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一段时间,一批高科技企业频频成为各类考察、参观和交流活动的目的地。密集的接待任务,让许多企业措手不及。有媒体做过统计,有企业一小时内接待了5个考察团,参访者在50平方米的小展厅里与其他考察团成员摩肩接踵。还有企业工作人员半开玩笑地表示,最近来参观拜访的客人
风口上的明星企业,总会吸引无数好奇的目光。
最近一段时间,一批高科技企业频频成为各类考察、参观和交流活动的目的地。密集的接待任务,让许多企业措手不及。有媒体做过统计,有企业一小时内接待了5个考察团,参访者在50平方米的小展厅里与其他考察团成员摩肩接踵。还有企业工作人员半开玩笑地表示,最近来参观拜访的客人每天都排得满满当当,就连演示用的机器狗也从早到晚连轴转,快“累趴”了。据报道,很多企业的接待日程已经排到了5月,更夸张的是,如此热潮,还一度催生出“付费”见面的假中介,以及明码标价的研学团等。
热度之下,考验随之而来。
对很多企业来说,蜂拥而至的关注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科创企业并不缺乏内容打造的诉求和能力,而且先进研究成果本身就是优质内容,这些都可借由开放参观、公开演示等方式来深度展现。一次高质量的参访,带来的不仅是传播势能,还有潜在的资源链接、生态搭建,甚至成为企业融资、招财的助推器。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科创旅游已成为不少龙头企业对外传播的品牌范式,并形成成熟的运营模式。只是,很多中小企业,受限于人员和精力等因素,很难复刻这样的路径。目前,有一些企业提出,只对接企业考察,来自其他各领域的参观考察都已叫停。
但另一方面,也有企业选择“关起门来搞研发”。比如,游科创始人冯骥曾对所在地艺创小镇的招商人员一再强调保持低调的诉求,还半开玩笑地表示“您就当我们是在造原子弹”。当DeepSeek爆火后,其所在的写字楼门口一度成为景点,保安反复劝阻参观者“DeepSeek不接待一切访客”。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的微信签名则已改成“微信已满,找我同事比找我效果好,忙晕消息回不过来”。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它们不想被当成展品,外部干扰越多,越可能削弱其专注力。
这种分化的态度,本质上是一种“成长的烦恼”——企业一边被推到聚光灯下,一边又渴望拥有基本的成长节奏。无论是选择“走出去”还是“藏起来”,都应被理解为企业自身发展的合理选择。
一批高科技企业面临频繁接待任务的背后,是社会公众对于科技创新的巨大需求。其中,包含了对新技术的渴求,也暗含着对标先进的迫切心情,更折射出急于开花结果的创新焦虑。从这个角度看,政府或许可以通过积极建设公共科普场景或公共展示平台,让热情的公众和考察团能在不直接影响企业日常经营的前提下,了解城市的科技创新成果。毕竟,相比挤在小展厅里缓慢腾挪,或是隔着玻璃看机械臂摆弄,能真实感受新科技或是和创业者互动,才是更多人理想的参观体验,也能形成更良性的生态。
3月11日,2025年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工作会议多次提及“文化+科技+旅游”,试图谋划更多“科技游”的布局,例如打造更多可参观的科创应用场景,开发形成一批科技体验线路等。这些其实都在探索打造“既满足公众好奇心,又不干扰企业节奏”的中间地带,以场景做“缓冲”,以科普做“引导”,让流量变得可控、可持续,最终沉淀为一座城市长期的创新认知与产业认同。只是目前来看,这种探索仍需时日,当地还缺乏真正能够满足大众需求的文旅科创目的地,来分流大家对于明星企业无处安放的热情。
说到底,高科技企业的未来竞争,最终比拼的是城市治理的精细度。长远来看,政府必须在看似微小的细节上拿出更为细致、精准的方案,才能真正帮助企业轻装前行,让创新的“热度”更持久、更健康。(朱凌君)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