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几乎每一位深度造访过斗南花市的友人,都听过这句话:“斗南市场是一根扁担,一头挑起花农,一头挑起花商。”在斗南集团大数据展厅的内,这句话的下方是数十张斗南花市内相关从业人员的照片,对外介绍时每次都要冷幽默地补充一句:“这些都是我们市场内真实的花卉人照片,不是群众
2
25
斗南花卉| 人物专版
几乎每一位深度造访过斗南花市的友人,都听过这句话:“斗南市场是一根扁担,一头挑起花农,一头挑起花商。”在斗南集团大数据展厅的内,这句话的下方是数十张斗南花市内相关从业人员的照片,对外介绍时每次都要冷幽默地补充一句:“这些都是我们市场内真实的花卉人照片,不是群众演员喔。” 我们把这些人,称之为“离不开的斗南花卉人。“在中国花卉产业的变革中,在斗南花市近三十年的历史进程中,这些人始终在场。我们将陆续把他们充满温情、生动、真诚的斗南花商故事与您分享。
今日人物 “野生文青” Alan
“滇池水养出来的花虱子,离了这片酸土,再贵的进口营养液也开不出苞!”
今日主人公是一位在斗南花卉市场内摆摊儿卖花2周的95后“野生文青”Alan,一同在摊位现身的还有他的新婚妻子和小狗。谈及在斗南花市卖花的体验,他告诉我们:“别处卖花是交易,这儿是‘打仗’!凌晨三点早市里人挤人,花农拿花枝当暗号比划价格,生人根本看不懂。外地市场摆的是精致花盒,我们这儿直接论捆交易——但你要真懂行。”而这些“生人看不懂”的细节,正是Alan觉得最应该保留下来的斗南文化符号:凌晨熙攘的市场内,“花农把卡罗拉玫瑰往肩头一搭,右手比三代表三块,左手捏耳垂表示可砍价——这套江湖暗号传了三十年,比扫码付款有温度。上次有个大学生录这套手势说要申遗,我看行!”这套诞生于90年代的暗语体系,至今仍在见证新老交替。
在面对花卉产业的迭代升级vs传统对手交易的共融问题上,这位95后花商也展现出了不一样的思考。对他而言,一方面花卉产业的数字化让他体验到了不必时时看天吃饭,智能化设备也可以让厄瓜多尔玫瑰存放半个月;或者通过直播实现现采现卖的流量便利。但另一方面,在斗南花市内“看那些蹲在泡沫箱上啃烧饵块的‘花二代’,手机里装着三个翻译软件——他们能把花卖给日本人,用俄语和莫斯科客商砍价。一定程度来说,斗南花市是云南人看世界的窗口。”这是斗南人自己长出来的智慧,也是时代变革中新旧融合的新生态。
Alan对他所从事的行业热爱溢于言表。在他眼里,鲜花如果只有商品这一个属性,那未免太过苍白。“每支花背后有两季阳光、三场暴雨、几十次病虫害,最后到你手里还带着昆明的云。”老实说,这是我们听过最美丽的非官方云花宣传词,就像他结尾时告诉我们的,他与斗南的关系,就好比“滇池水养出来的花虱子,离了这片酸土,再贵的进口营养液也开不出苞!”
编后语
在斗南,每一朵花都是双生花——向上绽放的是商业传奇,向下扎根的是人间冷暖。当主场馆卷帘门再次升起,33万平方米的市场里,十万个关于守护与生长的人生,正在晨雾中舒展叶片。
文章中受访者名称为化名,文中图片存在版权不可盗用
来源:哈尔滨探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