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亿融资 700亿天量 小米应该获利了结吗?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26 10:18 3

摘要:当然很多先知先觉的人在10多快的时候已经建仓,但笔者认为每个人赚自己认知的钱即可,我更看重的是确定性,去年中小米SU7很成功,股价开始上涨,但风险还是很大,没办法因为一款车初期的成功就去建仓,确定性不够高。

3月24号小米宣布通过先旧后新方式配售股份,募集53亿美元的融资,25号小米在港股大跌6.3%,同创下718亿港元的天量成交额。

近期国内许多财经大V或聊股票的媒体号开始疯狂聊小米,大部分还是后知后觉的事后诸葛,去年底笔者知识星球就已经强推小米,主要是在25左右的价格开始推荐。

当然很多先知先觉的人在10多快的时候已经建仓,但笔者认为每个人赚自己认知的钱即可,我更看重的是确定性,去年中小米SU7很成功,股价开始上涨,但风险还是很大,没办法因为一款车初期的成功就去建仓,确定性不够高。

笔者在观察了两个季度,su7交付量以及市场评价确定后,再加上第二款YU7开始曝光之后,大约在25块的价格开始推荐,笔者自己也是一路的增持小米股票,再加上春节后deepseek代表的东升西降,目前笔者仓位几乎全部在港股。

这次53亿美元的融资,个人认为短期必然有影响,但小米今年夯实的业绩基础同样是有支撑,明后年的高增长也是非常明确,个人认为只要融资的利空反应过后,小米出现低点都是可以进入的,并不会出现上一次高点融资之后,股价一路下滑,上次的股价下滑与业绩是完全挂钩的,没有其他。

所以融资并不改变未来小米长期向好的业绩趋势,长期股价自然不会受影响。

2月27号,是小米冲击高端的两个重磅产品的发表日, 15 Ultra手机跟SU7 Ultra汽车,尤其是SU7 Ultra令人咋舌80多万售价。

刚刚发布且定价150万的国产超高端车去踩踏迈巴赫被全网吐槽,甚至可能拖累其他界系列的销量,目前这事还在发酵中,所以到底是谁给小米的勇气卖80多万的高端汽车?

定价80多万的SU7 Ultra原本认为不是用来冲业绩,而是来当招牌,用以拉高整个产品线逼格,但雷军令人赞叹的预期管力,直接砍价30万的逆天价格52.99万一出,我想所有看发布会的朋友都虎躯一震,这价格出人意外的香,太香了。

去年1500多匹马力,并配上刷出钮北全球最快四门量产车,话题满满,让大家认为当时81万的预售是合理的,经过近三个月的发酵,发布会直接来一个52.99万,可以确定小米并非只是为了拉高逼格,而是真正要去销售这款车,让他成为可以贡献营收以及利润的车型。

不得不说,整个SU7系列的定位非常成功,别说年轻人喜欢,笔者这快50的老头也爱不释手,40多岁这年纪的大叔,很多年轻的时候就是整天抱着汽车杂志啃,对全球各品牌各型号如数家珍,看着各种性能跑车流口水。

SU7 Ultra圆了年轻人还有曾经年轻过的中老年人一个超跑梦,这是一部真正中国产的Dream Car,不是蔚来EP9那种非量产的超级跑车,也不是168万怪里怪气四不像的比亚迪仰望U9,更不是已倒闭的前途K50那种样子货。

Ultra的Bilstein绞牙加上碳陶盘是专业汽车玩家的梦幻逸品,可选配的双风洞发动机盖,碳纤维固定尾翼,最销魂的是把后座全拆换成防滚笼的2座版,完全是可以直接下赛道的公路版赛车。

在汽车改装历史悠久的欧美或者日本,这样的配置就是专业玩家的终极追求,改装汽车在国内属于非法,小米SU7 Ultra提估了合法原厂改装,针对专业玩家的这一小块市场,SU7 Ultra将会有一波造神现象,别小看这个小众族群,他们的专业口碑对普通款的销量是有很大帮助的。

