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杀了“老芬”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26 08:34 3

摘要:《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续集,首次出版于1884年。故事的主人公哈克贝利是一个聪明、善良、勇敢的爱尔兰少年。他为了追求自由的生活,逃亡到密西西比河上。在逃亡途中,他遇到了黑奴吉姆。吉姆是一个勤劳朴实

这是吐温在杀死老芬后给哈克开出的药方:美国的爱裔与非裔或原住民必须形成命运共同体,才能在美国继续生存下去。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续集,首次出版于1884年。故事的主人公哈克贝利是一个聪明、善良、勇敢的爱尔兰少年。他为了追求自由的生活,逃亡到密西西比河上。在逃亡途中,他遇到了黑奴吉姆。吉姆是一个勤劳朴实、热情诚实、忠心耿耿的黑奴,他为了逃脱再次被主人卖掉的命运,从主人家中出逃。两个人历经种种奇遇。

小说中哈克有个臭名昭著的父亲,名字不详,只知道他叫老芬(Pap Finn)。他睡猪圈、酗酒、家暴、歧视黑人。新法官试图改变他,但以失败而告终,最后他稀里糊涂地死了。读者不关心老芬活着时的名字,也没有人去关注他为啥堕落,谁杀了他。假如哈克长大以后变成老芬一样的人,或者说老芬年轻时如果与哈克一样,读者又作何感觉呢?哈克方方面面都酷似老芬,皮托夫斯基指出,从某种程度上说,老芬是核心。本文试图运用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理论,从美国对爱裔移民归化的政策来探讨芬父子问题,并预测哈克的未来。

1798年爱尔兰起义后,有不少人移居欧洲和美国。同年,以约翰·亚当斯为代表的联邦党人政府抛出了明显针对新移民的四条法令,几乎公开将国内的一切混乱归咎于“特定族群不够美国化”。第一个受害的就是爱尔兰裔移民,老芬就是其中之一。

“你的亲老子还得在制革厂和猪睡在一起”:老芬的贫困问题

老芬总是喝得烂醉,和制革厂的猪睡在一块儿,但为何老芬不能从事体面的工作?1885年《哈》首版的标题页描述了故事发生在“四十到五十年前”,即1840年左右,正是爱尔兰土豆饥荒导致天主教移民涌入的时间。他们到来时贫病交加,蜗居在美国的东北部,在艰难的环境下重新开始生活。由于NINA就业歧视(“No Irish need apply”,“爱尔兰人不要申请”的简称),他们不得不从事“低贱”的职业,如养猪。小说中老芬可能就是其中的一员。老芬抱怨政府,“把他塞进这么个破旧笼子似的小屋里,让他穿着猪都不要的烂衣服到处现眼。……有时候,我就想干脆离开这个国家算了,永远也不回来”。

老芬甚至嫉妒被收养后哈克的生活:“你这不是个香喷喷的花花公子吗?一张床,还有铺盖,还有面镜子,地板上还铺着地毯——而你的亲老子还得在制革厂和猪睡在一起。”哈克房间陈设其实就是维持日常生活最普通的东西,老芬的嫉妒凸显他的一无所有。无独有偶在发现财宝前,哈克也很贫穷,被圣彼得堡社区的人歧视。他只有一套破烂的衣服穿,忍饥挨饿,还经常被欺负。哈克说他为啥喜欢过荒岛上的生活:“我总是吃不饱——还有,在这儿他们没法来找你的茬子欺负你。”这里的“他们”显然是WASP(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新教徒)。

老芬酗酒一方面是自身的原因,更有可能是社会原因:老芬受歧视无法申请到正常工作,导致极度的贫穷,引起他的酗酒。贫穷和酗酒造成家庭生活的不合,可能导致哈克的母亲早死。老芬因爱尔兰身份受到歧视,无法找到体面的工作,过得也不得志,因此才想离开这个国家。

