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说“我们克制了贪婪,只挣一点点”,这句话为什么很危险?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25 23:59 3

摘要:最近连开了几个客户的会,发现大家讨论的焦点都离不开雷军。尤其是雷总最新演讲的那句:“我们克制了贪婪,只挣一点点。”

最近连开了几个客户的会,发现大家讨论的焦点都离不开雷军。尤其是雷总最新演讲的那句:“我们克制了贪婪,只挣一点点。”

这句话就像是什么绝世武功的口诀,让很多人,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的老板和创业者,感到心驰神往,激动万分。

雷军是什么境界?原来我们卷低价、压利润竟然是走在无比正确的道路上。好的,继续坚持,说不定哪天我们也跟小米一样……

于是你发现,明星企业家的一句话,不仅能上热搜,还能成为迷幻药,让人飘欲仙。

但是呢,真相往往隐藏在聚光灯照不到的阴影里。

01

上个月,我认识五年的老陈找上门来,这个做了十几年外贸的汉子蹲在我办公室门口抽烟,脚边堆着三盒没开封的降压药。

"我把厂里利润砍了四成,现在仓库堆满货,经销商天天闹着退货。"

他是雷布斯的忠实粉丝,手机屏幕上经常播放雷军演讲的切片视频。

"不是说薄利多销就能成吗?"烟灰簌簌掉在他磨破的皮鞋上。

此时我突然意识到,很多创业者正在误解大人物的场面话。

雷军说小米成功是因为克制贪婪,这话就像学霸说"我考前都没复习"一样。

你知道小米去年研发投入了多少钱吗?241个亿。他们全国有1680家售后网点,光工程师就养着上万人。这些实打实的本钱,才是敢说"赚一点点"的底气。

这就像你看见邻居家孩子钢琴考了十级,他说"随便练练",但不会告诉你家里请的是中央音乐学院的私教。

当然,雷军说的“只挣一点点”,在某些情况下,确实是一种成功且有效的企业战略,但它像冰山一角,隐藏着水下庞大的系统性工程。

当小米在发布会上承诺“硬件综合净利率不超过5%”时,台下掌声雷动的观众未必意识到,这个承诺背后,是十年构建的供应链帝国、全球布局的生态链矩阵、以及用互联网服务反哺硬件的商业闭环。

一位在深圳做硬件的老板曾向我吐露他的心声:“我们也想学小米定价,但同样的配置,我们的成本可以比小米高两成。”

为什么?因为小米的规模效应能让屏幕采购成本压到行业最低,因为它的生态链企业能共享研发资源,更因为它用手机销量撬动广告、云服务、金融等高利润业务——而这些,恰恰是中小企业最匮乏的“隐形肌肉”。

这又让我想起,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的那句话:“效率是正确地做事,效益是做正确的事。”

小米的“薄利”是结果而非手段,它的本质是通过极致效率创造系统性价值。而许多模仿者却本末倒置,把“低价”当作战略目标,最终陷入“越降价越亏损”的死循环。

02

去年双十一,有个做智能水杯的团队找我咨询。他们原价299元的杯子,硬是学小米砍到99元,结果月销十几万台反而亏了八十多万。

因为要压低成本,他们只能把进口温控芯片换成山寨货,退货率直接飙到40%。

最讽刺的是,原先愿意付299元的优质老客户也跑了大半。现在他们来的很多用户,对价格更敏感,而且钱少事还多。

其实大企业玩低价和你根本不在一个维度。小米电视卖得便宜,是因为他们靠手机赚钱。沃尔玛敢天天平价,是因为全球采购能把成本压到地板价。

但普通创业者呢?你降价10%,利润可能就没了20%。就像你去菜场买菜,大妈能给你抹个零头,但要是学超市搞"天天低价",第二天就得关门。

这正是小米模式最容易被误读的陷阱。雷军敢承诺5%的净利率,是因为小米早已跳出单纯卖硬件的维度。

它的互联网服务毛利率超过七成,广告收入比造车业务还高,生态链产品的协同效应更是让用户不断复购。而对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低价策略只会让企业变成“成本绞肉机”——没有生态反哺,没有品牌溢价,每一次降价都是在透支生命力。

更危险的是,这种策略正在扭曲商业价值观。

一位母婴品牌创始人告诉我,自从模仿小米推行“极致性价比”后,团队再也提不出创新的方案:“所有人都在算怎么省成本,没人敢想怎么创造价值。”

当企业把“低价”当作唯一竞争力时,本质上已承认自己无法提供不可替代的价值。

03

我常想起2016年的手机行业。当时所有厂商都在学小米搞性价比,结果全行业利润率大跌。

直到华为开始做Mate系列,OPPO搞出闪充技术,市场才发现:原来消费者愿意为好产品多掏钱。

创业者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把结果当方法。雷军现在说"薄利多销",是因为小米已经长成参天大树。但回到2011年小米刚做手机时,他们可是顶着"山寨机"的骂声,靠MIUI系统这些创新杀出来的。