犹如80年代日本本田在F1赛道大放光芒,旗下Civic以操控为卖点,在全球市场热销,成为年轻人第一款车的首选,针对Civic的改装市场也如雨后春笋,御用改装厂Mugen无限,还有Spoon,HKS等专业改装厂都有Civic工厂赛车以及大量的道路版改装套件,类似的还有以运动著称的豪华品牌宝马,旗下的3系的大卖也是如出一辙,都是以操控为卖点,成为车厂的绝对销售主力,御用的AC Schnitzer或者整车改装Alpina都是顶级改装品牌。

赛车与改装的推波助澜,一直是全球汽车市场的一个重要卖点,但很可惜这样的汽车文化从没有在我们中国出现过,大众也不太理解。

从这次发布会上,我们看到雷军也在打造针对赛车的CLUB,在全国每个赛道提供更换热融胎等的服务,这对改装或赛车文化的培养与薰陶有很大的作用,这正是保时捷培养赛车文化一直深耕的领地。

这一块在赛车与改装文化缺失的中国基本上属于处女地,没有任何国产品牌有所着墨。

SU7 Ultra 52.99万价格一出,极大的落差惊喜以及触手有机会碰着的价格,对50万至100万级别的性能车将是首当其冲,传统油车的保时捷718、宝马M3、奔驰C63 、奥迪S/RS4跟5,电车的特斯拉model S Plaid 、连486匹马力售价仅在35万的model3/Y性能版也将受到波及,SU7 Ultra对这些销售量很小的高性能车将产生很大的冲击。

笔者作为性能车必须是油车的簇拥者,我必须清楚时代的改变正在发生,不管如何缅怀也阻挡不了,什么电车没法代表性能的老掉牙论调就别提了,还是尊重趋势吧,别拿我们个人喜好来判断趋势。

SU7 Ultra的四门造型,同样吸引那些有家用需求又有性能梦的车主,这才是真正有点销量的市场,也是Ultra销售的潜力之处。

未来SU7 大概率还会有Wagon旅行版车型,虽然旅行版在国内一直难以被接受,但却是欧洲市场的一支主流,SU7的亮丽的外型或可以打开一番局面,另外就是Coupe的双门版,类似宝马3系与4系,这类共用动力总成与底盘,只是在外型上做变动,就是用较低成本去尽量挖掘每个平台的销售潜力,是海外成熟车企的惯用套路,更是提高毛利的好手段,SU7如此成功的外型,必须深挖这些潜力。

Ultra外型可以保守,就是一辆漂亮的四门房车,家用不在话下,同时也可以很激进,加装大尾翼,双孔发动机盖的激进赛车风格,销售对象涵盖20~50岁人群,竞争车型是30万~80万的任何车型,包含目标为高端SUV车型的人群,可能也会因为亮眼的外型而多考虑三分钟,或者因为SU7出色的外型,将下半年的小米即将推出的SUV车型YU7列入首要考量之一。

SU7 Ultra的完美定价,让笔者对下半年的YU7有更大的期望,因为空间更大相对舒适的SUV,他的Ultra版也能带来劲爆的外型,作为SUV车款的YU7 Ultra必然更适合家用,不局限于年轻族群,类似保时捷卡宴改装版,甚至是YU7模仿的对象法拉利Purosangue,这类车的目标人群是30岁以上跨度可以延伸到60岁人群。

比如下图的保时捷卡宴mansory改装,可以商务也能个型。

保时捷卡宴外观属年轻化,同时又足够豪华,30岁以上的高消费者均是目标,所以下半年SUV车款 YU7的推出,将彻底改写只有年轻人才会买小米的看法。

外型成功且空间更大的SUV车型再加上Ultra的高端化,许多中年大叔会去把小米汽车纳入考量,小米汽车的购买人群会因为成功的外型有更大的延伸。

总结一下,SU7普通款必然是销售主力,Ultra的定价让他有机会成为年销售2万+的可能,即便销量注定不高,但绝不是花瓶。

雷军成立CLUB的用意,让我们看到他采取海外性能品牌的发展模式,深耕中国车企从未涉足,独一无二的赛车与改装领域,这有助于小米汽车的品牌口碑与形象。未来采用同样一套动力与底盘总成的旅行版或者双门版也能有效提高毛利。

