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 同样“四世三公”,为啥汝南袁氏能出诸侯,弘农杨氏没有?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5 18:42 3

摘要:总体来说,弘农杨氏虽然也是“四世三公”,但却与袁氏大为不同。杨氏以杨震为代表主要代表了东汉士人嫉恶如仇,与宦官集团抗争的一面。而袁氏自袁敝以下,则主要体现了明哲保身、与权贵合流的一面。汝南袁氏能出袁绍和袁术那样的军阀或诸侯,而弘农杨氏则没有类似情况,主要有三四

同样“四世三公”,为什么汝南袁氏能出袁绍和袁术那样的军阀或诸侯,而弘农杨氏则没有?

总体来说,弘农杨氏虽然也是“四世三公”,但却与袁氏大为不同。杨氏以杨震为代表主要代表了东汉士人嫉恶如仇,与宦官集团抗争的一面。而袁氏自袁敝以下,则主要体现了明哲保身、与权贵合流的一面。汝南袁氏能出袁绍和袁术那样的军阀或诸侯,而弘农杨氏则没有类似情况,主要有三四个方面的原因。


01

首先,从主观上,弘农杨氏并没有割据的意愿,从“四知太守”杨震,再到杨彪,弘农杨氏的家风就讲的是清廉和忠诚。也许内心不敢有乱世割据的大胆想法。所以,杨彪才会跟着献帝从洛阳到长安再到许都,哪怕被曹操下狱,哪怕董卓要杀他。

看杨彪和董卓据理力争,可知弘农杨氏的正直家风并未丢失。

董卓大会公卿曰:“高祖都关中十有一世,光武宫洛阳,于今亦十世矣。案《石包谶》,宜徙都长安,以应天人之意。”

百官无敢言者。

彪曰:“移都改制,天下大事,故盘庚五迁,殷民胥怨。昔关中遭王莽变乱,宫室焚荡,民庶涂炭,百不一在。光武受命,更都洛邑。今天下无虞,百姓乐安,明公建立圣主,光隆汉祚,无故捐宗庙,弃园陵,恐百姓惊动,必有糜沸之乱。《石包室谶》,妖邪之书,岂可信用?”

卓曰:“关中肥饶,故秦得并吞六国。且陇右材木自出,致之甚易。又杜陵南山下有武帝故瓦陶灶数千所,并功营之,可使一朝而辨。百姓何足与议!若有前却,我以大兵驱之,可令诣沧海。”

彪曰:“天下动之至易,安之甚难,惟明公虑焉。”

《后汉书·卷五十四·杨震列传第四十四》

卓作色曰:“公欲沮国计邪?”

太尉黄琬曰:“此国之大事,杨公之言得无可思?”

卓不答。

司空荀爽见卓意壮,恐害彪等,因从容言曰:“相国岂乐此邪?山东兵起,非一日可禁,故当迁以图之,此秦、汉之势也。”卓意小解。

爽私谓彪曰:“诸君坚争不止,祸必有归,故吾不为也。”议罢,卓使司隶校尉宣播以灾异奏免琬、彪等。

《后汉书·卷五十四·杨震列传第四十四》

看曹操迫害杨彪,可知其对汉室的忠诚。

建安元年,杨彪跟着天子一起来到许都。在天子大会群臣的宴会上,曹操见杨彪脸色不对,怕自己像董卓一样被除掉,就赶紧找借口溜了。没过多久,杨彪被随便找了个理由罢官。

时天子新迁,大会公卿,兖州刺史曹操上殿,见彪色不悦,恐于此图之,未得宴设,托疾如厕,因出还营。彪以疾罢。

建安二年(197年)在寿春称帝,建号仲氏,置公卿,祠南北郊。杨彪因为和袁术有姻亲关系,而被折磨治罪。

时袁术僭乱,操托彪与术婚姻,诬以欲图废置,奏收下狱,劾以大逆。

营救杨彪的不但有孔融,还有荀彧等人。最后,孔融等人据理力争和全力营救下,更重要的是,曹操实在找不出什么口实,只好放了他。

《三国志·魏书·满田牵郭传》:故太尉杨彪收付县狱,尚书令荀彧、少府孔融等并属宠:“但当受辞,勿加考掠。”宠一无所报,考讯如法。数日,求见太祖,言之曰:“杨彪考讯无他辞语。当杀者宜先彰其罪,此人有名海内,若罪不明,必大失民望,窃为明公惜之。”太祖即日赦出彪。

