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双减”之后,免费试听课的市场变天了。以前是50元、19.9元的试听课课程遍地开花,但是随着“疫情”结束,经济下行,免费试听课逐渐成为教培行业的“流行打法。”
“双减”之后,免费试听课的市场变天了。以前是50元、19.9元的试听课课程遍地开花,但是随着“疫情”结束,经济下行,免费试听课逐渐成为教培行业的“流行打法。”
许多中小机构希望通过免费试听课吸引潜在客户,但实际操作中,免费试听可能带来一系列弊端也很明显:
1. 吸引“薅羊毛”用户,转化率低
你会发现免费试听容易吸引大量非精准用户(如蹭课、占便宜型家长),真正愿意付费的客户占比极低,而且市场上这一部分家长已经不在少数。
2、转化成本高
需投入大量人力、场地、师资资源,但最终可能仅有10%-20%的付费转化率,甚至有的机构比这个更低。
3. 拉低品牌价值,削弱专业性
频繁免费活动会让家长认为机构“廉价”或“缺乏竞争力”,甚至质疑课程质量,无形中让机构的教学和服务变得廉价。
4. 难以达到家长的预期
免费试听容易让家长产生“课程应该免费”的错觉,后续付费时心理落差大。
试听课效果未达预期或者已经达到了预期,家长可能还不满意,负面口碑可能被放大传播。
“双减”之后,教培机构千万不要盲目地搞免费试听课,可以设置一些优化策略:
1.设置试听门槛
付费试听:象征性收取费用(如69.9元/次),过滤非目标用户,同时体现课程价值。开放少量试听名额,营造稀缺感,提升家长重视程度。
2. 以“诊断服务”替代单纯试听
学习能力测评:免费提供学科测评或能力诊断,展示专业性,同时收集用户需求。针对性方案:根据测评结果,给出个性化学习建议,为后续课程推荐铺垫。
3. 强化“口碑传播”而非广撒网
老学员转介绍:提供奖励机制(如课程折扣、礼品),鼓励现有学员推荐精准用户。举办小规模教育讲座或升学政策解读活动,吸引高净值客户。
其实,要想采用免费试听,需严格设计流程:
1. 明确目标:仅针对特定人群(如竞赛班种子选手、高潜力学员)。
2. 内容差异化:试听课内容与正式课深度绑定(如只讲核心方法,完整内容需报班解锁)。
3. 闭环设计:试听结束后必须跟进转化动作(如测评报告解读、学习规划面谈)。
教培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教学效果和口碑**,而非通过免费吸引流量。与其盲目追求试听人数,不如通过精准筛选、价值展示、口碑裂变锁定目标客户。记住:
付费意愿是客户质量的第一筛选器;
稀缺感比免费更有吸引力;
专业服务比低价更能赢得长期信任。
来源:办学一点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