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钠离子电池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与锂离子电池研究几乎同步展开。两者的工作原理相似,都是基于离子在正负极间穿梭实现电能的存储与释放。早期由于缺乏适合钠离子电池的关键材料,其发展步伐相对滞后,直到2010年后迎来了它的发展转折与复兴。
大家好,我叫陆雅翔,来自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我所在的北京市是中国科研创新的重要中心。今天,我想特别向大家介绍一项对全球能源转型至关重要的科研成果——钠离子电池技术。
对钠离子电池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与锂离子电池研究几乎同步展开。两者的工作原理相似,都是基于离子在正负极间穿梭实现电能的存储与释放。早期由于缺乏适合钠离子电池的关键材料,其发展步伐相对滞后,直到2010年后迎来了它的发展转折与复兴。
通过研究人员在钠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研制、电芯结构设计、电池系统集成等方面取得的一系列突破,实现了钠离子电池在短续航电动汽车、家庭工业储能和储能电站的应用示范。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钠离子电池不仅具有钠资源储量丰富、分布广泛、成本低廉和兼容现有锂离子电池生产设备的优势,还具有较好的功率特性、宽温适应性和安全性能等优势。
钠离子电池技术的新科技成果不仅体现在其自身性能的显著提升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更在于其对人类社会能源结构变革、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等方面的深远影响,有望在未来能源格局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我在中国北京邀请各国青少年,积极参与2024“多彩世界”国际青少年绘画邀请展。
用科技的力量改变世界,我们在行动!
来源:perfect林1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