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使命如磐,唯有实践作答;重任在肩,当用实干开路。必须更加注重顺势而为、借势而行、谋势而动、乘势而上!扭住目标不放松,在应对风险挑战中赢得发展主动;铆足干劲抓落实,在发挥比较优势中破局破题破难;改革创新求突破,在增强竞争优势中走出高质量发展‘临潼路径’。”这是
“使命如磐,唯有实践作答;重任在肩,当用实干开路。必须更加注重顺势而为、借势而行、谋势而动、乘势而上!扭住目标不放松,在应对风险挑战中赢得发展主动;铆足干劲抓落实,在发挥比较优势中破局破题破难;改革创新求突破,在增强竞争优势中走出高质量发展‘临潼路径’。”这是临潼区对新一年高质量发展作出的战略部署。
2024年是临潼区蓄力攻坚、破局成势的一年。全区上下聚力文旅融合首位产业和都市型特色现代农业两个重点方向,精细化调度经济运行,扎实推进重点工作落地见效,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效。
今年,临潼区将以全省深化拓展“三个年”活动、打好“八场硬仗”部署和全市“深化六个改革”重点工作为统揽,紧扣市委、市政府高质量发展工作专题会议精神,打好文旅和先进制造业“两张牌”,坚持“文旅立区、文旅兴区”,坚定不移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努力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
秦创原总窗口临潼区番茄智慧谷产业园
智能巡检机器人采集番茄生长图像数据
丰茂·西安临潼科创智造中心项目建设加速推进
《复活的军团》演出现场
聚焦经济稳增长
77个新开工项目 一季度开工达30%以上
春回大地,生机与希望满溢。初春时节,以丰茂·西安临潼科创智造中心为代表的临潼区多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施工现场一派紧张有序、热火朝天的景象……
项目是稳中求进、开局起步的“硬支撑”,是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临潼区坚持规划引领,科学编制全区“十五五”规划《纲要》,谋深谋实“十五五”重大项目。完成新丰、代新、斜口物流、秦陵东等重点片区单元详规编制报批;加快22个镇街总体规划编制审批,按需组织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实现土地价值最大化。
今年,临潼区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制定199个重点项目“一图三表”及实施方案,将进度细化到周,推动77个新开工项目一季度开工30%以上。加快推进三高阀门、丰茂科创、中新数科等项目建设,助力园区二次招商;瞄准国债重点支持的11个领域46个投向,借智借力,滚动更新项目库,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及省、市“大盘子”。
在加强企业培育方面,将用好用活全市支持工业企业“小升规”、扶持“个转企”若干措施,落实好各项奖补政策,优化政银企交流合作平台,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满足多样化金融需求。
同时,临潼区打出扩内需、促消费“组合拳”,激发消费活力,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持续扩大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数码产品等消费,优化资金兑付流程,让“真金白银”的优惠直达消费者。
今年春节假期,临潼区组织开展了“中国年·遇见临潼”新春文化旅游系列活动,举办了新春文旅大集,积极打造“最美环山路”餐饮消费商圈,推出小金毛湾、骊山东安等民宿集群,联动西岳村骆胡同关中街巷、穆柯寨书院等多元业态,满足游客全方位、多层次消费需求,主要景区共接待游客67.5万人次,旅游收入6107万元,让临潼区的城市IP大放异彩,辐射力与影响力持续飙升。
聚焦融合发展
核心引领 围绕“一体两翼”壮大文旅首位产业
今年,临潼区将如何进一步“破局”?
