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预处理中的“理想除草剂”:塞替派为血液疾病患者开辟生命新土壤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5 19:46 3

摘要:如同培育珍稀植物需要精心改良土壤,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成功同样离不开对患者体内微环境的“生态重塑”。在血液疾病治疗领域,移植预处理正是这一过程的基石——通过充分清除或抑制恶性细胞和异常免疫环境,重塑骨髓空间,为供体干细胞成功植入创造沃土。近年来,随着精

如同培育珍稀植物需要精心改良土壤,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成功同样离不开对患者体内微环境的“生态重塑”。在血液疾病治疗领域,移植预处理正是这一过程的基石——通过充分清除或抑制恶性细胞和异常免疫环境,重塑骨髓空间,为供体干细胞成功植入创造沃土。近年来,随着精准医疗理念的深化与药物创新,以塞替派为代表的预处理药物正以全面清髓与免疫抑制的双重优势,推动移植治疗迈入更高治愈率、更低毒性的新时代,成为移植预处理方案中备受瞩目的理想用药。

移植预处理:生命重建的“开荒者”

HSCT是治疗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重要手段,而移植前的预处理则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预处理主要通过以下三方面发挥作用:其一,通过预处理可以清除患者骨髓中的恶性细胞(如白血病、淋巴瘤细胞)及异常造血干细胞,从而降低疾病复发风险。其二,预处理可抑制患者的免疫系统,通过降低宿主的免疫功能,减少对供体干细胞的排斥反应,提高移植成功率。其三,将患者造血干细胞从骨髓龛中清除,使植入的供者造血干细胞获得充足的空间以支持其增殖及分化,实现长期稳定的造血重建1。

预处理不仅能显著提高移植成功率,还能通过清除残留肿瘤细胞降低复发风险。此外,优化预处理方案还可减少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从而降低移植相关死亡率。目前,预处理已广泛应用于急性白血病、重型地中海贫血、淋巴瘤、骨髓纤维化等疾病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以及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及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等疾病的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中2。作为患者重获新生的关键一步,预处理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塞替派——预处理领域的“多面手”

依据治疗强度,移植预处理方案主要分为清髓性预处理、非清髓性预处理和减低强度预处理三种类型3。清髓性预处理方案通常由一种或多种烷化剂伴/不伴全身照射(TBI)组成,能够大量杀伤肿瘤细胞,并强烈清除受体的造血细胞和免疫细胞,抗肿瘤效果显著且复发率低,适用于年轻、无严重合并症的高危恶性血液病患者4。非清髓性预处理方案则以低剂量化疗联合免疫抑制为主,依赖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GVL)逐步清除病灶,具有毒性低、住院时间短的特点,更适合老年患者或伴有并发症且不宜接受强化疗的患者1。减低强度预处理方案介于上述两者之间,通过降低化疗剂量来平衡疗效与安全性,抗肿瘤效果优于非清髓性预处理方案且毒性低于清髓性预处理方案,适用于年龄较大的非血缘供体移植患者1。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如何选择适宜强度的预处理方案,在疗效与安全性之间找到平衡点,为患者争取更好的生存获益,一直是困扰移植工作者的重大难题。而塞替派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创新解法。

理想的预处理药物需保证供体造血干细胞的顺利植活,抑制移植排斥反应,同时尽可能地杀灭肿瘤细胞,并减少不良反应,提高移植成功率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塞替派作为一种烷化剂,具有杀灭肿瘤和免疫抑制的双重作用,可提高植入成功率、降低GVHD发生率;且该药分子量小,易透过血脑屏障,直达中枢神经系统杀灭肿瘤细胞,进一步降低复发风险;同时,塞替派的半衰期短,可快速代谢,对造血干细胞回输影响小,安全性良好,在移植前预处理中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国内首个获批移植预处理相关适应症的塞替派产品已在我国成功上市,该药继承了原研药的品质,并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欧盟国际双重认证,品质可靠。此外,该药采用成熟冻干粉针工艺,无菌且不含聚乙二醇400溶剂,无溶血风险,安全性更高。相较于其他塞替派产品,剂量更灵活,大小规格互相配合,可满足不同预处理方案的需求。

