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5日,成都环境集团联合成都市水务局举办“智水共生·AI赋能未来水生态”媒体开放日(环境品牌开放日)活动,在中国水周期间向媒体开放“环境造”水务治理“最强大脑”,
3月25日,成都环境集团联合成都市水务局举办“智水共生·AI赋能未来水生态”媒体开放日(环境品牌开放日)活动,在中国水周期间向媒体开放“环境造”水务治理“最强大脑”,
探秘覆盖“原水-供水-排水-净水-治水”全链条的智慧水务系统。
从数字孪生水库的无人机巡航到地下管网的“微创手术”,从AI客服的“秒级响应”到隧道空间的“火眼金睛”,成都以科技创新重塑水生态治理模式,为超大城市智慧治水交出“成都答卷”。
数字孪生:筑牢城市“第二应急水源”防线
早上9点,李家岩水库数字孪生平台搭建的无人机正沿库区航道自主巡航,项目现场施工的高清画面实时传回到50余公里外的应急指挥中心,通过无人机AI智能自动巡库技术,能够远程实现施工期进度识别及运行期常态化巡库任务,自动识别水面漂浮物、水质异常等,巡检效率较传统人工大大提升。作为国家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总库容1.73亿立方米的大(2)型水库,通过数字孪生系统实现了从施工到运维的全生命周期“数据智治”。
李家岩水库数字孪生系统打造了四川省在建水利工程首个贯穿施工、运维全生命期的数字孪生水库工程案例,基于水利部关于数字孪生水利工程的建设要求,结合工程功能任务,以“四预”为核心,全面提升工程业务的精细管理、安全运行、智能调度与决策支持能力。据成都环境集团李家岩公司技术人员介绍,该系统集成水雨情、水质、工程安全等监测数据,通过遥感测绘、三维建模、水利专业模型、视频AI分析、高渲染模拟仿真等技术,实现“一屏观水库、一图管全域”,解决预灾情分析、河湖岸线监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水库精细化运营管控等多维度需求,为超大城市应急水源安全装上“智能保险”。
智慧水网:千万市民用水“无忧密码”
走进成都环境集团自来水公司调度中心,“智慧水务系统”实时跳动的数据流揭示着超大城市供水的“精准密码”:在上游来水处布设19个水质监测点,构建起24小时全天候水质监控网络,可提前8至20小时预警水质变化;深度融合多种算法预测未来水量需求,每小时自动迭代修正,确保供水方案与实际需求高度匹配;国内首创的智能调度模型精准感知管网压力,智能分配各供水节点水量,调度指令采纳率达97%以上,实现了从水源取水、水厂生产、管网输送到用户供应的全流程智慧化管控。
“我们还在全域布设了191个压力监测点、22个水质监测点、45个流量监测点、50个漏水噪声监测点,可全面感知11000公里供水管网,实现快速响应爆管应急处置。爆管抢修30分钟到场、24小时内恢复供水,是我们对成都市民的承诺。”自来水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道。除此之外,AI语音客服的亮相更让供水服务“快人一步”:通过先进智能算法,在海量资料中精准定位,快速检索知识库,高效处理大量简单重复类咨询,使用户问题平均响应时长缩短66%。
隧道“智慧防线”:三重联动守护城市静脉
在成都环境集团兴蓉市政公司调度指挥中心,“智慧排水综合管控平台”通过 1449个液位计、182 个电导率仪,构建起 7600 公里管网的“神经网络”,通过智能诊断算法分析可以精准捕捉管网 “血栓”——某次液位差突增1.7米的预警,助力发现并处置油污结垢病害已达80%的堵塞段,管网通水能力恢复如初。
针对城市隧道安全,自主研发的积水监测联动系统在96座下穿隧道布设双级水位感知装置,积水达30厘米时,声光报警器与禁行信号灯10秒内联动启动;隧道火灾防控更显科技硬核,通过47000米感温光纤、火灾图像探测器、AI巡检机器人,对隧道进行7×24小时不间断监测。
地下“微创手术”:机器人军团显神通
“咔嚓”一声,非开挖机器人的PDC刀具轻松绞碎混凝土块——这场没有硝烟的“地下手术”,让7600公里排水管网告别“开膛破肚”时代。在文兴北路管网点位,两场“硬核”演示吸引眼球。兴蓉市政公司技术人员将搭载高清摄像头的CCTV 检测机器人,放入地下3米污水管道内部进行病害检测。在高清镜头下,即使 0.5 毫米级的裂缝也无处遁形。