“壮大文旅融合首位产业,农业科技生态文化赋能,工业提质增效,新型城镇化补短强弱”,这是临潼区已经明晰的四条“破局路径”。
为此,临潼区抢抓省、市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引领作用,构建“一体两翼”文旅发展格局,深挖资源优势,健全市场配套,完善产业链条,不断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文旅产业规模持续壮大。
2024年,临潼区共接待中外游客383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1.58亿元,较2023年同期分别增长9.84%和12.05%;全年新增规上文旅企业9家,先后获得了“全国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年度文旅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今年,临潼区将聚力壮大支柱产业。锚定“一体两翼”文旅产业发展格局,东翼:将资源要素向秦陵东文旅度假区聚集,全面启动建设兵马俑国际旅游购物小镇、国家科普教育基地等项目;盘活荣盛287亩闲置地块和陕鼓大道两侧306亩商业用地。在文旅核心区,引入社会资本盘活大唐华清城,支持华清宫跨出宫墙,与高科集团合作运营东花园温泉酒店,打造集酒店住宿、实景演艺、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沉浸式新业态文旅综合体,与骊山西尧合作开发旅游配套项目;建成运营和光怀雅、大秦骊宫、骊山大槐树等温泉酒店。西翼:优化《秦东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谋划建设高品质遗址公园。
以企业为主体,丰富文旅产业新业态。放大《长恨歌》《复活的军团》《秦俑情》等引领效应,培育更多临潼特色秦唐文化演艺。建立健全吃住行游购娱全行业、全链条管理体系,提高文旅产业发展质效。
聚焦产业筑链
挖潜资源 多产业协同发展提质增效
产业兴则经济兴。在壮大文旅产业的同时,临潼区也将在产业筑链上不断发力。
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在加速制造业转型升级方面,将围绕风机制造、食品乳制品、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加大工业项目招商力度,强化陕鼓、银桥等链主企业供应链重点配套企业引入,壮大产业集群。聚焦5家10亿元以上骨干企业,“一企一策”助力陕鼓、伊利绿色智能化改造升级,支持银桥扩大产能,拓展中建西部本地销路,推进邦淇新生产线建设,稳住工业发展大盘,力争区属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95亿元。
都市型特色现代农业一直是临潼区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今年,将新建和提升改造高标准农田4万亩,强化“建管用”一体统筹,创建省级粮食现代产业园;建成秦草乡土植物种业中心和农业数字化育苗项目,引领种业创新发展;创建临潼石榴市级产业园,融合电商直播、产地直销,推动石榴进高端商超、分级营销,唱响“临潼严选”品牌,打造10亿级产业链。开工建设集渔业养殖、休闲垂钓、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现代渔业产业园。深化校地企合作,转化应用科技成果10项,加快创建秦创原农业创新驱动平台试验区和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数字经济的发展,正深刻影响着产业变革和社会生活。今年,临潼区将强化数字赋能,支持XR产业发展,推进文旅大模型体验项目,升级改造兵马俑VR影院,打造数字文旅综合产业园,与陕文投合作共建兵马俑智慧化景区。建设未来数字产业中心,招引数字企业和研究机构5家以上,扶持引导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建设数字农业生产平台,打造无人机农场等智能场景,提升农业数智化水平……
一批批与经济、社会、民生、文化等相关的数字赋能应用场景,将不断在临潼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聚焦创新实践
多效“组合拳” 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要围绕‘深化六个改革’重点工作狠抓落实,以改革之力扬长克短、追赶超越。”这是今年2月27日,市委、市政府研究推动临潼区等区域2025年高质量发展工作专题会议上提出的要求。
如何深化改革?临潼区的答案是:“聚焦重点领域改革,坚持资源要素系统集成,守正创新,以有为政府激活有效市场。”
今年将持续深化改革,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管机制,推动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深化“一支队伍管执法”“综合监管一件事”等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智慧市场监管”一体化平台建设。持续推进“标准地+承诺制”土地供给改革,实现产业项目“拿地即开工”;深化工程建设领域审批改革,提高办理效率。
推进科产融合,将建成西安科大应急管理与安全科技研发创新基地,推进西安工程大学产教融合创新中心建设,全力保障实施电子电路智慧产业园、西工大柔性电子中试平台实验室等项目,打造秦唐大道科创大走廊。
优化营商环境,将常态化开展政企恳谈、政银企对接活动。秦务员APP上线更多临潼政务服务事项,新增15个“高效办成一件事”特色服务,“一证通办”事项达到275个,推动85%事项全程网办。全面深化“集成办”“承诺办”“免申办”等小切口改革,提升政务服务效能。
聚焦城乡融合发展,创建“千万工程”省级示范村10个、市级重点村60个;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造林绿化1000亩,确保骊山森林覆盖率稳定达到80%。聚焦群众期盼,全年培训劳动者不少于2000人,城镇新增就业不少于6000人;完成“保交房”任务,建成下朱和新区综合安置区;加快区公办示范养老院智慧化平台建设,提升改造新市区域敬老院。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对41所学校进行改造提升和设备更新,绘就“老有颐养、幼有善育”的民生幸福画卷……
如今,全力以赴稳增长,确保一季度“开门红”,推动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展现新气象新作为,临潼区正在勠力前行…… (文:郭红文 临潼区供图)
来源:西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