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控科普】预防流脑,守护健康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6 11:06 3

摘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感染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属于呼吸道传播的传染病,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有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和脑膜刺激征等,严重者可造成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流脑将进入高发季。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并做好预防,今天就来给大家科普一下流脑相关知识。

01

流脑简介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感染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属于呼吸道传播的传染病,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有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和脑膜刺激征等,严重者可造成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病情进展迅速,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

脑膜炎奈瑟菌根据荚膜多糖抗原的不同分为A、B、C、X、Y、Z、E、W、L、H、I、K等12个血清群,血清群间没有持久的交叉免疫。

人群普遍易感,6月龄至2岁时发病率最高。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节发病较多,初期流脑容易被误诊为感冒。

02

流脑的临床症状

流脑的潜伏期为1-7天,一般为2-3天。流脑的隐性感染率高,60%-70%为无症状带菌者,约30%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或皮肤黏膜出血症状,仅约1%为典型流脑病人。

夺命流脑:急、重、残

“急”体现在流脑的发病速度和进展速度上。它的发病速度快,一旦感染,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出现高热、头痛、呕吐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休克和死亡。

“重”则是指流脑的病情严重性和高病死率。流脑的病死率超过10%,在目前我国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中,病死率排序位居前5位。即使及时接受治疗,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可能无法挽回生命。

“残”则是对流脑后遗症的描述。治疗后的流脑患儿中约有10%至20%的脑膜炎存活者有诸如智力迟钝、听力损害、截肢等严重的永久后遗症。这些后遗症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表现主要有急性发热、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脖子发硬(颈强直)、畏光、皮肤瘀斑等。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休克,甚至死亡。低龄婴幼儿感染后病情一般较为严重,常表现为睡眠不安、突然尖叫、两眼凝视不动,可见前囟隆起,严重者可出现全身抽搐等。严重的暴发型病情凶险,进展迅速,6-24小时内即可危及生命。

03

流脑的预防措施

(1)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经常开窗通风换气、晒衣被褥、晒太阳、勤洗手,用肥皂或洗手液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打喷嚏、咳嗽时应遮掩口鼻,避免喷溅。

(2)提高警惕,做好个人防护。不去或少去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活动,流脑流行季节尽量少到人口密集地方,可戴口罩,防止交叉感染。

(3)增强自身免疫力。加强锻炼、按时作息、充足睡眠,合理膳食,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4)接种流脑疫苗。接种流脑疫苗是预防流脑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按照免疫程序及时接种流脑疫苗。

(5)出现症状时,应及时规范就医。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以减轻症状、防止死亡。一旦发现不明原因的发热、乏力、咽喉痛等症状时,应提高警惕。若出现高烧不退、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等,应立即送医院检查,确诊者应隔离治疗。病人污染的环境、用品等要严格消毒。

(6)预防性服药。尽管接种疫苗有好的保护作用,但从接种疫苗到身体产生预防流脑的免疫抗体需要10~14天,因此流脑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可在医务人员指导下服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预防。

本文配图部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本文非商业用途,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来源:临夏县融媒体中心

相关推荐