从目前SU7的布局看来无疑是成功的。

中国首富雷军

SU7目前新订单交付等待超过5个月以上,所以也带动小米股价创下历史新高,雷总登上中国首富,虽然2月27号当天没坐热,但毫无疑问,未来中国首富雷军将占据很长一段时间。

未来三年唯一能撼动雷军的只有字节跳动的张一鸣,雷军跟张一鸣在其公司所占股份分别是24%跟20%,由于字节还没有IPO,但从其融资估值来看,估值高出小米两倍多,IPO之后字节的市值再翻几倍属于正常,所以『未来』的张一鸣身家高出『目前』雷军5倍应该是合理的。

雷军除了小米,还有金山以及顺为资本,但金山的部分没有多少,顺为主要做一级投资不好估其市值,所以未来雷军要稳固首富地位,小米市值还得往上再涨三倍才得以对抗未来IPO之后的张一鸣。

未来如何我们不知道,不过往后三年的首富,雷军是坐定了,而且会是断崖式的领先,主要原因在小米一万亿的市值才仅仅是个开始,现在投资小米,自然也能跟着雷首富身价一起暴涨。

承上启下的关键产品YU7

未来三年小米是否有机会挑战3万甚至4万亿的市值的可能,关键点就是下半年即将推出的YU7,而YU7为何如此重要?

首先,SU7目前的成功有可能只是个例,我们无法单凭一款车型成功就断定小米造车成功。

一个成功的车企必然需要几款成功产品甚至长期经过市场检验,如全球新能源汽车龙头特斯拉有4款车型,S以及X两款高端撑场面,3跟Y两款中端冲销量,面向全球销售,其中全球最畅销的电车Model Y从上市以来就长期霸榜绝大多数国家新能源的销冠车型。

小米走的是特斯拉路线,车型少而精,不是走比亚迪的性价比取胜,超多车型抢市占的路线,少而精的路线就说明每一款产品的竞争力必须强大,不然车型少没有其他选择那是自找死路,所以刚刚踏入汽车领域的小米,必须在第二款车成功之后,才能站稳脚跟。

如果YU7产品竞争力不行,那未来小米汽车将难有大发展,单凭目前一款成功的SU7,小米最多只能称为一家合格车企,称不上是成功的车企。

想反,如果这款产品的竞争力十足,根据特斯拉或者目前车企同级别轿车与SUV的销量对比,SUV车型销量高于轿车2到3倍是常态,小米的SUV车型YU7的销量也自然会高于SU7。

所以小米是以世界车来打造SU7以及YU7,他们并非依照国人大爱的沙发彩电来设计汽车,而是先专注在性能与底盘这些看不见的机械层面,而这正是全球所有汽车市场第一看重的要素,从这点能看出来小米的眼光是全世界而非仅仅是国内市场。

如果未来的小米汽车,在性能与底盘等机械环节獲得消費者肯定,后续再发挥我们中国车企擅长的沙发大彩电,多功能影音娱乐等强项,我认为小米汽车有很大的机会征服全世界消费者。

比如特斯拉底盘硬,悬挂好,FSD智驾水平高,但内饰简陋,舒适感差,但不妨碍他热销全世界,我认为小米汽车不错的底子已打造完成,将来可以背靠中国强大的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做出比特斯拉更全面的产品,给出一台比model Y更哇赛的世界车。

这里附带一提,笔者认识的外国朋友对SU7都是赞不绝口,当然主要是外形,毕竟他们都没开过。

还有一次在上海的五星酒店前停了一辆SU7,过往的所有外国朋友『全部』清注意我说的是『全部』都拿起手机一顿猛拍,有的甚至站在SU7前跟车一起入镜,这是我在酒店门口抽烟的观察结果,内心一阵自豪,我们中国的产品终于让老外也低下高傲的头颅。

他们拍SU7我拍他们

三万亿估值?

