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区:以和美乡村建设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26 08:45 3

摘要:春日的南阳市卧龙区,白河波光潋滟,独山苍翠如黛。在这片沃土上,一个个村庄正以蓬勃之势焕发新生:达士营村的梅花幽香沁人心脾,杨营村的产业园内机器轰鸣,朱村的蔬菜大棚里绿意盎然……

独山脚下,南阳月季博览园月季怒放

蒲山镇蛮子寨跨南水北调干渠大桥

石桥镇朱村蔬菜大棚内,工人正在采摘大棚蔬菜

蒲山镇杨营村移民产业园富民强村

春日的南阳市卧龙区,白河波光潋滟,独山苍翠如黛。在这片沃土上,一个个村庄正以蓬勃之势焕发新生:达士营村的梅花幽香沁人心脾,杨营村的产业园内机器轰鸣,朱村的蔬菜大棚里绿意盎然……

近年来,卧龙区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着力点,在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多个方面持续发力,走出了一条具有卧龙特色的乡村发展之路。2024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66.74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20.1元,同比增长7.1%。

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和美乡村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产业兴 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时下,石桥镇朱村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的奶白菜进入收获期,村民们正在抓紧按照订单收割、装箱、搬运、装车,一派忙碌的丰收景象。

“政府配套了机井、变压器等一系列基础设施,现在种菜可方便!一按遥控器,喷灌设备就开始工作了。”村民李绍生提起蔬菜种植基地的智能化管理,乐得合不拢嘴,“以前种菜除了栽培管理,还得自己拉到市场去卖;现在,不需要我们跑销路,大公司的收购车直接开到田间地头,运费、时间都省下来了。”

李绍生所说的诸多变化主要得益于朱村蔬菜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朱村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有人零星种植蔬菜,现如今已发展1400多座蔬菜大棚,全村558户2544人,其中60%的家庭从事蔬菜种植,是当地有名的“一村一品”示范村。

“每年从朱村售出的绿叶蔬菜有1.75万吨,占南阳市中心城区市场绿叶蔬菜总量的60%以上。”朱村党支部书记孙金召介绍,在朱村的带领下,周边村庄也发展了1000多座蔬菜大棚,同时吸纳近千名村民在家门口务工增收。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卧龙区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卧龙区始终把粮食生产放在重要位置,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升耕地质量,为粮食生产打下坚实基础。卧龙区粮食种植面积多年稳定在96.09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6.85亿斤,连续多年获得“国家产粮大县”称号。

在提升粮食产量的同时,卧龙区还注重粮食产业的全链条发展,坚持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培育了想念食品、康圣粮油、康元等一大批粮油生产加工企业,其中想念食品被评为“全国放心粮油示范工程示范加工企业”,康圣粮油被评为“河南省好粮油”。这些企业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力度,提升产品附加值,带动了农民增收和粮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除了粮食产业,卧龙区的月季、艾草、蔬菜种植和畜禽养殖等特色产业也发展得风生水起,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卧龙区是全国最大的月季种植基地,享有“中国月季之乡”的美誉。先导区内月季种植面积约4.5万亩,栽培月季品种3200余个。南阳月季博览园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月季种苗繁育企业,被国内外专家誉为“中国最美的月季园”,每逢节假日,日均游览人数达1.3万人。依托月季产业,卧龙区培育出常春月季苗木繁育基地、南阳博润月季合作社等一大批龙头企业,全区月季产业年产值20多亿元,带动就业8万余人。

艾草产业也是卧龙区的一张亮丽名片。全区艾草种植面积达1万余亩,从事艾草种植、加工、销售、服务的企业达2700余家,取得专利178项,注册商标396个,制定发布艾制品团体标准9个,研发生产20个系列、160多种艾制品,产品远销全国28个省市,取得“药品号”“妆字号”“消字号”等产品许可证号27个,艾草产业年产值达80亿元,带动就业5万余人。以蒲山镇、七里园街道为核心建设的省级艾草现代农业产业园,与高校联合建立南阳艾草种质资源保护和创新基地,形成了“政府+企业+科研院校+市场”的发展模式。

卧龙区的养殖业也不断迈向现代化,牧原智能养猪、丰园设施养鸡、凯丰楼房养牛等项目引领行业发展潮流。这些企业采用智能化设备和科学管理模式,实现高效养殖的同时,还注重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将养殖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用于农业生产,促进了生态农业发展。

卧龙区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同样成绩斐然,食品产业园吸引了众多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聚效应。牧原聚爱优选等平台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让本地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众多企业凭借创新能力和优质产品,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带动了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

卧龙区的林下种养规模达1.5万余亩,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潦河坡镇作为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家禽养殖,实现了一地多收,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

乡村美 打造生态宜居新家园

走进蒲山镇杨营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建筑风格统一的民居,一条条宽阔平坦的巷道,规划整齐的绿化带、路灯……村文化墙上,一幅幅反映乡村振兴、村规民约、孝道礼仪的彩绘成为对外展示的新名片。

