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常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毒蝎子,许昌市建安区灵井镇郭店村的郭保松养殖了45年,如今一年销售成蝎6万只。因为养蝎子,郭保松曾在80年代成为“10万元户”,经历过人生起伏,仍坚定地把养蝎子作为毕生事业。
常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毒蝎子,许昌市建安区灵井镇郭店村的郭保松养殖了45年,如今一年销售成蝎6万只。因为养蝎子,郭保松曾在80年代成为“10万元户”,经历过人生起伏,仍坚定地把养蝎子作为毕生事业。
毒蝎子浑身是宝,一年销售6万只
世人将蛇、蝎子、蜈蚣、蟾蜍、壁虎五种动物统称“五毒”,又用“蛇蝎心肠”一词特别指出蛇与蝎子的毒性强劲。常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毒蝎子,郭保松养殖已45年,在他眼中毒蝎子浑身是宝。
在许昌市建安区灵井镇郭店村,郭保松的蝎子养殖场位于村子边缘,占地约6亩,门口“全国诚信养殖示范单位”的红字牌匾格外显眼。
在养殖间,他徒手拎起爬满蝎子的瓦楞纸,蝎子昂起粗壮的螯钳和带刺的尾巴,却没有对他发动攻击。他说:“我养了这么多年蝎子,了解它们的习性。况且蝎毒是个宝,就算被蛰了,也是一件好事。”
《中国药典》记载,全蝎为东亚钳蝎的干燥体,具有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的功能,用于肝风内动、痉挛抽搐、小儿惊风、中风口㖞、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偏正头痛、疮疡、瘰疬。
“蝎子既有药用价值,又有食用价值,是珍贵的生物资源。”郭保松介绍,以全蝎配伍的药方有100余种,是大活络丹、牵正散、七珍丹等30余种中成药的重要原料;蝎子含有人体必需的17种氨基酸、14种微量元素,且蝎子味道鲜美,可做出多种美味佳肴。他的养殖场从事蝎子育种、养殖和技术培训,近年来每年销售成蝎近6万只,还开发有蝎酒。
背着媳妇出远门,三度南下学技术
郭保松从事蝎子养殖的直接原因是挣钱。他1980年开始养蝎子,此前一两年,村办企业经营不善办不下去,为了挣钱他想过很多门路。
郭店村位于许昌至禹州的主干道旁,禹州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集散地。一次在禹州时,有人告诉郭保松蝎子很值钱。“蝎子5分钱一只,当时我每月工资才30元。”郭保松盘算,“1只5分钱,100只就是5块钱。”
这让他很心动,再详细打听,才知道蝎子贵是有原因的。当时蝎子的来源依靠从自然环境中捕捉,人工养殖技术并不成熟。郭保松随后向老中医、医院、药材市场的经销商打听蝎子的销路,也就听到了让他铭记终身的三句话:“只要养出来,别怕没销路,价格越来越高。”
随后,郭保松开始留意报刊上相关报道,1979年,他得知江苏南通有人成功养殖蝎子便立即动身。“那天中午吃罢饭,我给媳妇说下烟田干活,趁她不注意,拐头去了南通。”时隔近50年谈起那天的情景,郭保松记忆犹新。
辗转找到蝎子养殖户,郭保松虚心求教。回到家后,他仔细琢磨。第二次去时带了钱,买种蝎,10元一只,5000元买了500只。由于没有养蝎技术,郭保松第一年损失惨重,只剩下大约200只,蝎子由于食不对口,“大吃小、强吃弱”,内耗严重。郭保松不灰心,第二年继续养,硬是把养蝎子的路子“蹚”了出来。
郭保松的人生转折,源于一条假消息。按照常理,蝎子每年繁殖一次,有报道说南通他那位“师傅”掌握了蝎子“年产两胎”技术,他第三次南下,结果被告知是“假嘞”,乘兴而去、失望而归。
虽然没有学到新技术,但郭保松下定决心搞科研,真正攻克蝎子“年产两胎”难题。他的想法很朴素,如果蝎子每年能产两胎,那么他的养殖收入也将翻一番。
与蝎子同屋而睡,攻克蝎子冬季繁殖技术
蝎子喜欢阴暗、潮湿、较为隐蔽的环境,在自然中,每年7月繁殖,冬季气温低时冬眠。从母蝎繁殖发育到具备商品价值的成蝎,需要3年半时间。
郭保松设想,如果提供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食物,或许蝎子就能不冬眠,进而实现“年产两胎”?他尝试在养殖间内烧煤提高室温,晚上干脆睡在养殖间,便于频繁查看蝎子对温度变化的反应。他还人工饲养黄粉虫,作为蝎子的食物,为蝎子增加营养。经过反复研究,他终于在1984年攻克蝎子“年产两胎”难题,确定蝎子高产的最佳温度区间为35~38摄氏度、湿度区间为65%~75%。
消息传开,慕名而来的学员络绎不绝。“学员太多,院子里挤不下,围墙上、旁边房顶上都是人。”郭保松回忆说,他免费传授技术,学员来了免食宿费,多年来先后培训学员5万多人。
他销售种蝎,回收学员养殖的成蝎。1986年至1988年,他实现了依靠养蝎子挣钱的初衷,成了村里有名的“10万元户”。
养蝎事业蒸蒸日上,郭保松满怀壮志,1995年他与河南医科大学生物毒素中心签约,合作生产生产“松君”牌蝎酒。这款蝎酒荣获第三届中国科技精品博览会金奖、第三届中国国际新技术名优产品博览会金奖,被中国质量万里行等单位评为“质量信得过产品”。
历经近半个世纪,从一开始为挣钱养蝎子,到后来因蝎子名利双收,郭保松的人生与蝎子紧紧绑定在了一起。时间证明了他当初坚信的三句话:“只要养出来,别怕没销路,价格越来越高。”
来源: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