小米三万亿估值到底可能不可能,第一个关卡也是最重要的产品,那就是承上启下的YU7,这款车必须成功才有后续的可能,这款车成功了,后面还有更高单价的大型SUV、冲刺销量的小型平价车款、家用多人的MPV等等车型。

如果下半年推出的YU7成功,我们可以完全相信小米与雷总后续也可以造出高质量的汽车,如此一来,未来就充满无限可能,2025年35万辆,2026年70万辆,2027年破百万辆压根不是梦想,而是具有非常高的可能性。

目前小米市值1.2万亿,而2025全年市值高点就取决于下半年YU7的销售情况,由于第二工厂下半年才投产,产能爬坡后今年估计也出不了太多,即便满产满销没悬念,决定市值的还是YU7的订单量而非销售量。

如果YU7的订单量消化还是得超5个月以上,那基本可以明确二期工厂开出30万辆新产能在2026年将持续爆满,在努力加班的情况下,两座工厂有可能全年超70万辆,创造1600亿+的营收,所以只要确定下半年YU7的订单销化周期,就能清楚小米是否有冲击2万亿市值的可能,也就是说股价来到70港币以上,并没有很高的难度。

当然资本市场瞬息万变,YU7如果竞争力不足,自然是有扑街的可能,如果真的不如预期,我们可以预测一下今年的低点。

2025年小米的利润挑战300亿是大概率,更重点是2026年还是业绩继续上升态势,未来业绩是向上,PE自然是可以高点,35倍的PE作为重要支撑,也就是一万亿的市值对应45港币左右,对比目前50港币的价格,小米股票的明确度不言而谕。当然你也可以认为35倍太高,这依照你的认知去挑整PE即可。

今年上半年小米将有眼花撩乱的重要产品发布,除了2/27冲击高端的两个Ultra以外,3月份还有万众瞩目的MR眼镜以及非常不错的2024业绩发布会,4月份国产最先进的的3nm小米自研芯片也会发布,5月份则是万众瞩目的YU7,这将给小米的股价带来非常正面的激励,整个上半年全程无尿点。

有业绩以及利润的支撑,并在一系列的重磅产品陆续发布的操作下,小米要跌破万亿市值,笔者认为微乎其微,除非有不可预期的重大利空,比如汽车出现重大瑕疵等,但从已发布的SU7来看,质量先不说多好,至少是合格且颇受好评,小米造车工厂的能力可以获得基本的肯定。

目前这个市值去买小米,就是赌YU7是否能维持大卖,至于是否能大卖那就端看个人眼光了,每个人的眼光肯定是不一样,咱们这也不是吹小米,而是从现有已发生的事实来分析未来,并找出判断投资策略的核心关键点在哪。

去年底开始,小米股价从10多块大涨到现在的50多港币,可谓是一路狂奔,没有太大的歇息,这一路上涨导致因汽车大卖看好小米的人大部分没有上车,而是一直在等回调,一路踏空。

也有持有小米多年,从30多高點跌落10塊以下,三年多的时间在10出头徘徊的苦苦守候,如果从低点建仓,目前已最高享受了5倍以上的回报。

又有如笔者一般,10多块的小米反而不敢碰,因为不确定他的造车是否成功,等SU7大卖,明确了品质在水准之上,且评估未来YU7也将具备高度竞争力,在一切都明朗之后从25左右才开始逐步建仓,并坚定不移的持有,因为这笔帐实在太明确又太好算了,哪有不坚定或者犹豫不决的理由。

小米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这一路的上涨,突破30之后,开始有人陆续下车,其中有苦守十多块寒窑多年的,涨到30已经热泪盈眶,因为他们心里已经习惯小米就应该十多块,突破40后,很多以看不明白涨太多为由开始下车,直到冲破50,半路20/30上车的,也是涨得太高,落袋为安。

