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文|方丈编辑|方丈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文|方丈
编辑|方丈
单雄信,隋末群雄中的顶尖猛将,却因站错队伍,被李世民亲手送上了断头台。
他的结局似乎已成定局,但谁也没想到,徐茂公的一番善意之举,竟无意间给大唐埋下了一颗祸根!
徐茂公究竟做了什么?为何一个小小的恩情,日后竟会影响整个大唐?
公元7世纪初,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
曹州人单雄信自幼习武,与同乡好友徐茂公一同投身李密麾下,跟随其四处征战,建立了声势浩大的瓦岗军。
瓦岗军风头正劲之时,单雄信与秦琼、王伯当等隋末猛将,一起被誉为"隋朝五虎上将",威名远播。
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瓦岗军主帅李密心胸狭隘,对旧主翟让心生猜忌,竟设鸿门宴将其杀害。
从此军心涣散,瓦岗军渐露颓势。
李密不得已率残部投降隋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李渊父子。
徐茂公等将领随同李密归顺李氏政权,然而单雄信却另择明主,投入洛阳王世充麾下。
是何原因,令昔日并肩作战的好兄弟反目成仇?原来,早在隋文帝时期,单雄信的父亲和哥哥就死于李渊之手。
血海深仇,岂能轻易放下。
李世民杀单雄信后,徐茂公虽愧疚不已,但这份惺惺相惜,终究抵不过时代洪流的冲击。
忠义二字,自古难寻。
然而在乱世之中,个人的私怨,又岂能左右大局?是该效忠新主、为胜者拼杀,还是该坚持信念、为旧恩而战?人性的选择,让这对好兄弟走向了不同的命运。
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改国号为唐,封次子李世民为秦王。
王世充负隅顽抗,据守洛阳。
为巩固政权,秦王李世民决意拔除这最后一个心腹大患。
洛阳城下,炮火连天。
徐茂公随秦王征讨,单雄信则为王世充死守孤城。
昔日并肩作战的好兄弟,此番却刀兵相见,个中滋味,不足为外人道也。
洛阳城破,王世充被俘,秦王下令将其流放蜀地。
单雄信也未能逃脱被擒的厄运。
面对昔日好友徐茂公哀求宽恕的目光,李世民反问单雄信是否愿归顺大唐,然而盛怒之下的单雄信一句"誓死不降",断绝了仅存的一线生机。
英雄末路,大好男儿,岂甘苟活于世。
生于乱世,或许注定了心怀信念之人的悲剧色彩。
然而世间种种,终不过须臾。
功成身退之后,还有谁会记得你我争锋时的是是非非。
洛阳城头,血迹斑斑。
单雄信拒绝投降,终难逃一死。
然而临终之前,他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的妻儿。
亡国之君尚有妻儿百姓相随,败军之将,妻离子散又有谁管?
昔日好兄弟之情岂能朝夕反目?虽是敌对阵营,徐茂公岂能忘却单雄信恩义?割肉喂友,以示决心,这一幕定格在乱世的烽火硝烟中,成为兄弟情谊的永恒见证。
单雄信英勇就义后不久,其妻不堪丧夫之痛自尽,徒留一名孤儿单天长。
徐茂公闻讯赶来,将单天长抱在怀中。
即便自己前途未卜,仍将这孩子视如己出,含辛茹苦将他抚养成人。
人性的光辉,在乱世中愈发耀眼。
物是人非,英雄虽逝,情谊长存。
上天自有安排,冥冥之中,总有因果相报。
也许,这一切都是为了酝酿更大的故事,等待来日揭晓。
岁月如梭,男儿志气如山。
天长日久,单天长长大成人。
他虽无父无母,却有着类似乱世枭雄一般的气质。
游历江湖,练就一身武艺,手下聚集三千好汉,成了远近闻名的磨盘山大寨主。
时光荏苒,昔日恩怨似乎已被尘封。
然而心底深处,那份血海深仇从未泯灭。
丧父之痛、失母之恨如影随形,唯有报仇雪恨方能解心头之愤。
于是,当听闻李世民被困牧羊城的消息,单天长兴奋若狂。
这报仇的机会,岂能错过。
然而天不遂人愿。
行军半路,单天长就被唐军擒获。
虽然口称愿意投降,然而骨子里的倔强与偏执,却骗不了人。
李世民何等智慧,岂会轻易相信。
就这样,还未能报仇雪恨,单天长就难逃被杀的噩运。
父仇终难报,儿梦徒成空。
然而造化弄人,没想到这支看似断绝的火种,竟在时光的灰烬中悄然复燃。
正所谓天道轮回,来日方长,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只待后人续写新的篇章。
唐朝末年,黄巢大军席卷神州。
在那动荡不安的年代里,人人自危,朝不保夕。
谁曾想到,在黄巢军中响当当的将领里,竟有单雄信的第十一代世孙——单兴、单旺、单茂、单盛四兄弟。
"黄军四杰"的盛名,响彻大唐上下。
昔日的仇恨,早已被时光冲淡。
然而冥冥之中,仿佛有一股看不见的力量在暗暗牵引着一切。
单雄信虽身死,魂却不灭。
他的热血,他的勇气,他的执著,就这样在子孙后代的身上一代代传承下来,等待着最后的爆发。
公元880年,黄巢军攻陷长安。
大唐皇朝的根基,就此动摇。
虽然唐军最后还是勉强平定了黄巢起义,但盛唐气象,却已一去不复返。
昔日"单姓雄信、徐茂公,二世英豪、生死交"的佳话,早已随风而逝。
战火纷飞的乱世,才是英雄豪杰施展才华的舞台。
三百年后的大唐,早已物是人非。
然而在天道轮回之下,单雄信却终于借儿孙之手报了当年之仇。
或许正如他临终前所说:"我虽身死,犹有子孙在,他日必为我报此大仇!"诚不我欺。
英雄虽逝,精神长存。
乱世悲歌,道尽人间冷暖。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悲欢离合,也都有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
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的身影,就这样在历史的长河中时隐时现,给后人以无尽的遐想与启迪。
单雄信和徐茂公的故事,告诉我们,信念的力量,可以跨越生死;兄弟的情谊,可以穿越时空。
正邪难辨,忠奸莫测。
是非成败,不过一时。
然而那份情、那份义、那份信念,却可以流传千古,永世不朽。
那么,作为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又该如何面对人生的种种际遇?也许答案就在心中。
无须在乎一时的得失,无须在意世俗的评判,只需坚守本心,笃行前行。
正如那句古语所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来源:麟史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