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出殡,没结婚的为何不能抬棺?还有三类人也不能抬棺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25 18:01 3

摘要:早年间,村里李大爷走得突然,主家请我哥去抬棺。我哥扛着杠子正要出门,却被我爹拦下:"你去不得!还没成家的人,手不稳当。"转头叫我这个成了家的顶上。那年我才二十八,刚结婚三个月,头回抬棺得了主家塞的烫金红包。当时只觉得是喜钱,后来才明白这是老辈人的周全。

"没娶亲的不能碰棺材杠!"您可能听过这样的老话。这话乍听像是老古板,细琢磨却藏着先人的生活智慧。

早年间,村里李大爷走得突然,主家请我哥去抬棺。我哥扛着杠子正要出门,却被我爹拦下:"你去不得!还没成家的人,手不稳当。"转头叫我这个成了家的顶上。那年我才二十八,刚结婚三个月,头回抬棺得了主家塞的烫金红包。当时只觉得是喜钱,后来才明白这是老辈人的周全。

老人们说,成了家的人才算"吃了人间烟火"。这话不假,成了家的汉子,春种秋收养过家,肩上扛得起百斤粮,自然也能扛得住棺材的份量。河西村的老张头跟我比划过:"你看那没娶亲的后生,走路带风,干活图快。抬棺讲究四平八稳,走三步压一压杠,结了婚的最懂这个劲道。"

不过现在世道变了。前年王家办白事,八个抬棺的里头,倒有两个三十好几的未婚汉子。主家实在没法子——年轻人都进城打工,村里实在凑不齐人。最后折中的法子,给未婚的抬棺人腰上系红布,棺材头挂铜铃,算是既守了老规矩,又应了新时势。

自家人不抬棺
去年腊月,河东村王婶家的事让大伙记了教训。她让自家儿子抬老伴的棺,结果刚出村口,儿子哭得腿软打晃,棺材差点磕着路沿石。后来还是村主任喊来四个壮汉顶上,这才没误了下葬的吉时。

"自家人眼泪泡着心窝子,哪还使得上力气?"镇上白事知客老赵说得在理。按老规矩,孝子得捧遗像引路,三步一叩首,光是这套礼数就够耗人。更别说还要盯着纸钱别让风吹散,操心香烛不能灭,哪还分得出力气抬棺?

老人不上杠
今年六十八的李大爷,说起五八年那桩事还直摇头。那年他二十出头,跟着五十岁的孙叔抬棺上山。雨后黄泥路滑,孙叔一脚踩空闪了腰,棺材斜楞着卡在半山腰。最后还是八个后生拿麻绳拽,才把棺材拖到坟地。

"现在柏油路修到山脚,三轮车能送到坟头三丈远。"李大爷蹲在村口磨盘边说,"前年老刘家出殡,六个抬棺的里头倒有俩五十多的。要搁过去,这岁数早该扶拐棍喽。"

属相犯冲要回避
镇上阴阳先生老周的门框上,至今贴着张泛黄的生肖相冲表。去年陈家办丧事,偏巧六个抬棺的里有个属虎的——按老黄历正冲逝者属猴。主家不信这个邪,结果下葬当晚暴雨冲垮新坟。后来重修坟头时,老周让在坟前供了整猪头,这事才算过去。

"说是迷信,实则是图个心安。"老周捻着山羊胡说,"好比城里人考学穿红裤衩,咱乡下人就信这个理儿。"

抬棺队青黄不接
河西村会计老马掏出个皱巴巴的本子:"十年前抬棺队平均三十八岁,去年涨到五十二岁。"最愁的是去年冬至,村里凑不齐抬棺人,最后用了两个没娶亲的后生,三个六十出头的老汉,外加台租来的电动抬棺架。

"那铁家伙突突冒黑烟,把哭丧的都给呛咳嗽了。"主家老秦直叹气,"可没法子啊,年轻人都去城里送外卖了,总不能让我爹的棺材躺家里等。"

新旧规矩打商量
00后小伙小刘去年返乡,举着手机直播抬棺被老人骂"造孽"。后来他学乖了,把手机揣兜里只录音。现在村里折中的法子挺有意思:让未婚的抬棺人系红腰带,棺材四角挂铜钱,既守着老理儿,又应着新事。

村东头老木匠还琢磨出新式抬棺杠——中间裹层防滑海绵,既保稳当又不坏规矩。用他的话讲:"老树还得发新芽,老规矩也得穿新鞋。"

马家坡去年改了抬棺规矩:八人抬改六人抬,柏木杠上加钉防滑铁皮。但该守的老理儿一点没含糊——抬棺前要吃红糖荷包蛋,路上要唱引魂调,下葬时要撒五谷粮。

说到底,这些讲究就像老棉袄上的盘扣,看着繁琐却最贴心。变的不过是针脚手法,那份想让逝者安安稳稳、生者踏踏实实的心意,打从老祖宗那辈就没变过。

您说是不这个理儿?

来源:胖叔说三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