每个人下车必然都有其考量,没必要事后诸葛,但很多人是习惯以前长期10多块的价格,却不知道以今年的业绩来计算,1万亿的市值也就是45块价格可能是最低价,因为今年坚实的业绩已经放在那,足以支撑起小米的万亿市值。

2月27以及28号两天小米股价大跌,我想正好是让这一路犹豫不决的投资者一个好的上车机会,也让担心这一路长得太急太凶的人一个下车机会,让他们获利了结落袋为安,经过这般的完美换手之后,代表坐在车上的都是对小米的估值有重新认知,不再是那些担心涨太高,犹豫不决的人,未来在小米各式各样的重磅产品发布之下,4字头大概率就是今年低位,并且这个低位将在未来每年逐步垫高。

2025年小米万亿市值的强大支撑是建立在手机业务恢复增长,SU7大获成功的基础上,如还要上到两万亿就必须是后续的YU7大卖,还有个前提是这一年所有小米汽车的质量没有出现大问题,这也是风险,更是投资者必须严密关注的,毕竟汽车行业非常注重口碑。

YU7就是小米今年市值能否继续上涨的最重要关键,没有其他。

我们可以把YU7能否成功当成一个赌局,根据现在可获取的讯息,由你来判断这款车成功以及失败比例那个高?

还有就是如果该车成功后,有可能面向全球销售的市值上涨空间有多大,反之失败的话下跌空间有多少,有没有其他业绩拖底或支撑?

假如上涨能赚7块,下跌会亏3块,而上涨与下跌的机率各一半也就是50比50,你可以根据现在所得到的事实,再用你自认为客观的理解把这些数字调整一遍。

我个人理解是,以目前价格来看,上涨空间颇大能赚8块,下跌有支撑可能亏2块,而目前态势来看,上涨概率65%,下跌机率35%,如此十年难得一遇的好盘口,笔者必然是下重注。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理解,仅供你判断参考,不做任何建议。

上图的销量属于乐观预测,以可预见的下半年SUV车型继续热卖为基础所做的预测。

预计2026年完成百万台的累计销量,2027年单年销售量可以突破百万,如果海外布局成功,也可能在2028或者2029年挑战单年200万台的与特斯拉争夺全球第一纯电车企。当然如果你看法不同,也可以用你的认知去做一个悲观的出货预估。

在2023年至2027年,连续五年大量购置工厂提升产能之后,2028年将有足够产能往海外销售,这是国内市场销量达天花板之后的一个重要销售增长来源。

未来的SU5/YU5两款平价小型车,目前我们还未有任何消息,变数较大。这部分我们将根据未来获得的资料来逐步更新以及完善预测。

整体而言,小米汽车的强势,短期影响以国内为主,对国内传统合资品牌以及所有新能源车企都将造成影响,因为蛋糕是固定的,如果出现一家全新的百万级大型车企,势必瓜分了原本市场参与者的份额,小米汽车的出现将加速国产新能源汽车的淘汰与整合,这两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将有一番较大的整并潮。

长期来说小米影响最大的应该是特斯拉,小米以中国强大电车制造优势以及庞大市场为基础,走向全世界,而特斯拉从美国出发,深耕全球市场,引领汽车科技走向,两强终将有对决。

从上市以来,特斯拉没有出现过同级别对手,对手全部都是传统油车品牌,只有在中国受到国内新能源品牌的竞争,但有不妨碍特斯拉model Y依然是国内纯电EV单一车型销量冠军,比亚迪虽然有更多的销量但是以混动DM为主力,纯EV还是落后model Y,比亞迪雖然銷量巨大,但本質上還是一家傳統車企的思路。

所以不论全球或者新能源发达的中国,特斯拉都是一骑绝尘,至今他没有同级别的竞争对手,一个都没有。

小米的崛起长期影响最大的必然是特斯拉,这将是中美争夺未来新能源汽车甚至是AI,自动驾驶与机器人的高地,小米与特斯拉是两军对垒的前哨战甚至是终极之战。

有人会说怎没有鸿蒙,其实鸿蒙目前只能在国内市场,外销将会有制裁的重重阻碍,加上鸿蒙的每一个界的开发能看出只以中国市场为主,缺乏世界观的设计,所以即便鸿蒙在国内有多好,综观目前市面上所有产品,只有小米可以在全球市场与特斯拉一战,没有第二家

