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425亿港元配股:一场豪赌还是战略 necessity?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5 17:42 3

摘要:“先旧后新”8亿股新股,筹资约425亿港元,小米创下上市以来最大规模股权融资纪录。消息一出,市场反应剧烈,当日股价低开5.53%,盘中最大跌幅超6%,成交额突破620亿港元,刷新历史天量。


“先旧后新”8亿股新股,筹资约425亿港元,小米创下上市以来最大规模股权融资纪录。消息一出,市场反应剧烈,当日股价低开5.53%,盘中最大跌幅超6%,成交额突破620亿港元,刷新历史天量。

这一动作不仅暴露了市场对小米估值的分歧,更将这家万亿市值企业的战略野心与财务隐忧同时推向台前。

融资背后的战略阳谋

此次配售的紧迫性,直接源于小米多条业务线的资金饥渴。

根据2024年财报,小米全年营收达3659亿元,同比增长35%,经调整净利润272亿元,同比增长41.3%。但表面光鲜的数据难掩隐忧:智能电动汽车业务全年交付13.68万辆,虽带来328亿收入,但净亏损高达62亿,单台亏损约4.5万。

按照2025年35万辆的交付目标测算,仅汽车业务就需要再投入至少157亿元填补亏损窟窿。

叠加手机高端化、AI研发和全球门店扩张等战略,小米账面337亿元现金储备显得捉襟见肘。

花旗银行测算显示,2025年小米资本开支将突破105亿元历史高位。

市场对高位配售的疑虑并非空穴来风。

此次配售价53.25港元较前收盘价折让6.6%,与2020年配股后股价暴跌10%的历史阴影叠加,引发资金出逃。

更深层矛盾在于估值逻辑的撕裂:以50倍市盈率衡量,资本市场要求小米必须维持高增长叙事,而造车业务的持续亏损、手机毛利率下滑(2024年降至12.65%)与IoT业务“以价换量”的隐忧,正在动摇其增长基石。

万亿帝国的增长悖论

拆解小米2024年财报,三大业务板块呈现冰火两重天。

手机业务出货量增长15.75%至1.69亿部,平均售价升至1138元,但硬件升级推高成本,毛利率反降1.97个百分点;IoT业务虽首破千亿营收,30%增速背后却是空调、洗衣机等品类依赖补贴的销量激增,可持续性存疑;唯一亮眼的互联网服务贡献76.6%超高毛利率,但收入占比不足10%。

真正的增长赌注压在汽车业务——第四季度单车亏损已收窄至1万元,毛利率达20.4%,接近理想汽车水平。但这背后是产线超负荷运转的非常规操作,若产能爬坡不及预期,亏损可能再度扩大。

小米的焦虑映射出科技企业跨界造车的集体困境。

比亚迪3月初刚完成435亿港元配售,蔚来、小鹏等新势力同样面临“卖一辆亏一辆”的窘境。行业进入“淘汰赛”阶段,雷军将2025年定义为“生死时速”,既要解决SU7产能瓶颈,又要推进固态电池、高阶辅助驾驶等前沿技术,每项都是资金黑洞。

小米的融资策略凸显其矛盾处境:

既要以高估值吸引资金,又需向市场证明烧钱换市场的合理性。财报发布会上,高管反复强调“不会为短期利润牺牲长期投入”,但资本市场留给小米的时间窗口正在收窄——50倍市盈率下,若不能在未来两年实现汽车业务扭亏,估值体系恐面临重构。

进场收割与现实骨感

小米历来擅长在产业成熟期进场收割,从手机到电视莫不如是,但智能汽车是截然不同的战场:重资产、长周期、强监管,且特斯拉与比亚迪已筑起技术壁垒。

雷军将2024年称为“史上最强年报”,却难掩核心业务的疲态——剔除汽车业务,小米近三年营收年复合增长率仅1.46%。当“性价比”标签成为高端化桎梏,当生态流量难以直接转化为汽车溢价,小米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

站在425亿港元融资的关口,小米的豪赌刚刚开始。

这笔资金或许能缓解产能焦虑、支撑研发投入,但无法回答根本问题:在科技与制造的双重战场上,小米能否打破“大而不强”的魔咒?当资本市场的耐心进入倒计时,雷军需要证明,这场万亿估值的长跑中,小米不仅是故事大王,更是真正的破局者。#小米

来源:科技未来花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