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23日,南非驻美大使拉苏尔拎着行李走下开普敦国际机场的舷梯,迎接他的是数百名挥舞国旗的南非民众。这位因“说错话”被美国驱逐的外交官,在机场发表了一番硬气讲话:“回国不是我们的选择,但我们绝不后悔。”这场外交风波背后,是南非与美国围绕土地改革、种族
2025年3月23日,南非驻美大使拉苏尔拎着行李走下开普敦国际机场的舷梯,迎接他的是数百名挥舞国旗的南非民众。这位因“说错话”被美国驱逐的外交官,在机场发表了一番硬气讲话:“回国不是我们的选择,但我们绝不后悔。”这场外交风波背后,是南非与美国围绕土地改革、种族历史和国际立场的激烈碰撞。用网友的话说,这简直是“国际版的邻里吵架,吵着吵着就掀了桌子”。
南非驻美大使 拉苏尔
事情的起因简单到离谱。3月14日,南非智库举办了一场外交政策研讨会,拉苏尔大使通过视频连线说了句“特朗普正在领导全球白人至上主义运动”。结果,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当场在社交媒体上炸毛,痛批拉苏尔“煽动种族情绪”“憎恨美国”,然后甩出一纸驱逐令,要求他在72小时内离境。
美国为何如此敏感?因为这句话精准踩中了特朗普政府的痛点。特朗普自诩为“美国优先”的代言人,但其政策常被批评带有种族主义色彩,例如他曾称非洲国家为“粪坑国家”,反对移民改革,甚至对白人极端主义团体态度暧昧。拉苏尔的发言,相当于在国际场合上公开戳破这层窗户纸。
更耐人寻味的是,拉苏尔并非初出茅庐的愣头青。他曾在2010年至2015年担任南非驻美大使,这次是“二进宫”,本应深谙外交辞令的微妙。但这次他选择直言不讳,或许正反映了南非对美国长期“爹味说教”的忍无可忍。
这场外交危机的根源,还要追溯到南非的“历史旧账”——土地问题。
1913年,南非白人政府通过《原住民土地法》,将全国87%的土地划归白人,黑人仅能生活在13%的“保留地”中。即便1994年废除种族隔离制度后,土地分配格局仍未改变:占人口8%的白人拥有72%的农田,而占人口80%的黑人仅掌握4%的土地。这种悬殊的差距,成了南非社会的一颗“定时炸弹”。
2024年,南非议会通过新版《征用法案》,允许政府为公共利益征用土地,并与原所有者协商补偿。法案的初衷是纠正殖民历史的不公,却被特朗普政府曲解为“没收白人土地”。2025年2月,特朗普签署行政令,以“种族歧视”为由切断对南非援助,甚至扬言要接收南非白人“难民”。
南非总统拉马福萨哭笑不得地回应:“我们没没收任何土地!法案完全符合宪法,只是想让土地分配更公平。”但美国政客们选择性忽略了一个事实:南非土地改革并非强抢,而是通过法律程序调整权属。更何况,南非白人农场主至今仍是经济精英阶层,所谓的“被迫害”更像是一种政治炒作。
美国对南非的施压,堪称“教科书级的双标”。
一方面,美国指责南非“种族歧视”,但自己却对国内系统性种族问题视而不见。弗洛伊德事件引发的“黑命贵”运动余波未平,警察暴力、投票权限制等问题仍在撕裂美国社会。另一方面,美国对南非的“人道主义关怀”也经不起推敲——2023年美国向南非提供4.4亿美元援助,但这些资金大多流向卫生、教育等民生领域,与土地改革毫无关系。特朗普的断援助威胁,更像是借题发挥的政治表演。
南非的反击则充满“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智慧。拉苏尔大使回国后直言:“我们不能让美国定义谁是朋友,谁是敌人。”南非国际关系与合作部更是火力全开,嘲讽特朗普的行政令“充满了历史虚无主义”,并犀利指出:“美国宁愿给南非的白人发‘难民签证’,却对加沙的巴勒斯坦人关闭大门,这真是讽刺!”
南非的硬气并非孤立现象。近年来,这个“彩虹之国”频频在国际舞台展现“全球南方”的领袖风范:
起诉以色列:南非牵头将以色列告上国际法院,指控其在加沙实施种族灭绝,获得数十国支持;
金砖扩员:作为金砖核心成员,南非推动机制扩容,挑战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
拒绝选边站:在俄乌冲突中保持中立,反对美国胁迫他国站队。
这些举动让美国如鲠在喉。美国国务卿鲁比奥甚至抵制在南非举办的G20外长会,声称会议“被反美议程绑架”。但南非的回应很淡定:“G20是讨论全球经济的地方,不是美国的后花园。”
历史债务不能赖账:殖民主义留下的伤疤,不是一句“翻篇”就能愈合。南非的土地改革,本质是对历史正义的追索;
双标外交注定翻车:美国对种族歧视的指控,反而暴露了自己在国内外政策上的矛盾;
小国也有硬骨头:南非证明,国家尊严不是大国的专属品,坚持原则才能赢得尊重。
未来的美南关系能否回暖?答案或许藏在拉苏尔大使的一句话里:“我们想要友好,就必须相互尊重。”毕竟,外交不是单方面的施舍或者命令,而是平等基础上的对话。如果美国继续以“祖师爷”的态度自居,恐怕只会把更多国家推向自己的对立面。
来源:莫离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