正是因为如此,才一定程度上导致客观上弘农杨氏的后人并未外任做官。哪怕像袁绍、袁术、曹操一样,得已一守,手握一郡之兵,后开始发迹,这对位居三公的杨氏来说并不难。但他们客观上没有这么做,所以才没有割据一方的实力。

02

第二,从客观上,弘农杨氏所在的郡王弘农郡属于司隶校尉部,直接归京师管,就算返乡造反,也几乎没有可能。

东汉时很注重同州,同郡这种关系,袁氏郡望在关东,杨氏则在关中。东汉汝南郡属豫州刺史部 ,其后治所屡迁,辖境渐小。顺帝时领三十七县。东汉末年的时候关中那一带包括司隶校尉部一直被董卓带来的凉州人占着,杨氏没有活动空间。

杨彪也曾经当过颍川太守、南阳太守,但是天下大乱的时候杨彪已经回到一直在京城陪着献帝。

举个更直观的例子:反抗董卓的所谓“十八路诸侯”,韩馥,颍川人;袁术、袁绍、袁遗,汝南人;孔伷,陈留人;刘岱,东莱人;王匡,泰山人;张邈,东平人,;桥瑁,梁国;鲍信,泰山人;孙坚,吴郡人。 这些人全部来自关东,早在起兵之前就形成了相对较亲密的社交关系网。而弘农杨氏郡望在关西,宗族都在关中。想入伙,也没有那么容易。随着东汉末年的战火,政治由关中向“以洛阳为中心,兖、豫为主体的中原地区”转移,更让汝南袁氏就占尽了这种便宜,杨氏机会更渺茫。

03

第三,时机问题。从袁绍兄弟的发家,能看出来,一开始,袁氏不断寻找各种机会突破。比如,袁绍早在汉灵帝组建西园新军的时候,就是中军校尉了。中平元年(184年),还被大将军何进征召,统领羽林军。后来又担任司隶校尉。董卓入京以后,就跑到地方任渤海太守。

英雄记记载说,袁绍年轻的时候隐居洛阳,不妄通宾客,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见。又好游侠,与张孟卓、何伯求、吴子卿、许子远、伍德瑜等皆为奔走之友。不应辟命。中常侍赵忠谓诸黄门曰:"袁本初坐作声价,不应呼召而养死士,不知此儿欲何所为乎?"绍叔父隗闻之,责数绍曰:"汝且破我家!"绍於是乃起应大将军之命。

可以看出袁绍年轻的时候就注意在洛阳结交天下名士,还结交了不少游侠当时的宦官赵忠就怀疑袁绍有什么野心,还告诉袁绍的叔父袁隗,在叔叔的训斥下袁绍才入了大将军何进的幕府。这些行为对他后面外任、起兵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应该说,杨彪的人生道路就是按照父亲杨赐的标准道路走的。在熹平年间,他被征为议郎,后来迁任侍中,转为京兆尹。光和二年(179年),后被征为侍中,相继任五官中郎将、颍川太守、南阳太守、永乐少府、太仆、卫尉等职。中平二年(185年),由于父亲杨赐去世,杨彪世袭父亲临晋侯的爵位。袁绍就是这个时候任中军校尉然后一步步拿到地方兵权的。这个时候,杨彪已经四十多岁了,但是还有机会,就像刘表,赴任荆州的时候也四十多岁了。但杨彪的道路没有那么简单,中平六年(189年)九月,还是以太中大夫职接替董卓为司空。同年十二月,接替黄琬任司徒。走的仍然是“三公”的路子。杨氏的后人,杨修建安年间被推选为孝廉,后改任郎中,当时也只不过二十来岁。最关键的是,曹操已经迎立了献帝,杨氏几乎没有外任的机会,最后只能让曹操征辟为主簿。

怎么理解这个时机问题,就是说,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当董卓进京后,很多有想法的都就逃走了,比如袁绍、袁术、曹操等人,他们或返回家乡,或借中央之手外任,趁此掌握了一州或一郡的军事大权,最终称霸一方。而杨彪选择留在朝廷,虽然贵为三公,但实际上东汉末期的三公已经是一个虚职了。所以杨氏并没有抓住成为独立势力的机会。

04

还有,人才的凋零。除了年长者居于三公的显赫位置外,在袁绍这一辈里,还有袁忠、袁闳、袁弘等人,他们担任过沛国相、卫尉等职,整个袁氏家族可谓枝繁叶茂。而杨氏家族中有出类拔萃的年轻辈才俊除了杨修,还有杨琦(一作杨奇),几乎再也找不出来了。或者说杨氏后人中,大多岌岌无名。这也是不得不考虑的一个因素。

来源:筷历史驿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