小米的基本盘

即便汽车业务可能大获成功,我们大概估算能支持小米来到两万亿的市值,也就是股价来到80港币,长期要想达到三万亿(120港币)或者更高市值的目标,那就必须回归小米的基本盘,手机与IoT业务。

目前小米手机业务,iot业务,互联网业务全部都呈现积极向上态势。

新产品如即将推出的MR眼镜,今年应该是小几百万的销量,大几十近百亿的营收水平,2026年MR眼镜大概率能有翻倍的增长。

噱头十足的机器人短期两年肯定不会有啥贡献,但却是小米估值的关键,主要看研发投入,发布的产品表现是否足够惊艳,如果获得好评,市场对未来机器人产品的期待度越高,赋予的PE也将越高,而机器人将是小米未来的重要产品之一。

端侧AI是小米在汽车以外最重要的题材,重要度甚至一点都不逊于汽车。

由于小米有汽车,有手机,MR眼镜,平板等移动产品,又有智能家居的全环节家用电器,覆盖了日常生活的交通,家居,工作,生活,交流,娱乐等所有场景,从产品线看来,小米是目前全球能在端侧AI全环节覆盖的唯一企业。

大家要注意的是,笔者说的全球唯一全覆盖,并非说他是全球最好,不论汽车,手机,眼镜,智能家居小米都不是全世界最高品质,但是这给小米指明了一条罗马大道,要做生态的全覆盖小米确实具备了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基础条件,综观全球所有科技企业,没有一家具备如此的先发优势。

小米每一项产品虽然不是最好但也都在水准之上,所以把这个『水准之上』变成最好,是小米的当务之急,例如苹果在手机上的高品质,华为在通讯领域的高技术,丰田汽车的高可靠。

拥有全环节的产品,小到耳机,路由器,大到中央空调及汽车,这些完全不一样的产品导致生产线多而庞杂,想要全部都能做好,复杂程度可想而知,至今为止还没有如此多产品且还能做好的公司出现,从来没有。

小米的模式是以千千万万的供应链伙伴为制造核心,自己不在制造上分心,而是全力投入设计与打磨产品,这个模式被雷军演绎的完美无瑕,但这样的模式很难与高大上扯上关系,比如看到奔驰我们想到的是豪华,看到小米我们第一反应是高性价比,这是小米模式所决定的。

小米模式与苹果一样,自己设计产品交给EMS代工生产,自己就是设计与打磨产品,但苹果的产品,不论手感或者质量都要高出小米一大截,这是为何?

主要原因还是定位问题,苹果几十年积累塑造了品牌地位,让他可以最大化的提高产品售价,也就是产品高端化,这就必须在供应链上舍得花钱,每一个环节都使用高端材料与零件,而走向价比的小米,很难去在供应链上都使用最好的材料,主要是因为品牌力的局限,终端还卖不起价格。

虽然小米也有高端的电子产品,比如Ultra系列手机,但不论质感或者手感确实跟苹果有差距,这差距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缩小,但一切都需要时间的积累。

所以我们很期望,雷军可以在供应链上继续下功夫,打造更高的品质更好的质感,这也是今年2月27号双Ultra发布会迈向高端之路的核心。

苹果软硬件皆优秀的生态塑造了全球无数的追随者,并引领潮流走向,我们希望小米有遭一日也能像苹果一样,而且与苹果只有高端市场不同,小米还有高性价比的中低端市场,这一块是苹果不具备的,当然他们不一定能兼顾。