这就像你看见大饭店说"食材成本要控制",就跟着用便宜原料,却忘了人家有名厨能把萝卜雕出花来。

雷军最近晒出在武汉大学樱花树下的照片,配文云淡风轻,但同时小米被传出拟以每股52.80—54.60港元的价格,配售7.5亿股股份,通过先旧后新方式配售股份,寻求募集最高53亿美元(人民币约385亿元)。

这背后藏着极其残酷的真相:巨头的“薄利”本质上是一场资本游戏。

小米可以用硬件亏损换取用户基数,再用互联网服务收割利润,可以用百亿现金储备熬过行业寒冬,更可以用资本市场募集的资金豪赌未来——而这些,都是中小企业难以企及的“特权”。

有的老板企业做得还不错,放下豪言壮语说我也可以搞生态。你真的可以吗?

在苏州,一位智能家居创业者就曾试图复制小米生态链模式。他压低产品价格,投资开发APP,结果发现:用户根本不接受“小品牌”的生态绑定,APP日活量始终徘徊在三位数。

“小米的便宜是建立在品牌信任基础上的,而我们连入场券都没有。”

这种失败揭示了一个更残酷规律:没有势能积累的“薄利”,只是一种慢性自杀式的促销而已。

04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小企业毫无机会。上周见了个做拉杆箱的老板,他的做法让我眼前一亮。别人都在比谁价格低,他却把箱子做成"移动办公仓",内衬能变电脑支架,轮子带自发电充电。价格是同行三倍,今年反而又拿下三十家机场门店的订单。

他说了句大实话:"降价是最偷懒的竞争,就像往红酒里兑水,短期能多卖,长期肯定砸牌子。"

在上海,我遇见一位女装品牌创始人,她的定价比行业均价高两成,却实现了三年增长十倍。秘诀是什么?她把供应链缩短到“设计师—工厂—用户”三点一线,用独家面料和定制剪裁打造差异化。她放弃电商平台的流量战争,转而在线下推广,用高档社区的体验式广告、老洋房举办的私享沙龙,让顾客为“专属体验”买单。

其实看看身边活得好的中小企业,没有哪家是靠低价熬出来的。

我家楼下开了二十年的修车店,其实单算工时费已经比4S店还贵,但老板却能准确说出每位顾客的车型和保养习惯。

一个朋友开的饺子馆,价格是隔壁某连锁网红饺子店的两倍,但每天现熬骨汤,还能给常客定制馅料。

这些藏在细节里的价值,才是别人抄不走的护城河。

这也印证了菲利普·科特勒在《营销管理》中提到的那句洞察:“价格是价值的函数。”

当你能提供独特的价值——无论是情感共鸣、场景体验还是技术壁垒——用户就愿意支付溢价。

05

雷军的“只挣一点点”就像河对岸的路灯,它照出的不是路径,而是差距。

它提醒我们:盲目模仿巨头策略,就像你骑着自行车去追赶高铁——不仅徒劳,还可能车毁人亡。

所以创业者千万别被大佬的谦辞带偏。当你听到雷军说"赚一点点",要想到这是年销3000多亿的企业说的"一点点"。

这就像王健林说"先定个小目标",马云说"对钱没兴趣",这些话我们普通人听听就好。

真正的破局者,都懂得在巨头的游戏规则外开辟新战场。

当你看到小米SU7 Ultra以豪车姿态冲击高端市场时就该明白:连“价格屠夫”都在挣脱低端陷阱,而那些还在血拼低价的中小企业,或许正将自己锁死在价值链的最底层。

下次再有人激动地跟你说要学小米模式,建议他先做三道算术题:算算自己的现金流能扛多久亏损,算算供应链有没有议价能力,算算用户会不会为降价后的产品买单。

如果这三个数字不好看,不如把精力花在研发室和用户现场,那里才有真金白银的机会。

说到底,企业经营不是抄作业。雷军的答案再漂亮,那也是小米的答案。创业者要解的,始终是自己的应用题。

所以请记住:商业世界里最危险的谎言,就是让人相信“成功可以复制”。

雷军的故事不属于你,你的战场需要更犀利的武器——可能是极致的产品力,可能是无法替代的体验,也可能是颠覆行业的想象力。

唯一确定的是,这片战场上,“只赚一点点”绝不是你的胜利勋章。

(全文完)

作者简介:天真一笑,前国际4A创意总监,知胜咨询创始人,曾服务过50+世界500强企业的创意营销,并帮助100+中小企业及创业者从0到1走上品牌轨道。寻找生意解药,就问天真一笑。有问题咨询作者,请后台私信联系。

来源:天真一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