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日本会成为照相机大国呢?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26 07:22 4

摘要:在这个人人都用手机拍照的时代,数码相机似乎正走向没落。要是向专业影像领域问一句:当今世界还有哪个国家在踏踏实实地做相机?答案必然会提及日本。今晚,我与日本照相机株式会社的社长深入交流,从佳能、尼康、索尼,谈到富士、理光、松下,不禁感叹:数码相机领域仿佛被日本人

在这个人人都用手机拍照的时代,数码相机似乎正走向没落。要是向专业影像领域问一句:当今世界还有哪个国家在踏踏实实地做相机?答案必然会提及日本。

今晚,我与日本照相机株式会社的社长深入交流,从佳能、尼康、索尼,谈到富士、理光、松下,不禁感叹:数码相机领域仿佛被日本人所垄断。这种“垄断”并非一时的荣耀,而是持续数十年的稳定产出,就像东京冬季街头的自动售卖机,应有尽有且难以被撼动。


日本的相机种类丰富且分类细致。若你热衷于街头抓拍,富士是不错的推荐;若偏爱人像虚化效果,佳能堪称佼佼者;要是你是打鸟爱好者,尼康的长焦镜头可供你选择;若追求黑科技,索尼会给你带来“全球最小的全画幅微单”。你购买的是相机,他们提供的则是多样化的消费选择。

那为什么偏偏是日本呢?为什么不是美国、韩国、中国或者法国呢?

这要从日本作为战败国的复兴计划说起。

二战后,日本几乎被摧毁殆尽,唯有大脑还能快速运转。物资匮乏使其无法发展重工业,于是选择了轻巧型的发展路线。当其他国家在制造飞机、汽车、导弹时,日本人在屋内研磨镜片、制造镜头。这种全民性的精细态度,从电饭煲延伸到了镜头制造领域。德国人造相机体现出机械之美,而日本人造相机就如同修理钟表般精细。

那个时期,日本的光学企业将军用镜头逐步民用化,技术不断积累,把“观看”变成了一种哲学——既然无法改变世界,那就记录世界。日本摄影理论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词叫“日常感”,听起来像生活类公众号的名字,实际上是指把平凡的事物拍出艺术感。



这种审美在他们的数码相机中体现得十分到位。用富士X100系列拍摄街头,照片中的人物不再仅仅是人物,而是“经过构图后的存在”。用索尼A7R拍摄风景,你会怀疑这个国家是否对色彩调校过度执着,他们连枫叶的红色都有十七种算法。

相比之下,其他国家似乎有些偏离方向。美国认为相机不盈利,便将技术转移到手机领域。德国做得过于高端精致,一台徕卡相机起步价就要两万人民币,消费者往往会放弃而选择手机。中国虽然制造能力很强,但在核心影像技术方面尚未进入前列——优势更多在于组装而非原始设计。

日本则不同,他们采用积小胜为大胜的策略。他们不进行颠覆性创新,而是每一代产品优化5%,不知不觉十年过去,他们就远远领先了。这种默默的领先优势,是很多科技大国所惧怕的。


日本数码相机的强大也与其文化有关。

他们有着极端注重细节的性格,能够让产品做到“在你未想到之前就为你准备好”。例如索尼的微单,热靴盖都能设计成自动防水;富士的菜单系统,逻辑层层递进,就像哲学系学生写的毕业论文;佳能在AF对焦算法中内置人物识别功能,还能区分主要人物和游客。

你以为这是人工智能,其实是他们深入研究人类拍照行为的结果,知道你下一步要按哪个按钮。

而且,在日本,拍照并非只是科技行业的事,而是一种全民性的活动。他们的小学有摄影社团,老人散步时不忘带单反,情侣约会时一起玩微距摄影。你在秋叶原的二手相机店看到一个戴口罩、背双肩包的中年男人在挑选镜头,不必惊讶,他可能是大学教授,也可能是业余街拍高手。

他们的社会默认了一个观念:拍照不是为了记录,而是为了构建与世界的联系。他们用镜头理解世界,再通过影像表达自我,这种文化氛围为数码相机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

当然,这种强大也并非毫无代价。

日本数码相机的辉煌建立在长期压抑、激烈竞争和精细打磨之上。他们的工程师经常加班到深夜,一个快门按钮的回弹力要测试上千次才能出厂。外壳喷漆的耐温系数要在极寒和高温下测试多轮。消费者说一句“这相机质感真好”,他们内心就会涌起一种扭曲却真实的满足感。


同时,这个行业也在悄然走向下坡路。
随着手机摄影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购买相机。相机厂商也逐渐意识到不能仅靠参数竞争,于是开始加入滤镜、色彩风格和视频功能。你本以为买的是影像工具,打开后发现它比手机App还复杂。

即便如此,全球数码相机市场份额仍有超过八成掌握在日本手中。这并非市场因素,而是文化的沉淀。

日本是世界数码照相机的生产大国,不只是因为他们会造机器,而是因为他们知道,世界终究是要被拍摄记录下来的。谁掌握了记录的方式,谁就拥有了解释现实的话语权。

来源:明子·时光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