“CCTV机器人类似于医疗领域的‘肠道内窥镜’,而接下来展示的非开挖机器人更像‘外科手术刀’。”据成都环境集团环境建设公司技术人员介绍,这一“环境造”机器人配备混凝土破碎刀头,1小时就可以完成1.2m长的满堵管道疏通,无需开挖地面即可高效疏通被建筑废料堵塞的地下管网,极大方便交通出行并降低维护成本,相关技术获国家专利5项并列入四川省首台套目录。
水质“无人实验室”:24小时把脉城市代谢
机械臂轻巧夹起样品瓶,自动流转单元将样品进行精准传输,智能分析系统同步完成总磷、总氮、COD等多个监测指标的高精准全自动化检测……在成都环境集团排水公司水质智能分析实验室里,5项水质指标检测全程不见人影,唯有AI“化验员”在默默值守。
这座“无人实验室”通过5大自动化单元协同,实现了从样品分液、前处理到检测、清洗全链条无人化操作,日处理样品量达100个,效率提升200%。“过去5人协作的检测如今实现零人工干预。”技术负责人透露,公司正在打造集“小试-中试-生产应用研究”全链条一体化的创新研发平台,聚焦技术攻关,开展重点科研项目,突破业务瓶颈,为全市水环境治理提供“数据标尺”。
云端“治水中枢”:3.2亿条数据流淌生态智慧
当千年中医“望闻问切”遇上现代数字技术,会碰撞出怎样的治水智慧?成都环境集团兴蓉环境自主研发的“水务环保一体化智慧运营平台”给出创新答案——通过将中医诊疗理念融入智慧系统,构建起覆盖全国9个省份、70座厂站的“治水云脑”。
平台以“望闻问切”为核心,日处理数据超3.2亿条:通过“望”模块实时呈现70座厂站关键点位8秒刷新的生产画面与数据;借助“闻”模块的智能算法,30秒内即可锁定COD突增等异常并触发双通道预警;依托“问”模块1800余个专家案例库与三级“云端会诊”系统,实现跨地域工艺难题的秒级响应;而“切”模块通过AI镜检技术,可提前7天识别丝状菌异常增殖趋势,将水质风险化解于萌芽。更令人瞩目的是其延伸价值,平台上线三年来,管理的60余座污水厂保持水质超标“零事故”,数据标准化模块沉淀数十年运营参数,推动污水处理药剂成本大幅降低,以科技之力书写着生态保护与降本增效的双优答卷。
科技治水:从“人防”到“智治”的成都跨越
近年来,成都环境集团以数字赋能推动治水模式革新,成都环境集团数智公司投建管运一体化实施的成都市锦江干流入河排口智能监控系统,将视频监控布设于锦江干流1149个入河排口,通过AI图像识别“技防”手段,自动识别、告警排口异常状态。
经过4年的专业管护,成都市“5+1”区排水安全韧性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污水处理厂进厂BOD、COD浓度分别提升35.28%、31.15%;排水管网旱天冒污彻底消除,雨天冒污阈值提升至30毫米降雨量;在水环境保护方面,黄龙溪国控断面水质提升到Ⅱ类,2023-2024年水质优良率达100%……一组组数据背后,是超大城市水系统治理的“成都智慧”。
此次媒体开放日活动不仅是技术展示窗口,更是成都环境集团践行国家战略、推动行业变革、凝聚社会共识的创新实践。
成都环境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媒体开放日活动,通过展示从水源调度、管网监测到污水净化的全链条智慧管控,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智慧治水经验,通过媒体传播将“成都智慧”推向全国,助力水务行业从传统运维向“数据驱动”跨越。
从数字孪生水库到智慧排水管网,从“无人实验室”到“中医云脑”,成都正以科技创新作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考卷。未来将以“供排净治一体化”全链条智慧体系,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为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贡献更多力量。(编辑:成智舆)
来源:新天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