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斩首”胡塞武装,三重战略动机交织,红海动荡加剧全球冲击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5 17:04 2

摘要:2025年3月23日深夜,美军战机从红海海域的“杜鲁门”号航母起飞,向也门首都萨那及北部萨达省的目标投下多枚精确制导炸弹。也门胡塞武装卫生部门次日发布数据显示,此次空袭已造成至少2人死亡、13人受伤。而在此前的3月15日至24日期间,美军对也门全境发动了至少4

2025年3月23日深夜,美军战机从红海海域的“杜鲁门”号航母起飞,向也门首都萨那及北部萨达省的目标投下多枚精确制导炸弹。也门胡塞武装卫生部门次日发布数据显示,此次空袭已造成至少2人死亡、13人受伤。而在此前的3月15日至24日期间,美军对也门全境发动了至少47次空袭,范围覆盖萨那、萨达省、荷台达省等胡塞武装控制区,累计造成上百人死伤。美国国防部高调宣称,行动已“成功摧毁胡塞武装总部并消灭其核心领导层”。这场被特朗普称为“重塑中东秩序的关键战役”的军事行动,表面上是对红海航道威胁的回应,实则裹挟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与国内政治算计,其效果与影响或将远超军事层面,成为中东局势新一轮动荡的催化剂。

战略动机:多重利益交织的军事冒险

美国此次对胡塞武装的“极限施压”,本质上是特朗普政府在中东地区“以武谋霸”策略的延续。从直接动因看,胡塞武装自2023年10月巴以冲突升级后恢复对红海航道的封锁,导致全球约25%的石油运输通道受阻,迫使国际航运绕道非洲好望角,仅美国企业每月损失便超过30亿美元。特朗普在3月15日的讲话中将此归咎于拜登时期“软弱政策”的恶果,强调“必须用压倒性武力恢复航道安全”。然而,这种解释仅触及问题的表层。深入分析可见,美国军事行动的深层逻辑至少包含三重战略考量:

其一,巩固以色列安全主导权。胡塞武装自2024年初恢复对以色列船只的袭击后,成为特拉维夫政府的“心腹大患”。特朗普政府与犹太游说集团的密切关系使其必须展现对以色列的绝对支持。宁夏大学李绍先教授指出,美国共和党对以色列的支持“力度远超一般想象”,此次空袭既是对胡塞武装导弹威胁的回应,更是向以色列递送的“安全承诺书”。值得关注的是,美军空袭目标不仅包括军事设施,还包括被指控为“伊朗情报据点”的萨那大学,这种扩大化打击显露出遏制伊朗势力渗透的意图。

其二,对伊朗实施“隔山震虎”。美国始终将胡塞武装视为伊朗的“地区代理人”。特朗普在宣布军事行动时明确警告德黑兰“停止向胡塞提供武器”,并声称已致信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要求重启核协议谈判。这种“军事打击+外交讹诈”的组合拳,与2024年特朗普重启对伊石油制裁的政策一脉相承。中国人民大学田文林教授认为,美国试图通过削弱胡塞武装来斩断伊朗的“地区触手”,进而迫使德黑兰在核问题上让步。不过,伊朗革命卫队司令萨拉米已强硬表态称“将采取一切手段支持盟友”,预示着美伊博弈可能进一步升级。

其三,转移国内政治压力。特朗普第二任期以来,国内通胀高企、俄乌调停受挫等问题使其支持率持续走低。研究显示,鸡蛋价格同比上涨47%引发的民生怨气,亟需通过外交危机转移公众视线。3月15日空袭前夕,美国家安全顾问华尔兹将《大西洋》月刊记者拉入涉密群聊“提前两小时透露作战计划”的异常举动,暴露出白宫试图通过操控舆论塑造“果断领导人”形象的意图。这种“军事表演政治化”的操作,与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发布“穿高尔夫球衫观战”照片引发的争议如出一辙,凸显其将军事行动异化为政治工具的倾向。

