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恩情要一代代记下去”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6 09:19 4

摘要:在西吉县吉强镇团结村一座普通农家院落里,70多岁的老兵、村民朱维章守着父亲留下的3间老屋。屋内陈列着草鞋、徽章、各类书籍和一把铜军号——这是他用两捆粉条从甘肃村民手中换来的红军遗物。20余年来,他自费修缮房屋、奔走全国收集红色文物、义务讲解革命故事,接待23万

朱维章的家。

朱维章吹响他收藏的军号。

朱维章在院内打扫卫生。

在西吉县吉强镇团结村一座普通农家院落里,70多岁的老兵、村民朱维章守着父亲留下的3间老屋。屋内陈列着草鞋、徽章、各类书籍和一把铜军号——这是他用两捆粉条从甘肃村民手中换来的红军遗物。20余年来,他自费修缮房屋、奔走全国收集红色文物、义务讲解革命故事,接待23万人次参观。当被问及为何如此执着,他抚摸着军号说:“那些牺牲的战士像天上的星星,看着我们怎么接住这份传承。”

救命银圆种下红色初心

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农红军途经西吉时,朱维章的父亲朱文祥因患重病奄奄一息。父亲背着朱文祥乞讨时,红军战士递来2块银圆和一些粮食。“收着吧,给孩子治病。”战士塞来的2块银圆还带着体温,也从此温暖了朱家三代人的记忆。

1997年,生活条件逐渐改善,朱文祥感念这份恩情,腾出自家3间正房用于存放和展出他多年收集的“红色物品”,并免费供社会各界参观。

朱文祥从正房搬出后,搬进了自家院落里一间土坯房。这间房狭小得像一个立柜,一张木板床占据了大半空间,木架上放着水壶等物品,清晨起床必须侧身穿衣,不然胳膊会碰到门,可朱文祥住了很多年。

朱文祥有5个孩子,住房本就紧张。放着好房不住,不仅村民看不明白,就连他的家人也难以理解。朱维章回忆说,他曾问过父亲:“放着好房不住,到底图什么?”朱文祥说:“你爷爷告诉我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他,没有他就没有我,党的恩情咱们要一代代记下去、传下去。”

“今年我70多岁了,仍能经常想起父亲的嘱托。”朱维章说。

若尔盖的草原会“说话”

随着年龄增长,朱文祥有了“心病”。

他希望几个孩子中有一人把红色公益展延续下去,思来想去,他看中了曾经当过兵的朱维章。

“我的家庭、工作都在银川,回来能做什么?”朱维章不解。

“你到四川若尔盖草原去看,看完你去想,想完你去干。”为了让朱维章“接棒”,朱文祥嘱咐他三句话。

第一次,他踏上若尔盖草原。草甸草原和沼泽土壤长期浸泡在水中,寒冷又湿润,淤泥漫过小腿时,朱维章忽然理解了父亲口中“红军过草地的艰难”——这不是书本上的字句。

第二次,他来到若尔盖草原红军过草地纪念碑。当时正值夏季,朱维章夜宿纪念碑下。“望着天空,我总感觉那些红军烈士就像夜空中的星星,看着我们如何继承革命传统、怎样传承红色基因,心里油然而生一种责任感。”从那天起,他理解了爷爷和父亲,更明白了他们的用意。

第三次,他沿着当年红军的行军路线徒步,鞋底沾满泥浆,每走一步都能听见草茎断裂的声响。站在制高点俯瞰,当年红军走过的沼泽、山丘、河道尽收眼底。他明白,战士们用生命浇筑的是信仰。

“战士们的血不是白流的!”三赴草原后,朱维章瞬间读懂父亲的执念。他从此搬回老宅,接过了沉甸甸的“接力棒”。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漏雨的屋顶、发霉的墙体和捉襟见肘的窘迫。

2015年夏季的一天,西吉县迎来一场暴雨。

雨停后,表弟任永福看到朱维章一个人傻傻地站在房前。

“房屋后墙被水浸泡,得赶紧修,可我一个人怎么修?”任永福看到一夜苍老的朱维章,心疼不已:“哥,我帮你。”

为节省各项开支,朱维章只请了一名大工师傅,自己和任永福做小工,和水泥、搬砖头……别人家修房只需一周,可朱维章和任永福却修了1个月。

一次整理书籍时,朱维章发现偏房的椽子掉下了渣。担心收藏的“红色物品”安全的朱维章立即请人修缮,他和任永福又当小工,花费1万余元。

“遇到恶劣天气,我们根本不敢离开这里。”朱维章说,尤其是暴雨突袭的夜晚,两人的头等大事是爬上房顶盖帆布,防止房屋漏雨浸泡了书和资料。

移动板房里的精神富足

20多年来,朱维章父子沿着红军长征的足迹探访,收集了100多件珍贵物品。

为守护日益增多的藏品,朱维章将院子里最后两间住房改为展室,自己住进移动板房。夏天热,冬天冷。老伴气他“掏空家底换文物”,却默默为他备好每次外出宣讲的干粮。

一把军号最是朱维章的“心头爱”。偶然机会,他得知甘肃省一村民有一把红军长征时留下的军号,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他背着两捆粉条,敲开了村民的家门,最终用真诚打动了村民换得了这把军号。

每逢重要活动,朱维章都会吹响军号并讲述红色故事。军号响起,现场的人屏息凝神,听得入神处,一位参观者说:“感觉连风都静了。”

2024年,朱维章带着表弟周炎杰在西安市一间仓库寻找一本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书。被水浸泡过的仓库地上堆满了发黄的书,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霉味。朱维章蹲在地上一本一本仔细看。“找到了!”周炎杰听到朱维章的呼喊声,看到满头白发的朱维章兴奋得像个孩子。

提及朱维章的收藏,老伴又心疼又生气,“他就是个‘家贼’,想方设法掏空家里那点积蓄。”

任永福也曾满是疑惑。“只要有人邀请讲红色故事,他分文不收还自掏路费和餐费。”

朱维章却说:“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实物,提醒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初心使命,不能忘记革命理想。”

这份守候就是最生动的教材

今年3月初,银川市一所学校的教师韩敏和几位朋友慕名找到了朱维章。2022年年底,在陕西省延安市参加一次学习活动时,韩敏听朋友讲了朱维章一家的故事,便决定到朱维章家里接受一次红色教育。

看着展柜里陈列的宝贝——草鞋、徽章、富有年代感的报纸……每一件物品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但韩敏觉得最让他感动的还是朱维章本人,“展柜里的文物会说话,但朱老本人就是最生动的教材。”

作为西吉县的一名老兵宣讲员,朱维章每年都会义务给全国各地的党员、教师、学生等讲述红色故事。为了使自己的讲述更生动,每年他自费前往陕西延安、湖南等地学习、充电。即便70多岁了,他仍积极报名参加各种红军故事分享活动。截至目前,朱维章已在西吉县将台堡镇义务讲解近百场,免费接待参观者23万人次。

近两年,除了义务宣讲,朱维章也开始寻找合适的接班人。任永福进入了他的视野。在帮助朱维章修缮房屋的1个多月时间里,任永福聆听了朱维章的心路历程并翻阅屋内各种书籍,他逐渐被感染。他坦言,过去自己也不理解朱维章,现在他不但理解了而且认为一切都是值得的。

暮色中的小院,军号静静躺在展示柜中,铜管上的岁月痕迹与窗外的晚霞辉映。

“只要还能走动,我就会一直讲下去。”朱维章说。

本文来自【宁夏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