其生活方式,尊重其习俗,任命各族首领统辖本部。还通过和亲进一步发展民族关系,使其在贞观四年(630年)被少数民族尊奉为“天可汗”,成为当时东方世界的国际盟主。

总之,在贞观元年(627年)至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执政的贞观年间,他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现了一个政治清明、军事发展、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武功兴盛的治世,史称贞观之治。

有唐太宗所作《赐房玄龄梦中被赞》中的诗句为证:

“贞观初创四海清,求贤惟重李宽平。夜来梦里承恩泽,元是新添数尺行。”

本书是一部通俗历史读物。讲述的是隋末群豪四起,隐忍多年的李渊父子从太原起兵,很快就攻占了长安,拥立代王杨侑为帝。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李渊的第二子秦王李世民立下汗马功劳,他平定西秦霸王薛举、薛仁杲父子、大破割据山西的刘武周和宋金刚、攻灭王世充和窦建德等枭雄。天下归一后,李世民和李建成展开了血腥的太子争夺战,最终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取得胜利。李世民继位后,对外施以武力,先后征服突厥、高句丽、吐蕃等邻国,引得四方来朝,被尊称为“天可汗”。对内选贤任能,实行科举制,改革体制机制,轻徭薄赋,严施法治,从而开启了“贞观之治”的全新历程。

▪ 作者简介

飘雪楼主,本名陈立勇,湖南郴州人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二级,自媒体帐号“飘雪楼主的历史课”运营人,今日头条签约作家,百家号金牌导师。现已出版《刘邦传:鸿门宴上的天选之人》《朱元璋:九字定江山》《汉传》《楚汉解码》《一看就停不下来的大汉史》(上中下)等多部作品。

-END-

来源:团结出版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