临床数据验证,指南共识背书,塞替派彰显临床价值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大量临床试验与真实世界研究广泛开展,塞替派的临床价值得到了充分验证。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allo‐HSCT治疗中,在传统BF(白消安+氟达拉滨)方案的基础上加入塞替派,可将5年累积复发率从30%降至15%,同时将5年生存率提升至68%,提示含塞替派的预处理方案在显著降低复发率的同时也为患者带来显著的生存获益(P=0.004;P=0.002)5。针对重型β地中海贫血的研究结果也同样令人欣喜6,采用含塞替派的预处理方案后,无关供者植入失败率低至1.9%,3年总生存(OS)率高达92.3%,有力证明了其在提高植入成功率和生存获益方面的优势。此外,Meta分析结果进一步佐证了塞替派的价值7,与传统Bu/Cy(白消安+环磷酰胺)方案相比,含塞替派的Bu/Flu/TT(白消安+氟达拉滨+塞替派)方案在OS方面表现更佳(HR:0.70),复发风险更低(HR:0.59)。上述结果均表明,基于塞替派的预处理方案可改善接受移植患者的治疗结局。在安全性方面,塞替派同样表现良好。一项针对310例AML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显示8,在allo-HSCT前采用含塞替派的预处理方案,黏膜炎发生率为46.8%,肝窦阻塞综合征的累积发生率仅为4.0%,均处于较低水平。此外,Meta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9,接受含塞替派预处理方案的患者神经毒性发生率为13.2%,表明毒性可控。在非血液学毒性方面,含塞替派的预处理方案同样展现出优势,≥3级非血液学毒性的发生率较低10。这些研究数据充分表明,含塞替派的预处理方案在确保疗效的同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上述丰富且有力的数据,全面证实了塞替派在各类移植预处理中的确切疗效与可靠的安全性。正因如此,塞替派获得了国内外指南的一致推荐。无论是allo-HSCT还是ASCT,塞替派作为预处理方案的重要药物,被广泛应用于白血病、淋巴瘤、地中海贫血等多个领域,为患者带来了良好的临床获益,持续推动着我国血液肿瘤长期生存率与治愈率的稳步提升。

总结

移植预处理是决定患者命运的“生命通道”,而塞替派凭借其清髓、免疫调节与促植入的协同效应,正成为这条通道上不可或缺的“护航者”。从清除恶性细胞到护航供体干细胞植入,从降低复发风险到提升长期生存,塞替派如同一支功能多样的画笔,为患者勾勒出重获新生的希望蓝图。

令人期待的是,第51届欧洲血液与骨髓移植学会(EBMT)年会即将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盛大召开,届时将有多篇塞替派相关研究成果公布。这些研究深入探索了塞替派作为预处理方案,在不同疾病类型、不同患者群体以及不同移植方式等领域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我们满怀期待,这些前沿成果的发布能够为塞替派的临床应用筑牢科学根基。同时,也希望通过更多真实世界研究与临床实践探索,进一步拓展塞替派的应用领域,让这片助力生命重建的沃土滋养更多患者,帮助他们收获新生。

参考文献:

1.王健民,吴涛.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研究现状[J].内科理论与实践,2010,5(01):4-8.

2.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抗白血病联盟,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抗淋巴瘤联盟. 塞替派在血液淋巴系统肿瘤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临床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2020年版) [J] . 白血病·淋巴瘤, 2020, 29(9) : 513-518.

3.Gyurkocza B, Sandmaier BM. Conditioning regimens for hematopoietic cell transplantation: one size does not fit all. Blood. 2014 Jul 17;124(3):344-53.

4.赖耿良,叶中绿.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概述[J].中国医学创新,2022,19(20):179-184.

5.Sora F, Grazia CD, Chiusolo P, et al. Allogeneic Hem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 PrepaRed with Busulfan and Fludarabine (BUFLU) or Thiotepa, Busulfan, and Fludarabine (TBF): A Retrospective Study. Biol Blood Marrow Transplant. 2020 Apr;26(4):698-703.

6.Li C, Wu X, Feng X, et al. A novel conditioning regimen improves outcomes in β-thalassemia major patients using unrelated donor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Blood. 2012 Nov 8;120(19):3875-81.

7.Luo C, Wu G, Huang X, et al. Myeloablative conditioning regimens in adult patients with acute myeloid leukemia undergoing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complete remis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 Bone Marrow Transplant. 2023 Feb;58(2):175-185.

8.Eder S, Labopin M, Finke J, et al. Safety and efficacy of thiotepa-based conditioning for allogeneic transplantation in AML: a survey from the ALWP of the EBMT. Bone Marrow Transplant. 2017 Feb;52(2):238-244.

9.Kokolo MB, Fergusson D, O'Neill J, et al.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thiotepa as conditioning treatment prior to stem cell transplant in patients with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 Leuk Lymphoma. 2014 Dec;55(12):2712-20.

10.Rosales F, Naparstek E, Varadi G, et al. The role of thiotepa in allogene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patients with leukemia. Leuk Res. 1999 Oct;23(10):947-52.

编辑:Isa

审校:Vera

排版:Red

执行:Cherry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灵科超声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