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中华睡眠医学杂志》,2023年第8卷第3期,"睡眠质量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2.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24年第33卷第2期,"昼夜节律紊乱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小时候怕黑,长大怕黑眼圈
小时候怕黑,大人就会打开灯;长大了怕黑眼圈,可我们自己却关不掉手机屏幕的光。说起熬夜,真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明知道不好,却总是戒不掉。
每天晚上十一点多,明明困得眼皮打架,却还是"咬牙切齿"地刷着手机,结果一看表,已经是凌晨一两点了。
熬夜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它对身体的伤害,绝对比我们想象的要深得多。
基因也会"上夜班"?熬夜改变了你的"生命密码"
睡觉这件事,看似简单,实际上跟我们体内几千个基因的工作安排紧密相连。
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座巨大的工厂,白天生产,晚上检修。当你决定熬夜时,基因工人们都已经准备"下班"了,你却强行要求他们加班。
久而久之,它们就会罢工——表达异常。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发现,连续一周睡眠不足6小时,会导致超过700个基因表达发生变化,其中很多与免疫系统、炎症反应有关。
记得我一个患者,35岁程序员,常年两点睡六点起,某天突然半边脸麻木,结果一查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这是脑卒中的预警信号。
"睡美人"不是白叫的——皮肤细胞在深夜"修炼"
皮肤细胞就像是贪睡的孩子,非要在深夜里才肯好好"学习"。晚上10点至凌晨2点,是皮肤修复的黄金时间。
这段时间里,皮肤血流量增加,细胞分裂加快,胶原蛋白合成活跃。
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研究表明,长期睡眠不足的人群,皮肤衰老速度比正常人快40%,皱纹增加,弹性下降,色素沉着加重。
我有个女患者,28岁,做新媒体运营,常熬到凌晨看数据。半年后皮肤状况急转直下——痘痘爆发,黑眼圈像熊猫,斑点增多。
调整作息一个月后,皮肤明显改善,同事都说她像是"回炉重造"了一次。
大脑不"睡觉"就会"罢工"——认知功能的暗中滑坡
大脑是个精密的"计算机",需要定期"清理缓存"。
睡眠时,大脑会进行记忆整合,清除代谢废物,特别是β-淀粉样蛋白——这种物质堆积过多与阿尔茨海默病有关。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现,一晚睡眠不足,第二天的注意力下降12%,工作记忆能力降低8.4%,问题解决能力降低15.2%。
大脑不像胃,饿了会咕咕叫;它累了不会直接告诉你,而是悄悄降低你的认知能力。
许多人感觉不到自己变笨了,因为这个过程像是"温水煮青蛙",缓慢而隐秘。
荷尔蒙也有"作息表"——内分泌紊乱的健康危机
睡眠不足会导致生长激素分泌减少40%,同时使应激激素皮质醇增加45%,这直接导致肌肉减少、脂肪增加。
熬夜的人总是特别能吃,尤其喜欢吃夜宵。这是因为睡眠不足会增加饥饿素的分泌,同时抑制瘦素的作用,让你产生强烈的饥饿感。
凌晨吃进去的食物,大部分都会变成脂肪存储起来。
我曾治疗过一位24岁女孩,因网络直播常年熬夜,半年内体重增加15公斤,月经紊乱,被诊断为"多囊卵巢综合征"。
一切的源头,就是她那颠倒的生物钟。
走出"熬夜怪圈"的实用攻略
晚上10点后,把手机放在另一个房间充电,买个老式闹钟代替手机闹钟。
如果必须用电子设备,至少开启夜间模式。
人类已经进化了几十万年,但我们的大脑还没准备好应对蓝光的刺激。
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让大脑以为现在还是白天。
可以试试"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重复四次。
这种呼吸方式能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帮助身体放松。
晚餐尽量在睡前3小时完成,避免咖啡因和酒精。
下午3点后的咖啡可能会影响晚上的睡眠。
中华中医药学会推荐的安神茶方:酸枣仁10克,远志6克,五味子6克。
睡前一小时饮用,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早晨起床后,尽快接触自然光,哪怕只是站在窗边10分钟。
阳光能够重置生物钟,抑制褪黑素,提高警觉性。
一场关于睡眠的文化革命
古人云:"夜卧早起,广目而视,决起而行。"宋代养生学家陈直指出:"人之所以少病者,由于胃气调和;胃气调和,由于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这些古人的智慧,放在今天依然适用。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一场关于睡眠的文化革命。
不再把熬夜当作勤奋的象征,不再以黑眼圈为荣,而是把良好的睡眠视为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石。
记住,熬夜不是在"借用"明天的时间,而是在"透支"未来的健康。你的每一次早睡,都是给未来的自己最好的礼物。
毕竟,世上没有解不开的疙瘩,只有拖延的黑眼圈;没有过不去的坎,只有熬不过去的夜。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陈晨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