“上了学你会信教”:老芬的信仰问题

老芬顽固地不让哈克接受教育,看似愚昧,其实不然,更深层的因素是出于对宗教改宗的担忧。小说没介绍老芬的信仰,但哈克在寡妇花园里发现积雪上老芬的脚印:“左鞋跟上有个大铁钉钉成的十字儿,是辟邪的。”老芬是爱尔兰人,他信仰的宗教应该是天主教,被认为比较迷信。他溜进寡妇家哈克暂居之屋,责骂哈克:“上了学你会信教。我可没有你这么个儿子。”从哈克担心受到永恒惩罚的概念判断,他受训的是加尔文新教。因此老芬担心儿子受到宗教迫害被迫改宗。

历史上,爱尔兰天主教徒因为坚持信仰屡受迫害。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后,英国人改信国教。从1695年始,英国在爱尔兰陆续颁布了迫害天主教徒的《刑典法》(The·Irish·Penal·Laws),规定天主教徒不得担任公职、进入议会,不能拥有武器和参军,没有选举权,无权购买土地。若有儿子改宗新教,可以继承家中土地。随着英国殖民者前往新大陆,他们也把这些宗教不宽容带到了美洲。特别是马铃薯饥荒后,爱尔兰饥民大量涌入,引起来自第三代和第四代新教移民的憎恨,他们组织了各种反天主教“本土主义者”党派,其中最臭名昭著的是“一无所知党”(Knowing Nothing Party)。吐温年轻时曾加入过该党。

在大规模移民的时代,反天主教往往表现在教育问题上。天主教徒父母担心当地新教徒向公立学校注入福音和宗派精神,改变他们子女的信仰。老芬拒绝儿子受教育就可能反映了爱尔兰人反改宗的传统。结果哈克并没有完全被改宗,他最后决定“必须在其他二位前头赶快跑到印第安人那里去,因为莎丽姨妈她打算收养我,教化我,我可受不了这个。我以前受够了”。

“他们准许那个黑人投票,我就不去了”:老芬的种族歧视问题

老芬极端歧视非裔美国人,但有其原因。

虽然爱尔兰人是白皮肤和欧洲血统,在工作中依然受到歧视,被认为是“白皮肤的黑人”(“white negroes”)。滑稽、快乐、懒惰、愚蠢、酗酒、犯罪“帕蒂”(Paddy)是美国文学界刻板化的角色。“帕蒂”是“帕特里克”(“Patrick”)的缩写,用来指爱尔兰人,具有种族主义倾向。而吐温用的老芬(Pap)与“帕蒂”相近,可能故意为之。随着美国废奴运动的进行,WASP对爱尔兰人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开始拉拢后者,以便维持奴隶制。吉姆通过给老芬算命,指出爱尔兰人摇摆于黑白之间:“有两个天使绕着他转,一个白又亮,一个黑似炭。白的领他走正道,过一会儿,黑的过来就拆台。谁也拿不准,最后哪个可以降住他。”老芬就被白色的降住了,认同WASP种族主义,他说:“他们准许那个黑人投票,我就不去了。”

为了与非裔区分开来,爱裔有意或无意加入迫害非裔的WASP队伍,甚至表现得比后者更极端。爱尔兰废除合并运动领袖奥康奈尔与逃亡黑奴非暴力运动领导人道格拉斯在都柏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奥康奈尔说美国爱尔兰人的堕落不是天然如此,而是环境造就的。道格拉斯也写道,“爱尔兰人在国内很容易同情各地的受压迫者,当他们踏上我们的土地时,他们会立即被教导仇恨和鄙视黑人……”

有趣的是,老芬歧视非裔美国人的黑肤色,而他的儿子哈克在WASP学校里受到白人至上主义有毒的教育,认为老芬不够白或者是白得过分。分别一年后哈克再见到老芬,就带着有色眼镜看他,“脸是惨白的,不像一般人那种白法,而是白得叫人难受,白得叫人起鸡皮疙瘩”。(社会科学报社融媒体“思想工坊”出品 全文见社会科学报及官方网站)

来源:贴近地面飞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