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农药企业再发禁止网销声明,农资电商真的“十恶不赦”吗?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26 08:51 2

摘要:近日,海利尔药业、美邦控股、利民控股、江山股份、山东先达、科赛基农等多家头部农药企业先后发布关于禁止网络销售、保护市场渠道的声明。

“ 我公司产品仅授权线下渠道经营”

“未授权任何电商平台、网店或个人通过网络渠道销售”

“通过网络渠道购买的商品,我司不提供任何质量保障、技术指导及售后服务。”

……

近日,海利尔药业、美邦控股、利民控股、江山股份、山东先达、科赛基农等多家头部农药企业先后发布关于禁止网络销售、保护市场渠道的声明。

与此同时,国内某农资电商平台连续9年复合增长率超50%,2025年更是定下了20亿元的销售目标。

一边是头部农药企业的严令禁止,一边是电商平台的高歌猛进。

农资电商,到底是扰乱行业的洪水猛兽,还是大势所趋的行业革新?

这场持续数年的“渠道战争”,又折射出了农资渠道怎样的困境与机遇?

从被称为“农资电商元年”的2014年开始算起,到2026年,这一新生事物也不过走过了12年的时间。

短短12年,就造就了一个新的千亿级市场,这一速度不可谓不惊人!

能够实现从边缘到主流的逆袭,归根到底是因为农资电商直击行业两大痛点:

价格透明化:传统经销体系层级多、加价率高,电商平台通过工厂直供和去中间化,能将价格对半“砍”,且全国各个区域都能实现统一售价;

选择便捷性:偏远地区的农户无需付出时间和空间成本,网络下单便捷快速,并且能够多种商品直观对比,购买选择更自主。

此外,在网络快速发展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农人,正在成为行业的主力,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也更倾向于看视频或网络口碑的方式选择产品,这种消费习惯的变迁,也是农资电商茁壮成长的土壤。

虽然有一句话叫“存在即合理”,农资电商的快速崛起也证明了其市场接受度之高,但在大部分农资厂商眼中,农资电商依然是弊大于利,头部企业对其的抵制也并非空穴来风。

1.假货横行,品牌买单

售价30元的明星杀虫剂产品,在网上购买的“高仿品”仅需15元。但随价格一起缩水的还有质量,有效成分不足正品的一半,农户使用后无效,最终损害的却是品牌形象。

2.价格战摧毁行业生态

网络电商秉持“窜货无罪”的理念,低价倾销,打乱价格体系,甚至出现零售店在网店进货的现象,让传统销售链条中的各级从业者苦不堪言。

3.线下做功、线上够买,电商坐享其成

线下渠道努力做推广服务,用户却转头到线上购买的情况,即伤了服务者的利益,也让电商“坐享其成”。如果网络购买的产品出现使用不当,农户也求助无门。

4.监管困难,质量事故维权无门

农药作为特殊商品,需严格执行追溯管理。但部分平台销售记录不透明,一旦发生质量事故,监管部门难以追踪,农户的维权成本也十分高昂。

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时代的答案。

其实回看快消、服装、家电等各行各业,都经历过传统渠道与电商之间的冲突,但是现在来看,一切都在冲突中实现了融合。

农资电商的种种弊端,都可以通过技术与监管的进步避免。

譬如前段时间的第二届中国农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农药网络销售行为规范》团体标准正式发布,对经营者资质、货品来源、宣传方式等都做出了明确规定。

农业农村部也在去年回复了关于加强网络及电商平台销售农资等产品监管的建议。

在生产企业和渠道端,也有许多与农资电商融合的尝试。

再如笔者了解到,云南有不少农资店在通过网络直播销售,销售额十分可观。

还有生产企业在尝试“线上销售+线下提货”的方式,既能获得流量红利,又保障了渠道利益和服务质量。

结语

对于农资行业,应该问的不是“需不需要电商”,而要问“需要怎样的电商”

或许只有监管从空白走向完善,服务从缺失走向标配,产品从卷价格走向卷品质时,行业对农资电商的态度,才能够从管制走向共建。

来源:农资与市场官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