小米如何提高品牌力,冲击高端,笔者以为最关键的核心就是设计。

有个鲜明的例子,90年代苹果在乔布斯离开之后接近破产边缘,乔布斯1997回归苹果后,在1998推出令全球惊艳的iMac,虽然还是延续麦金塔令人绝望的OS作业系统,但出色的外型让全世界消费者趋之若鹜,没错就是为了好看买的他,不管他有多难用,只要桌上有台iMac你就是全宇宙最亮的仔,当时笔者也被这款产品深深的震撼,亲身经历,唯独就是刚刚毕业囊中羞涩买不起。

颜值即正义,iMac真的挽救了苹果于水火,同时引领了潮流,塑造了逼格,这是笔者记忆犹新且亲身经历的一段历史,紧接着是2001年的iPod,极简的白色表面,配上非传统按键的圆形大环操作介面,那种简单又有质感的设计,再一次引领潮流,打动了当时的全世界的万千消费者,至此奠定了苹果今日的地位。

iMac单凭一个好的外型设计,就拯救了真要破产的苹果,后续一个又一个惊艳的外型设计加上颠覆性的操作介面,iPod的圆环,iPhone惊世骇俗的取消物理按键,仅凭一个home键争开起智能手机的狂潮。

笔者想表达的是,综观IT产品发展历史,外型设计是多么重要,他决定了一款产品的成功与否甚至决定一个品牌的生死,小米未来要走向如苹果那般的高端品牌,外观设计花在大的投入代价都是值得的,比如SU7的成功又再一次的证明,外观设计具有定生死的关键作用。

当然外观设计也得有高品质的制造工艺,笔者并非认为制造品质不重要,而是制造有非常专业的代工厂,代工厂的品控也是世界顶级,所以一切只取决于你的产品定位,取决于你这款产品能卖多少钱,以及能掏多少钱去给供应链去生产。

苹果利用中国供应链在富士康也能做出世界顶级的产品,自然小米也可以,其中区别就是你用多少钱买材料,高档材料自然高价,低档材料自然便宜,这取决于你终端产品是否能卖得起高价钱,而终端产品卖得起高价钱的第一要素就是设计,制造品质以及品控只要舍得花钱,中国供应链分分钟能办到,所以这不是核心关键。

目前小米的所有产品整体来说都是水准之上,但也经常被吐槽,平心而论,我认为小米模式以及产品定位,目前这水平基本上就是极限,往高端还是有点困难,这需要时间以及不断有惊艳的好产品推出,才能积累出好口碑,SU7是一个非常好开头,对小米的品牌形象确实有很不错的提升。

从汽车开始,小米也开始自建工厂,自己掌握制造品质,不再依赖供应链,这是好的开头,但自己制造雨给代工厂不同,需要真心好好下功夫,积累更好的经验,未来还有机器人等重要的产品,小米必须把质量控制掌控在自己手里,并提升制造能力,往高端进发才能成为可能。

笔者认为小米在制造上只要投入汽车跟机器人即可,没有必要大部分产品自己做,在电子组装代工方面,谁也做不过富士康或者立讯这类全球顶级的EMS,所以没必要。

汽车产业中的生产制造与自动驾驶跟未来的人形机器人具有高相似性,我们把汽车比喻为可移动四轮载人机器人就能理解,尤其是特斯拉这类一开始就注重视觉计算与模型的车厂,发展人形机器人简直是天作之合。

刚才我们对比了小米与苹果的业务,而小米不只是对标苹果,还会循特斯拉的模式,在汽车,自动驾驶,公共交通,人形机器人上重点发展,在产业发展上小米与特斯拉同样是高度重叠。

虽然对AI以及视觉算法的投入,小米目前远不如特斯拉,但小米也有其优势,那就是他的手机、MR眼镜等移动设备以及智能家居的全环节布局,是特斯拉所不具备的。

这里我们得说一下人形机器人的重要性,我们刚才说了小米有全环节的AI端侧产品,智能家居各种白家电是苹果或者特斯拉这类竞争对手欠缺的,但智能家居的概念,在十年前的IoT物联网时代就已经出现,这压根不到AI的范畴,比如事先打开窗帘,打开空调等,都只是开与关功能设定,十年前就有的东西有啥好炒的,骗小白咩?

