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修订的科普法于2024年12月25日施行,本次修法由原来的6章34条增加到8章60条,近50条内容被扩充和修订。(相关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
新修订的科普法于2024年12月25日施行,本次修法由原来的6章34条增加到8章60条,近50条内容被扩充和修订。(相关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
新修订的科普法凝练过往经验,并上升为国家意志,对全面促进科学技术普及,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解读人:中国铁道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杜媛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七条国家机关、武装力量、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及其他组织应当开展科普工作,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科普活动。
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
公民有参与科普活动的权利。
案例
每年9月,为孩子开讲科学第一课
▲图/甘肃科技馆
“如果能在太空中拥有一个自己的菜园,你会种点啥?”2024年9月1日,以“探秘星河,逐梦九天”为主题的“科普中国说”甘肃专场活动在甘肃科技馆举行。4位科普专家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生动详实的事例,动情讲述了千年来人类对太空的追寻和中国航天事业的逐梦征程,将爱国主义教育、科技创新素养培育巧妙融入其中,为孩子们上了精彩的“开学第一课”。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行业协会、街道社区等社会力量,参与到科普事业中来,取得了良好效果。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新增“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作为科普主体,正是体现了这一趋势。
与此同时,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系列主题科普活动,受到了公众的广泛欢迎和认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科普法规定,“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全国科普月的设立,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
一是强化科普的重要性。设立全国科普月,是首次在科普专门法律中明确一个时间段,集中、密集开展面向公众的科普活动。全国科普月的设立是对我国科普工作长期实践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科普事业发展的有力推动。通过集中一个月的时间,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科普活动,可以进一步强化科普在提升国家竞争力、培养公民科学精神、提高社会整体认知水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是促进科普活动的普及和深入。全国科普月的设立,为科普活动的普及和深入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其间,多部门可以组织更多样化、更具吸引力的科普活动,如科普讲座、科普展览、科普竞赛等,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和了解科学知识,从而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三是回应公众对高质量科普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公众对科普的需求日益增长,且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全国科普月的设立,积极回应了这一需求,通过提供更丰富、更深入、更稳定的科普活动,满足不同群体对科普内容的需求。这有助于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推动形成崇尚科学、尊重科学的社会氛围。
四是推动科普事业均衡发展。全国科普月期间,可以重点关注和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科普工作,通过提供科普资源、建设科普设施等方式,缩小这些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科普差距。同时,加强农村科普工作,通过农民科技培训和农业科技服务等方式,向农民普及科学技术,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五是加强科普国际合作与交流。科普法还强调了科普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全国科普月的设立,为国内外科普组织和科学技术人员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机会。通过组织国际科普活动、开展国际科技人文交流等方式,可以推动科普事业的国际化发展,提升我国科普工作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六是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9月是新学年的开始,此时组织全国科普月活动可以与学校的教学计划相结合,将科普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促进科学教育与学科教育的有机融合。如中国科协为加强高层次科普人才培养而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搭建的演讲平台“科普中国说”,让公众在感知科学魅力的同时,得到思想的启迪,同时在科学家群体中形成示范传播效应。(杜媛 中国铁道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来源:江苏省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