效果评估:战术胜利与战略困境并存

从短期战果看,美军的确取得部分战术优势。卫星图像显示,萨那西部的胡塞武装训练基地、荷台达港的导弹仓库等关键目标遭到毁灭性打击。美国防部宣称“已瘫痪其50%的远程打击能力”,迫使胡塞武装将“杜鲁门”号航母的防御半径后撤600公里。然而,这种表面优势难掩三大战略困境:

首先,非对称消耗战难以终结。胡塞武装35万作战人员依托山地地形构筑的隐蔽工事,使其在遭遇空袭后仍能保存有生力量。更棘手的是,该组织已建立完整军工体系,能自主生产“巴勒斯坦-2”型高超音速导弹(射程2150公里)和“雅法”隐身无人机。美军拦截单次无人机集群攻击需耗费2200万美元,而胡塞武装的袭击成本不足5万美元,这种“茅台灭蚊”式的消耗将持续拖累美国财政。正如也门问题专家所言:“炸毁一座工厂只需五分钟,但胡塞武装能在五天内重建三座。”

其次,**人道危机加剧反美情绪**。联合国数据显示,美军空袭已造成至少24名平民死亡,包括萨那居民区被毁事件中的3名儿童。胡塞武装借助社交媒体传播的残垣断壁影像,正在阿拉伯世界引发强烈反美浪潮。也门民众阿马尔在接受采访时愤慨表示:“美国炸弹上的‘精确制导’标签,不过是杀死我们孩子的借口。”这种情绪助长了胡塞武装“受害者叙事”的传播,反而强化其“抵抗轴心”的合法性。

最后,**地区盟友离心倾向抬头**。沙特、阿联酋等国虽表面上支持美军行动,但私下对“美国优先”政策深感不安。沙特智库报告显示,62%的海湾国家精英认为“美国无法提供持久安全承诺”。这种疑虑在3月24日达到顶峰:美军未经通报空袭萨达省发电站,导致该省大面积停电,引发沙特边境城市吉赞的连锁恐慌。地区国家开始秘密接触伊朗,探索“去美国化”的安全合作框架,这种地缘格局的重塑恐将削弱美国传统影响力。

连锁反应:动荡螺旋下的全球冲击

美军空袭引发的“蝴蝶效应”正在向多维度扩散。在安全层面,胡塞武装已誓言“用升级回应升级”,其3月24日对美军舰的导弹反击虽被拦截,却标志着冲突进入“以战养战”的新阶段。更危险的是,伊朗被曝正向胡塞武装提供卫星制导技术,若其承诺的“流星-5”中程导弹完成部署,红海航道安全将面临更大威胁。俄罗斯则趁机扩大外交斡旋,外长拉夫罗夫呼吁“用政治对话替代军事冒险”,试图争夺中东问题主导权。

经济层面,红海航运保险费率已飙升至战前的3倍,约12%的国际集装箱船队被迫停航。伦敦航运交易所预测,若局势持续恶化,全球供应链每月将承受120亿美元损失。这种冲击对刚复苏的世界经济无异于“迎面重击”,德国工商大会已警告“欧洲工业或将陷入新一轮滞胀”。

国际秩序层面,美国的“双重标准”遭到广泛质疑。其一边在联合国谴责俄罗斯“侵略”,一边对主权国家发动大规模空袭的行为,被南非驻联合国代表斥为“新殖民主义逻辑”。这种道义合法性的流失,正在加速“全球南方”国家构建独立于西方体系外的安全合作机制。

回望历史,从阿富汗到伊拉克,美国在中东的每一次军事冒险都始于“速胜”的幻想,终于“泥潭”的困局。此次对胡塞武装的空袭,表面上展现着超级大国的军事霸权,实则暴露其战略焦虑与能力边界。当特朗普穿着高尔夫球衫“远程观战”时,萨那街头废墟中的也门母亲正在埋葬孩子——这幅荒诞对比恰是当代强权政治的残酷隐喻。军事打击或许能暂时压制胡塞武装的导弹,却永远无法消灭孕育抵抗的土壤。要真正解开红海困局,钥匙不在F-35战机的弹舱里,而在加沙被封锁的医院与也门干旱的农田中。

来源:照理说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