一切关键就是人形机器人,机器人是所有智能家电与人的关键连结点,比如智能电饭煲,你可以在远程控制开始煮饭,但你必须先把米洗好,放好水才可以,但有了人形机器人就不同了,甚至简单的微波加热食物,他可以从冰箱拿出送到微波炉,加热好送至餐桌,吃完还能收拾,使用洗碗机,能把所有智能家电全部连结起的才是AI时代的智能家居,而非简单的远程开与关,不然就只是十年前的IoT。

虽然笔者所谓由人形机器人引领的AI时代智能家居还有很长时间才能到来,但我必须跟大家说明未来人形机器人的重要性,人形机器人有巨大的体量更是打造全环节AI生态的重中之重,小米有很好的基础,如果能有成功的人形机器人产品,别说在中国市场,在全球市场都会有巨大的空间。

小米的产品众多,我们从它比较成功产品线来看,小米几乎是全球最齐备的硬件产品公司,比苹果跟三星多了汽车跟家电,比特斯拉多了手机与家电,与国内的最大竞争对手相比,小米多了自己的汽车品牌以及可以采购全球最顶尖的消费级芯片,比如手机芯片,汽车芯片,iot芯片,而小米国内最大竞争对手将有段很长的时间被限制在落后的7nm,与小米可以采购全球最先进2nm芯片将出现不小的代差。

利用可以采购全球最先进芯片的优势,小米将在国内市场很好的提高市占率,以智能手机为例,在AI之前,手机芯片性能是冗余的,也就是说7nm芯片优化之后也具备不错的体验,3nm与7nm芯片的效果差不多。

但进入AI时代,也就是从2025年今年开始,手机作为端侧算力重要来源,自然是吃算力,这时候7nm与最先进的3nm甚至2nm相比将非常吃力,产品体验将会是有感的,这是笔者看好小米在国内市场的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原因。

半导体芯片制造是笔者专精且擅长的领域,与国内竞争对手在技术上的推演,我将另外写一篇来说明,简单来说,一个利用全球芯片供应链,一个全力发展自主供应链,用这两条腿来走路,将给中国的科技发展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不能偏废更不能把路越走越窄,国家层面的战略必须是尽一切可能的多方考量与平衡,不能是赌博式的孤柱一掷。

小米的缺失

小米现在的弱点是软件层面,他的大模型很一般,算力也没有像特斯拉或字节早早重兵布局,这一块小米明显落后,不过这些可以先接入deepseek这类第三方公司,再慢慢发展自己的模型与算力,从硬件再到软件,整体来说小米软件领域不会有硬件那么出色,不像特斯拉已经在软件的自动驾驶与视觉计算累积大量技术。

未来科技行业估值的高低,是取决于软件实力而非硬件,硬件只能作为基础,当然小米现在还不担心这个,背靠我们中国完善且强大的制造业基础,现阶段目标是先把汽车做好,把未来AI相关的硬件如机器人产品做好,3万亿甚至4万亿的市值一点都不在话下,硬件决定未来三到五年小米市值的天花板。

更长的时间跨度,确实就得看软件了,所以软件目前就得开始发力并作为长期发展的重点。

小米硬件起家的基因,让笔者认为软件可能一直都不会太出色,当然这不会太出色并非是差,而是与小米硬件相比与顶级竞争对手相比。

但笔者还是期望看到小米在AI算力与算法模型上的更大投入,未来在硬件产品挖掘到一定程度后,软件可以给硬件带来质的飞跃,成为全世界唯一的全环节系统级生态大厂,以全球的星辰大海为征服目标,真正令人骄傲的中国企业。

来源于梓豪谈芯,作者Leslie吴梓豪

半导体工程师

半导体行业动态,半导体经验分享,半导体成果交流,半导体信息发布。半导体培训/会议/活动,半导体社群,半导体从业者职业规划,芯片工程师成长历程。

来源:芯片失效分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