“出门不远就是小学,还有医疗室和健身休闲场所。村里干净,道路通畅,晚上路灯也亮了,这日子真是比蜜还甜!”说起现在的生活,年逾七旬的该村村民杨海青和老伴秋刘荣连声叫好。

乡村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也是提升群众生活品质的必然要求。卧龙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断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让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幸福家园。

规划引领绘蓝图

规划是乡村建设的龙头。卧龙区以实用为导向,通过技术指导、下沉调研、专家评审等,有效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和报批工作。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让规划更符合乡村实际和群众需求。同时,注重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衔接,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截至目前,七里园街道、蒲山镇、石桥镇的56个行政村已全部完成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明确了村庄的发展定位、产业布局等内容,为乡村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为了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卧龙区加大路、电、水、气、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2023年以来,新建改造农村公路30公里,投资5000余万元完成科圣大道提升改造,S324鸭河快速通道、S329(除控制性工程外)全线通车,有效改善了区域交通状况,为农产品的运输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卧龙区积极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加快农村网络覆盖,为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发展创造条件。

人居环境提档升级

良好的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体现。卧龙区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周四村庄清洁日”和文明村镇创建、美丽庭院创建、富民产业培育等各项重点工作,不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再强化、再提升。

七里园街道投入乡村两级资金1500万元,高标准打造微景观、微地形、口袋游园,新增绿化面积3.4万平方米,形成了宜居宜业宜养宜游的和美乡村。小石桥村、龙窝村、杨营村等一大批村庄也通过环境整治变得风景如画,成为乡村旅游的热门打卡地。

公共服务水平提升

卧龙区大力推进公共教育、基本医疗卫生、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文化、体育健身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七里园街道依托闲置资源,高品质打造集政务服务、医疗服务、文化服务、生活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乡里中心,服务人口约2.4万人,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治理优 激发乡村治理新活力

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卧龙区坚持党建引领,创新乡村治理方式,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不断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

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

卧龙区持续夯实基层组织体系,通过专题授课、现场教学、经验交流等常态化学习,多角度、全方位提升党支书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

卧龙区以培育青年、展示作为、储备人才为主旨,打造村级后备干部“蓄水池”;通过积分管理、晾晒评比,对党员干部进行精准评价,风清气正的用人导向逐步形成,村干部干事创业动力持续提升。

卧龙区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在“五星”支部创建过程中的“头雁”作用,以“支部过硬”一星之力推动“五星”支部创建全面工作。目前,先导区56个行政村成功创建“五星”支部6个、“四星”支部11个,杨营村连续3年荣获省级“五星”支部称号,达士营村、杨营村先后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卧龙区依托“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这一有效路径,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

冯楼村乡村振兴产业园成功招引河南南电电力、南阳市天鑫防爆、河南博艾医草生物科技、御恒堂药业等优质企业入驻,村集体经济实现了由2019年70万元到2023年190万元的跃升,为周边群众提供了300余个就业岗位。石桥镇以天润地鑫家庭农场为龙头,实施“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多种联农带农经营方式,带动周边6个村300余户发展蔬菜种植。

七里园街道成立卧龙区首家隶属乡镇的国有公司——南阳市北城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探索市场化运作路径。达士营村将建业田园综合体项目内集体资产委托给南阳建业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承包经营,按比例返还收益,共享发展成果;大寨村保留和发扬品牌优势,争取上级财政衔接资金56万元,整合30亩土地,建设标准化草莓种植大棚13座,不断增强内生动力。

乡村文化建设深入推进

卧龙区持续开展“我们的节日”“抵制高额彩礼,倡导文明婚俗”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弘扬时代新风,服务群众10万余人次。

评选出“好媳妇”“好乡贤”等乡村光荣榜先进典型,引导群众见贤思齐,倡树淳朴民风、良好家风、文明乡风。杨营村充分利用移民产业园,吸引多方资源汇聚,采取“村里花一点、镇上补一点、乡贤捐一点”的模式,建设便民服务中心、文体活动室、日间照料中心、产业直播间和综治中心等功能集聚的乡里中心。

创新治理方式方法

卧龙区通过乡村大喇叭、宣传栏、横幅、标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保持环境卫生整洁等内容列入村规民约,深入开展“五美庭院”评选、环境卫生“红黑榜”、积分兑换等活动,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同时,卧龙区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建立健全矛盾纠纷调解机制,提高农民的法治意识,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从“脏乱差”到“洁净美”,从传统农耕到多元产业,卧龙区的和美乡村建设是一场从“面子”到“里子”的深刻变革。“卧龙区将继续砥砺前行,不断探索创新,推动乡村发展迈上新台阶,继续以绣花功夫推进精细化治理,让乡村振兴的成色更足、底色更亮,书写新时代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丽篇章。”卧龙区委书记吕志刚表示。(王松林 高磊 闫帅 文/图)

来源:南阳日报V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